<p class="ql-block"> 《關于“人”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寫給自己和有心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了幾十年的人,其實只是糊里糊涂,對“人”的慨念始終缺乏一個理性認知,來世一回,還是應該做個明白人,對于“什么是人,如何做人”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發(fā)達完美的智力系統(tǒng)(俗稱大腦),奠定了人在這個星球的“霸主”地位,似乎掌控這個世界的一切。實際上,人與世間萬物之其他具有生命周期物種無異,亙古至今均在自然法則籠罩下繁衍生息輪回。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如一棵草一只羊或一條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并非只限于世人的感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悲觀主義者認為,人世間是一個無形的候車室,一般情況按年齡排隊,大家都將駛向一個共同的生命歸宿地。從科學倫理的角度,此言并無不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人世間的路上行走了幾十載,腦海里漸漸清晰地顯露一行大字――人除生死無大事。細細品讀,感悟越發(fā)深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我們是什么?僅僅是無垠宇宙間一粒小小塵埃,我們的歸宿是永恒的消亡……這個世界,什么屬于自已?沒有一樣東西!只有短暫的靈魂與軀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眼前發(fā)生的事,明天就是往事,明年就是故事,來世就是傳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乎活著,在乎活著的每一秒、每一分鐘,讓自己真正感到快樂,活著才是王道。而活著必不可少的伴侶就叫“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凡事應奉行“中庸之道”,因為“物極”必然收到相反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必過度喜,無須過分憂,做一個“淡漠”的人恰是最理智與聰明的思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繁雜鎖亊的困擾,無休的較真與紛爭,大大降低了人活在世的幸福感,現(xiàn)代人迫切需要鄭板橋先生的“再教育”,讓自己“糊涂”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珍惜身邊的親人吧,因為他們是你一生中陪你最長的人,下輩子不會再遇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為高貴,何為平庸?何為幸福,何為命苦?何為成功?何為失???歸根結底就是一種感覺。被譽為“人生成功者”,并非都是幸福者和快樂者。被認定“人生無為或失敗者”,并非心懷痛苦與惆悵。 </p><p class="ql-block"> 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自己感悟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與身份、社會地位無關。我認為,順其自然,心安悠然為最佳心理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要學會理智聰明的思維,所謂理智,就是排除不良思想的困擾,客觀地認識世界;所謂聰明,讓自己盡可能減少痛苦與麻煩,巧取捷徑,少走彎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單純的母愛,源于人的本能,其它動物亦如此,難以稱之“偉大”,而能忍舍己之痛,憐愛他人之子,天下之子,方可稱為偉大且高尚,“母儀天下”為大善大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私。私,屬天賦和本能。一個初生嬰兒為吃母奶而啼哭不止,不達目的而不休止,試問,此刻,他(她)是否體諒到母親的感受?所以,我認為,私欲是人生來固有的,而善乃后天培養(yǎng)。而這種私欲,將制約人終生的思維與言行,恕不贅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無完美,亊無周全,“絕對”不復存在。凡事留下一些小遺撼,可稱完美,可持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的終極屬性是自私,雖然,經(jīng)過后天道德倫理的熏陶與修養(yǎng),因人而異會有不同程度的遏制與刪減,但根底不變,尤其是在生命絕望與極度孤獨中,這種屬性甚為明顯。當然,我不否認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定人物,有完全超脫之人,鑄有”精神至上”的思想境界。與此同時,人的本性之善凸顯人本性之美,如父愛母愛手足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活在平衡的一個世界中,所謂平衡就是好則壞,多則少,優(yōu)則劣,沒有絕對的好多優(yōu),同樣,也沒有單純的壞少劣,由此構成自然平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是壺茶,越品越有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一個人容易,做一個聰明人難。</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我離“聰明人”的標準相差甚遠,但并不妨礙我以此為目標付出不懈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在連結兩點的線中,線段最短”。這是讀初中學時幾何課程的一個定義,至今我記憶猶新。這個定義從另一側面告誡我們:凡事要動腦筋走捷徑,以最小的代價贏得最大的回饋。</p><p class="ql-block"> 然而,如何做到聰明呢,其背后支撐的便是理智,于是,這么多年來,我將”聰明與理智的思維”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繁雜的人生進程中,不斷揣磨其內(nèi)涵,領悟其深奧的精神實質(zhì)。</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們深知,生命的輪回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我們生命及身邊所有財產(chǎn),將化為飄渺的云煙,存在,極其短暫,而消亡,卻是永恒,明白了這個必然結局,我們應該珍惜和把握眼前的人和事,看淡名利,凡事要遵從內(nèi)心的良知而行,以惡,輕易得手的東西顯然很不劃算,不僅出賣了自己的良心,還換來內(nèi)心永遠的不安。換而言之,財富買不來快樂,良心會讓你活在無言的幸福之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人對善有善報這句話有所懷疑,總覺得自己做了許多好事,到處行善施舍也沒有得到回報。我認為,最大的善就是不作惡,管住自己靈魂深處那顆“邪惡的心”,而施舍并不能代表善之內(nèi)涵與全部。一些人行善只是流于表面,只是標榜,渴望回報,這并不是善,當然不會有回報。最大的善是有一顆憐憫之心,甘于舍得,默默付出,以舍為樂,而他內(nèi)心的平靜和安寧,就是他獲得的最好回報。</p> <p class="ql-block">周氏《三字經(jīng)》</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筆名:周天,河北唐山人,定居廣東,新聞媒體人、作家、漫畫家,旅居貴州安順藝朮家聯(lián)盟發(fā)起人,著有《時光》文集、《漫筆畫人生》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