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首870年前的這一天,這里就是北京建立國之都城的起點。</p><p class="ql-block">1153年4月21日(金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將金朝都城從金上京(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南遷至燕京(今北京),取名“中都”,寓意其居天地五京(金朝五都)之中。他把宮廷、宗廟、衙署、皇陵等政權核心南遷至此,從此開啟了北京作為國之首都的新紀元。</p><p class="ql-block">?金朝于1125年攻占燕山府(遼代南京城,即現(xiàn)在的北京)。24年后,一心仰慕漢文化的Q完顏亮上臺繼位,兩年后頒布《議遷都燕京詔》,即在遼代南京城基礎上擴建新城,為此征用民夫80萬人、兵夫40萬人,在時間短嶄,困難重重的條件下竣工完成,可謂是當時的“基建狂魔”。而后,完顏亮下詔遷都,把這座遼代陪都扶了正,命名“中都”。</p><p class="ql-block">海陵王遷都之舉,使得金朝統(tǒng)治中心由東北一隅直接肇定在北方漢人居住的內(nèi)地,從而便于南下對中原一帶的控制。更重要的是,也擺脫和打擊了女真族的舊勢力。</p><p class="ql-block">?金朝雖然是僅僅統(tǒng)治半個中國的百年王朝,但其所營建的帝王城市建筑,在中國古代占有輝煌的一頁。</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北京西城區(qū)廣安門和白紙坊一帶,既是北京建城3000年的薊城遺跡,又是北京建都金中都870周年的見證。</p><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恢宏的金代宮殿故址遺跡,如今成為北京普通市民休閑散步、娛樂健身的場所,這是海陵王完顏亮當初萬萬沒想到的……</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遺址公園南入口</p><p class="ql-block">1153年4月21日,金代第四位皇帝女真人海陵王完顏亮從黑龍江遷都北京,定都大興府,這也是真正意義上北京建都之始,至今已有870年了。</p><p class="ql-block">金中都公園南側入口處,二塊橫石牌匾顯示:公元1153年4月21日,定都中都大興府~金中都公園。</p> <p class="ql-block">在西城區(qū)南線閣路與廣安大街交匯處,聳立著一座漢白玉牌樓紀念物~“遼代燕角樓”紀念標志。燕角樓是距今1000多年的遼代建筑,是當時皇城遼南京城東北角的角樓。</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公園位于宣武白紙坊橋以南、護城河以西的狹長地塊上,是北京西城區(qū)“營城建都綠色通道”工程的一部分。公園坐落在八百多年前金中都城內(nèi)部分遺址上,東西寬約二百米,南北長約一千余米。園內(nèi)建筑裝飾均以金代風格為特色,體現(xiàn)“唐風宋制”的營建法式,由南到北分別設置了城臺掠影、營城建都、金人游牧、宣陽驛站五處景點,串起金代文化中的諸多歷史節(jié)點。</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公園緊鄰西二環(huán)護城河,園內(nèi)綠植遍布,花團錦簇,亭臺、步道等設施齊全。還有宣陽橋、建都紀念闕丶人物雕塑丶長廊亭閣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公園“建都之始”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公園里建有一座“建都之始”主題博物館,內(nèi)容為金中都建立的背景和過程。</p> <p class="ql-block">連接建都之始博物館和城臺的千步廊。</p> <p class="ql-block">“城臺掠影”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皇城正門宣陽門故址。</p><p class="ql-block">北京城是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開始營建,史稱“金中都”。1153年都城建成竣工,金王朝正式從“金上京”(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遷都至此,至今已有870周年了。歲月滄桑,朝代更替,當年金碧輝煌的金中都建筑早已毀于戰(zhàn)火,僅有極少部分遺跡尚存在訴說著過去。</p> <p class="ql-block">“營建都城”組合雕塑</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是仿照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制式) 營建的。</p> <p class="ql-block">金左丞相張浩與工匠在研究營造法式。</p> <p class="ql-block">工匠們借鑒金代傳統(tǒng)建筑特點鑿石營造金中都。</p> <p class="ql-block">工匠們測量定位,再現(xiàn)金中都營建的歷史場景。</p> <p class="ql-block">“金人游牧”雕塑</p><p class="ql-block">白山黑水間,青草依依,健碩的金人青年游牧休息,卸鞍、撫馬、惜馬之情躍然眼前,表現(xiàn)出女真族人漁獵、游牧的民族特點。</p> <p class="ql-block">牧馬</p> <p class="ql-block">馬背上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公園中心廣場。</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公園中心廣場。</p> <p class="ql-block">營城建都紀念闕</p> <p class="ql-block">文物陳列</p> <p class="ql-block">宣陽橋</p> <p class="ql-block">公園里沒古跡遺存,只是在原金中都皇城位置上新修一個公園,做個標記和紀念建筑,而宣陽橋就是其中之一,即建在金中都皇城的原宣陽門大體位置上。宣陽門的地位和重要性相當于明清時期的正陽門。</p> <p class="ql-block">走在宣揚橋上。</p> <p class="ql-block">游覽路旁的金中都裝飾。</p> <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金中都的皇宮,完全仿照北宋故都開封皇宮的樣式,承襲了北宋末年奢華浮艷的風格。據(jù)說當時南宋官員曾經(jīng)到此出使,看到金中都皇宮之后嘆為觀止,覺得比原來北宋皇宮更為金璧輝煌。只可惜作為游牧民族的金國,占據(jù)了富庶的中原后,就迅速腐化敗落,傳國一百多年后就被蒙古和南宋聯(lián)軍所滅亡。</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建都紀念闕</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大安殿故址</p> <p class="ql-block">花團錦簇的金中都公園</p> <p class="ql-block">大安殿金座龍雕像</p> <p class="ql-block">大安殿故址銅坐龍標志</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應天門故址”巨石標識,位于白紙坊橋西南角,Q上刻:“應天門為金中都宮城正門,金貞元年(1153年)與中都宮殿同時建成。南為皇城正門宣陽門,北為皇宮正殿大安殿。真佑三年(1215年)毀于蒙古攻占中都之役。但其位置可辨。為保存文脈,特立貞石為記”。</p> <p class="ql-block">暮春時節(jié)的金中都公園鳥語花香綠樹成蔭,一股濃濃的春天氣息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在金中都的營建雕塑的石柱上,特別設置了一副巨大的鏤空銅鑄地圖,清晰地標出了北京城三千年歷史變遷位置。根據(jù)北京大學侯仁之院士《北平歷史地理》記載,在今天的北京地圖上,院士標注出了三座古城的位置。一是唐代幽州城位置,主要依據(jù)東南隅的法源寺、西北隅的白云觀定位。后來的遼代南京城范圍與唐代幽州城位置基本一致。二是金中都城范圍,侯先生根據(jù)東邊梁家園,北邊會城門公園確定了城墻東線和北線。鳳凰嘴村金城墻遺址的西南角和右安門水關遺址的金代城墻的南線。三是繪出明清王朝“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的北京城廓格局。</p><p class="ql-block">站在這幅巨大的地圖前,我看到了相比較于明清的都城規(guī)模,金中都的面積要小了許多,在近千年后的今天更是連遺跡都所剩無幾。但是曾經(jīng)氣宇恢宏的金代宮殿故址遺跡,如今卻成了北京普通市民休閑散步的場所,我想,這是有“提兵百萬西湖上,躍馬吳山第一峰”勃勃野心的海陵王完顏亮當初萬萬沒想到的場景……</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真是換了人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