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老八路宋汝光辭世十年了。他是膠東人民的兒子,一生戎馬又懸壺濟世,那年9月9日再加入毛主席的隊伍。</b></p><p class="ql-block"><b> ——題記</b></p> <p class="ql-block"><i>(宋老照片只征集到1950年之后的,十四歲小八路與二十歲人民軍醫(yī)啥樣子呢?)</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家鄉(xiāng)入伍</b></p><p class="ql-block"><b>?</b>宋汝光(下稱宋老)山東威海市文登人,1926年出生,1940年初參加八路軍,在許世友創(chuàng)立和領導的膠東軍區(qū)五支隊(五師前身)二團做衛(wèi)生員。</p><p class="ql-block">追溯歷史,文登是我黨在膠東早期開展革命活動的發(fā)源地之一,1935年昆崳山起義和1937年天福山起義,奠定良好群眾基礎。1939年毛主席派許世友到膠東擴建抗日根據(jù)地,1942年成立了膠東軍區(qū),到抗戰(zhàn)勝利前夕,已下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中海軍分區(qū)和直屬主力部隊。</p><p class="ql-block">史料記載:膠東子弟兵在八年抗戰(zhàn)中,對日偽軍作戰(zhàn)7590次,攻克日、偽軍據(jù)點425處,斃傷俘日、偽軍13.4萬余人,主力部隊發(fā)展到兩個師、兩個警備旅,另有一個海上支隊,民兵發(fā)展到22萬人,自衛(wèi)團達到80余萬人。膠東行政公署,下轄與上述軍分區(qū)相同的五個專署,煙臺、威海衛(wèi)市政府,38個縣級政府。共產(chǎn)黨員,由初期的1800余人,發(fā)展到6.3萬多人。</p> <p class="ql-block"><i>(山東的山,山東的水,山東的姑娘膠東的美。毛主席對許將軍說過此話信以為真無妨,圖片文字是否真跡不信也好,夫人田普萊陽人絕對可信。)?</i></p><p class="ql-block">我無法重現(xiàn)膠東軍民在艱苦的抗戰(zhàn)歲月中,與敵人斗智斗勇歷史畫卷,但膠東籍作家馮德英撰寫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部小說,賽時禮創(chuàng)作的《三進山城》,以及產(chǎn)生于平度成長于海陽的《地雷戰(zhàn)》等真實故事,都先后成為文學與影視作品,真實地描寫了膠東軍民斗爭史。我讀著這些小說,看著這些電影,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p> <p class="ql-block"><i>(上述五部經(jīng)典影視劇的原著是膠東人,主要演員大多也是山東人。演員曲云、魯在蘊,倪萍分別出生于牟平、滕州、榮成,她們將山東母親、媳婦、女兒飾演的深入人心。)</i></p><p class="ql-block">當然,膠東漢子也頂天立地,無私無畏。若干年后,這支隊伍中的兩位士兵遲浩田和張萬年,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并出任軍委副主席,此乃膠東人的光榮。</p> <p class="ql-block"><i>(八路軍膠東軍區(qū)戰(zhàn)士:張萬年上將黃縣人,1945年去東北,從四野41軍成長為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招遠人,從三野27軍成長為中央軍委副主席。)</i></p><p class="ql-block">人生相遇會機緣巧合,我與宋老也不例外。一是:宋老參加八路三十四年后我入伍到他家鄉(xiāng),成為駐威海守備四師醫(yī)院衛(wèi)生員,此乃身份巧合;二是:守備四師前身由膠東軍區(qū)警備團、東海軍分區(qū)獨立二團、煙臺警備部隊于1949年合編組建而成。由此證明,我與宋老的部隊同根同源,算是這支隊伍的晚輩軍人,此乃根源巧合;三是:1985年的百萬裁軍后,我從威海調(diào)無錫炮兵,幾年后又調(diào)入101醫(yī)院,到宋老曾經(jīng)一領導過的普外科做軍醫(yī),此乃工作上巧合。那時,宋老從醫(yī)院顧問位置上離休,仍負責住院病歷質(zhì)量管理。從此,一老一少倆同鄉(xiāng),有了近距離交往。</p> <p class="ql-block"><i>(威海北大營,當年英國人的兵營。我在威海守備四師服役12年,這座歐式建筑是師機關所在地,部隊撤編于1985年。)</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鄉(xiāng)情依舊</b></p><p class="ql-block">宋老少小離家,移居江南超一甲子,鄉(xiāng)音未改,鄉(xiāng)情依舊,鄉(xiāng)思縈繞,鄉(xiāng)愁濃郁,我倆談及家鄉(xiāng),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是的,我對威海的眷念也植根于心,從十八歲參軍,入黨提干、考入軍校、結婚生女,到三十歲離開,這是一段順風順水的軍旅生涯。威海是宋老的家鄉(xiāng),也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無論離開多久、走出多遠,那山、那海、那片土地,那人、那事、那段經(jīng)歷,都會魂牽夢繞。</p><p class="ql-block">威海升格地級市后,下轄文登、榮成,乳山三(市)縣,海岸線一下延伸至近千公里,連同所屬島嶼,其自然風光和海岸線地貌得天獨厚。大美威海:晨起東海岸觀日出,落日西海岸賞余輝,成山角濤聲卷起千重浪,昆崳山奇峰異崮林幽深,石島港千帆漁船競出海,金銀灘萬人海浴添斑斕,劉公島北洋水師興衰警后人,環(huán)翠樓歷史悠長舊貌換新顏……</p> <p class="ql-block"><i>(晚霞中的煙威高速跨海大橋,晨曦中的威海幸福廣場,榮成石島漁碼頭,乳山銀海灘,劉公島甲午海戰(zhàn)博物館,冬雪環(huán)翠樓,天盡頭成山頭。)</i></p><p class="ql-block"><i>?</i>談起威海,宋老記憶猶新:“1945年的7、8月間,從日軍手里收復威海衛(wèi)之前,營長派我和通信員扮成百姓,到威海的南大橋附近觀察鬼子炮樓情況”。宋老的話令我好奇,就饒有興趣的問:衛(wèi)生員也有偵察任務嗎?宋老笑著說:“參加八路前,我在威海衛(wèi)讀過幾年小學,對城區(qū)地形較熟悉,營長才派我去執(zhí)行任務的”。宋老稍停片刻又自豪的說:“幾天后,大部隊在威海城南的塔山一線集結,上級下達攻城命令后,一鼓作氣攻下南大橋炮樓進入市區(qū),潰不成軍的日寇殘部,從東海邊的石碼頭乘船撤到劉公島,又逃往東北,威海解放!”</p><p class="ql-block">宋老的話鉤起回憶。我當兵威海的師醫(yī)院就位于南大橋北側,這座橋后稱“解放橋”,應該與這場戰(zhàn)斗有關。平日里橋下河水多以淙淙清流入海,但雨季時會山洪暴發(fā),河水洶涌奔騰入海,一旦山洪漫過河岸,醫(yī)院營區(qū)也會受到洪水浸泡。上世紀六十年代,地方政府為減少山洪帶來的影響,兩側河岸用石塊壘砌加高,岸邊的土地種植上葡萄,又用三角鐵焊接成的葡萄架跨越兩岸,形成一條長約近兩公里的葡萄溝。每年收獲季節(jié),河底架起幾米高的梯子采摘葡萄,從而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一位威海籍作家,為此發(fā)表報告文學《美麗的葡萄溝》,“葡萄溝”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如今,葡萄溝早以成為地下暗河,地面寬闊的馬路稱“世昌大道”,緬懷甲午海戰(zhàn)的民族英雄鄧世昌,惟國富民安軍強才能世代昌盛。</p><p class="ql-block">回憶如此美好,我心依然少年。當初,軍營里的起床號聲喚醒戰(zhàn)友們,整齊的早操隊伍沿葡萄溝左岸跑向海邊,到達海邊后一定會解散自由活動片刻。戰(zhàn)友們仨倆成群立在石碼頭上,面朝大海觀晨曦,一輪朝陽從劉公島的東方升起,把海天一色的遠方染得一片火紅……</p> <p class="ql-block"><i>(威海,美麗的海濱城市,晨觀劉公島旭日初升,夏觀碧海藍天綠樹,冬觀白雪山峰島嶼,人生踏入幸福之地……)</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膠東分兵</b></p><p class="ql-block">回眸宋老人生歷程,參加八路是革命人生起點,膠東分兵是軍旅生涯轉(zhuǎn)折點。</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兩黨重慶談判,蔣介石終因軍隊和政權問題容不下中共而發(fā)動內(nèi)戰(zhàn)。先前,為慶祝建黨百年拍攝的電視劇《大決戰(zhàn)》,其切入點就是從此開始的。當時,林總授命組建東北民主聯(lián)軍,兵員不足十二萬人,山東輸送六萬多名子弟兵,其中二萬多來自膠東軍區(qū),軍史上稱為山東分兵。</p> <p class="ql-block"><i>(偉人的重慶談判,標志一個政黨的成熟。一首《沁園春?雪》風靡山城乃至全國,四年后誕生新中國。)</i></p><p class="ql-block"><i>?</i>劇中畫面:支前民工王翠云,在悠揚婉轉(zhuǎn)又略帶憂傷眷念的《沂蒙山小調(diào)》中,追趕著未婚夫的隊伍來到蓬萊碼頭,隊伍已乘船駛離港口,但王翠云仍義無反顧的租船去了東北。</p><p class="ql-block">相同的時間與場景,時任八路軍衛(wèi)生員的宋汝光,奉命從文登徒步到煙臺登船奔赴東北,三天后他到達港口,運兵船同樣駛離了碼頭。戰(zhàn)爭年代,衛(wèi)生人員極為緊缺,宋老被留了下來,隨后老部隊原地重建,被任命為二六師七六團二營軍醫(yī)。從衛(wèi)生員成長為人民軍醫(yī),實現(xiàn)人生的第一次跨越。</p><p class="ql-block">只是往事不敢假設,進入東北的大部隊多是塔山阻擊戰(zhàn)的主力,多少先烈永遠長眠于此,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有記載。 </p><p class="ql-block">三年后,《大決戰(zhàn)》進入中共時刻,遼沈戰(zhàn)役勝利后,東北野戰(zhàn)軍擁兵百萬,創(chuàng)造出從白山黑水一路打到天涯海角的戰(zhàn)爭傳奇。此時,王翠云又以擔架隊長身份出現(xiàn)在解放海南島的戰(zhàn)場上。歷史證明,山東軍民為全國的解放事業(yè),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i>(無數(shù)山東兒女的化身,擁軍支前模范的縮影,革命老區(qū)人民的代表?!洞鬀Q戰(zhàn)》中的小人物,解放戰(zhàn)爭中大主角。飾演者青年演員蘇青。)</i></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