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 鄧居春</p><p class="ql-block">照片 現(xiàn)場實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蛟鄉(xiāng)道大橋與上湖、灌湖村交界的路旁,矗立一棵愈300年齡的古樟。</p><p class="ql-block">樟樹的主干直徑超1.6米,樹腰粗4個成年人合抱都圍不攏。樹形高大巍峨,根深葉茂,冠蓋直徑40余米。歷經數(shù)百年風霜雨雪,樹體不乏遭受蟲蟻侵蝕,但依然是虬枝碧葉,蒼翠挺拔。</p><p class="ql-block">相傳,清代康熙年間,供奉在羅姓祠堂的張七相公尊神,非常靈驗,周邊的民眾經常相繼到羅姓祠堂焚香祭拜,求神賜福。</p><p class="ql-block">至清嘉慶元年(1796),車馬堡十二莊百姓,議商決定,捐資集物,籌修相公廟宇,供作周邊民眾祀奉。在擇基選址時,此地蒼巒環(huán)繞,中有一棵合抱難圍之粗樟樹,枝葉繁茂,四季蔥蘢,綠蔭一方。大家就決定在樟樹旁邊筑基建廟。取其廟依樟樹成佳境,樹蔭廟宇添吉祥。</p><p class="ql-block">廟宇修成,相公神尊列座正位。周邊民眾每逢到廟宇燒香祭拜,也要到樟樹腳下插香作揖。后來,人們又在樟樹腳下修建一個壇屋,便于壇祭,此后樟樹就如同神封。轄內民眾習慣稱廟為車馬堡廟,樟樹為車馬堡樹。任何人畜不能傷害堡樹已成民約。在其后的百十年中,廟宇幾度圮修,而樟樹依然碧綠成蔭。</p><p class="ql-block">民國年間,民間興起教育,由于民眾財力匱乏,轄內民眾就利用相公廟宇空間做學堂。本地家庭條件好點的子弟,有20余名私塾學生在此讀書。直到1954年夏,長江潰堤,水淹廟宇坍塌,但樟樹依舊是那樣神姿抖擻的迎風斗雪,巍然挺拔在車馬堡路旁。人們對這棵樟樹的敬畏之心,不但沒有淡忘,而愈加所崇。</p><p class="ql-block">在20世紀50年代末,舉國陡興大煉鋼鐵之風,域中樹木慘遭亂砍濫伐,無數(shù)山林樹木毀之殆盡,武蛟所有村莊的大小樹木,都被砍伐,就是那些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木,均未幸免。唯獨這棵樟樹受當?shù)厝嗣窬次?,才沒有遭受砍伐。后來,人們對其根部進行培土保護。隨著歲月年輪的增加,樟樹更加郁郁蔥蔥,巍然路旁。無論是路過行人,還是在這周邊耕作的農民,時常都會在樟樹下小憩。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途中行人,或者在田間勞作者,都會在樟樹下席地而坐,借樹陰下的涼爽來消釋炎熱與疲勞。</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居民欲打造家具,但木材緊缺,特別是樟木打造家具是上等材質,倍受青睞,價格不菲。而適合選材的樟樹稀少,有人想把這棵樟樹砍賣,遭到本地百姓一致阻止。</p><p class="ql-block">進入九十年代初,政府對宗教的政策放松,車馬堡廟宇在本地信眾合力支持下,在原址得以重建。嗣后二十年中,車馬堡廟宇幾經擴建修葺,2010年冬,相公廟重新落成,廟境占地42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800平方米。經堂殿宇,畫閣翹檐,與古老的樟樹相互交映,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點。</p><p class="ql-block">2020年,瑞昌市人民政府將這棵樟樹定為國家三級“古樹名木”,編號為“36048120420200001”掛牌重點保護。</p><p class="ql-block"> 鄧居春 撰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