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華路百年多的歷史,整條馬路雖然不長,而歷史人文景觀故事卻淵源流長。我曾在這個街道所屬的單位里工作生活了近35年,親眼見證了近代新華路的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是中國上海市長寧區(qū)的一條街道,東西走向。東起淮海西路,西至凱旋路。長2434米,寬16.7米到31米,為溝通虹橋國際機場、虹橋路與淮海中路的重要通道,使稱“國道”。</p><p class="ql-block">該路多花園洋房。</p> <p class="ql-block">歷史沿革:新華路原名安和寺路(Avenue Amherest),修筑于1925年,屬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p><p class="ql-block">新華路的所在地原來是農(nóng)田。此后發(fā)展為安靜的高級住宅區(qū),不少外國僑民居住于此。1943年汪精衛(wèi)政府接收租界時,將其改名為察哈爾路。1947年以靠近凱旋路的一座小寺廟“法華禪寺”(至1959年時仍有道士住持)及其北面的古鎮(zhèn)法華鎮(zhèn)改名為法華路。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改名為“新華路”。</p> <p class="ql-block">街道兩旁濃密梧桐樹掩映下的新華路干凈洋氣,這條不算長的馬路卻承載了厚重獨特的歷史文化,令人恍惚覺得一個世紀的時間在這里凝結(jié),不曾流走。白駒過隙彈指間,激蕩文化的新聲,提醒著來往路人,放慢腳步,“路”遇風情......現(xiàn)就讓我們一同漫步新華路,走進那舊時光里,回顧它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先看看這些新華路洋房的一些歷史的記錄:</p><p class="ql-block">00號陳果夫住宅</p><p class="ql-block">93弄梅泉別墅</p><p class="ql-block">新華路160號上海影城</p><p class="ql-block">新華路200號中西合璧的住宅--1948年建</p><p class="ql-block">新華路211弄,329弄“外國弄堂”新華別墅</p><p class="ql-block">新華路211弄1號原上海哥倫比亞唱片廠英藉經(jīng)理舊居</p><p class="ql-block">新華路211弄2號美國傳教士李佳白舊居</p><p class="ql-block">新華路231號原榮漱仁(結(jié)婚陪嫁)舊居</p><p class="ql-block">新華路294弄5號陳止善(蔣介石軍事顧問)堂舊居現(xiàn)軍體委</p><p class="ql-block">新華路483號原造紙大王金潤癢軍統(tǒng)戴笠與胡蝶舊居</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211弄1號住宅</p><p class="ql-block">該宅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園洋房,占地934平方米,建于1940年前后。該花園別墅主體兩層、局部三層,二層女兒墻為紅色筒瓦壓頂,局部三層紅筒瓦坡屋面。</p><p class="ql-block">整幢建筑系磚木結(jié)構(gòu),體形活潑,造價經(jīng)濟,外墻面普通水泥砂漿粉刷,淡黃色。東側(cè)山墻挑出輕盈的陽臺,螺旋形底托,反S形鐵制欄桿,是典型的西班牙形式。</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211弄、329弄,時稱外國弄堂,因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此弄居住了許多國家的外僑。</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211弄2號李佳白住宅</p><p class="ql-block">李佳白,又譯為吉爾伯特·里德,美國傳教士。李佳白在華長達40余年,是北京、上海等地“尚賢堂”的創(chuàng)始人。</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315號花園洋房。據(jù)說該住宅是某國石油大王為其兒子在滬購的結(jié)婚用房,建造得十分豪華。別墅是一幢英國鄉(xiāng)村式花園住宅,建造于1930年。假3層,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900平方米,花園面積700余平方米。雙陡坡紅瓦屋頂,出檐較大。</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329弄36號周均時住宅。原為西班牙公使館使用,是幢全國唯一的雙層圓形花園別墅。</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483號金潤庠住宅。該宅是一幢現(xiàn)代式3層鋼筋混凝土混合建筑設計。</p> <p class="ql-block">平面有4個開間,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建筑面積873.6平方米,平屋頂,四周砌筑女兒墻。</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593弄梅泉別墅。1933年房地產(chǎn)商吳其達在法華路593弄購買土地,修建2層磚木結(jié)構(gòu)花園洋房20幢。</p> <p class="ql-block">紅莊處于新華路近番愚路口,在上海影城的斜對角。她是由5棟紅墻綠瓦的鋼窗臘地的公寓樓覽構(gòu)成的四條弄堂。她經(jīng)歷了70多年的風雨洗禮,與相鄰的老式洋樓交相輝映,構(gòu)成上海優(yōu)秀歷史建筑群的瑰麗多姿景象。</p> <p class="ql-block">當時在法華一帶,不是法華老居民的平房,便是外來避難人員搭建的簡屋陋棚,再就是外國人的花園洋房,不料卻在這里有我國金融業(yè)建造起一批全系磚木結(jié)構(gòu)、鋼窗、蠟地、煤衛(wèi)俱全、紅色磚瓦的新式里弄房子,里面住的是在舊社會被稱捧著“金飯碗”的銀行職員,當然名噪一時,聲明遠播。</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是舊上?!霸浇缰贰钡漠a(chǎn)物之一。</p><p class="ql-block">據(jù)《長寧區(qū)志》記載:“越界道路路名除愚園路、虹橋路外,均以英、美總統(tǒng)、將軍、公使、駐滬領(lǐng)事、工部局總董、商人等名命名?!?lt;/p><p class="ql-block">新華路始名安和寺路(Amherest,Avenue),路名與寺廟無關(guān),而是來自英國外交官威廉 · 皮特 · 阿美士德伯爵,通稱阿美士德勛爵(LordAmherst)。</p> <p class="ql-block">“越界筑路”見證了新華路的誕生,同時,這條帶有殖民色彩的馬路命名也見證了當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發(fā)現(xiàn)上海、打開上海大門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新華路三次易名:</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易名:察哈爾路</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易名:法華路</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易名:新華路</p> <p class="ql-block">國賓道,起于58年前。</p><p class="ql-block">1964年4月29日,一架巴基斯坦國際航空公司的波音720降落虹橋,新上海第一條國際航線:上海—達卡(現(xiàn)孟加拉國首都)開通,虹橋國際機場正式啟用。下機的國賓,進上海市區(qū)由虹橋路—延安西路——新華路——淮海西路——淮海中路——左拐茂名南路至錦江飯店、或右拐到瑞金賓館。</p><p class="ql-block">新華路就是其中一段。那時還沒有機場至外灘的延安高架路,機場至內(nèi)環(huán)高架路西段。</p> <p class="ql-block">結(jié)語:新華路上鄔達克經(jīng)典建筑設計作品“外國弄堂”、270多幢風格各異的洋房別墅、紅色革命家的舊居、公使領(lǐng)事的官邸、近代民族資本家的私人別墅、上海影城、民族樂團、輕音樂團,星羅棋布。</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今天的新華路上,市井與厚重總是交錯而來。它高級的從不虛浮,卻也能兼顧到有關(guān)“柴米油鹽”的生活與日常。經(jīng)歷時間沉淀后的新華路,隨時散發(fā)出沉穩(wěn)和包容的空間氣質(zhì)。</p><p class="ql-block">如果說新華路有什么吸引人的獨特魅力,當你親身走在濃密梧桐樹掩映下的新華路上仔細體會一下,就會明顯感受到新華路的獨特氛圍:新華路無愧于“上海第一花園馬路”之美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