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朋友圈一直流行這樣一句話:“要么身體在路上,要么心靈在路上?!弊x書與旅行都是增長我們見識的重要方式。讀書和旅行都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fā),讓人滋養(yǎng)浩然之氣。 我們通過品讀不同人的經(jīng)歷,與他人對話,反觀自身;通過游走他鄉(xiāng),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精神上達到一種震撼,從而更多的理解差異。今天一行48人相約放飛夢想俱樂部,去參加兩個古村落的采風(fēng)活動。</p> <p class="ql-block"> 網(wǎng)上查閱資料知:山西十大民間古堡包括: 平遙堡村、介休張堡、靈石梁家堡、汾西師家溝、翼城西閻村、沁水柳家堡、沁水湘峪堡、陽城砥泊城、陽城黃城郭峪、澤州圣母玫瑰堂。(我隨戶外俱樂部包括今天的師家溝,梁家堡去過四個( ?? ﹏ ?? ))</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古村是一個地方的情懷所在,村里的一磚一瓦都充滿著故事感,這里亦有著寧靜的歷史之美。在這里,時間仿佛被放慢了……....</p><p class="ql-block"> 先隨我鏡頭回味欣賞一下五年前的湘峪古堡,砥自城吧!</p> 汾西師家溝 <p class="ql-block"> 山西古堡這種半民用半軍用的特殊建筑形式,如遺珠般依然默默矗立在鄉(xiāng)野間,歷經(jīng)歲月雕琢,展現(xiàn)著難得一見的“天然去雕飾”之美。下面我們走進師家溝看看嘍(???????)?*。</p> <p class="ql-block"> 去師家溝的路是新修的柏油路,但有一些地方坑坑洼洼不好走。一路盡是盤山路,一會兒就得和一輛輛運煤車“狹路相逢”,心總在嗓子眼兒提著,安全帶全程帶著。經(jīng)過兩個小時的顛簸終于到了今天的第一個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從資料里得知,師家溝是師氏家族經(jīng)營了數(shù)代,歷經(jīng)80多年建成的家族聚集地,整個師家溝村以師家人為主,所以,師家溝也被稱為師家大院,就好比喬家堡村被稱為喬家大院一樣。</p><p class="ql-block"> 師家崛起于康乾盛世之時,師家先祖抓住機遇,發(fā)揚晉商誠信經(jīng)商的理念,快速崛起,積累了巨額財富。這期間師家出現(xiàn)了一個名人師鳴鳳,他曾在南方當(dāng)官,與晚清中興之臣曾國藩及其弟弟曾國荃交厚,因此仕途通達,師家弟子多有為官者。從此,師家由商而仕,由仕助商,歷經(jīng)數(shù)代經(jīng)營,終于在師家溝這個丘陵山地上,建造了師家大院這處龐大的民居建筑群。也正因為與曾國藩兄弟的交往,偏居晉西南的汾西師家溝村才在當(dāng)時頗有名望,博得了“天下第一村”的美譽。240年風(fēng)雨滄桑過去,可能由于地處偏僻山鄉(xiāng),在數(shù)百年的動蕩與戰(zhàn)亂中得以幸存。如今師家溝還保留下來基本完整的31座清代民居院落,這大小三十一家院落,建筑群以四合院、二進四合院、二樓四合院、三樓四合院為主體,分別設(shè)有正房、客廳、偏房、過廳、書房、繡樓、賞月房、門房以及工仆馬廄等用房。院落門前以巷道相連,狹長巷道采用傳統(tǒng)的月洞門分隔空間,院與院之間又巧妙相通,或走暗道,或出偏門,或上樓門與其它院落相互聯(lián)系,真可謂是“走進一家院便串全村門”。 </p> <p class="ql-block"> 等待導(dǎo)游到了的空隙,先拍個外圍景吧。</p><p class="ql-block"> 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師家大院是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的民居建筑群,原汁原味,風(fēng)格獨特。這里沒有盞盞紅燈高懸,也沒有彩旗獵獵作響。有的只是寧靜、自然、古樸、敦厚。</p> <p class="ql-block"> 導(dǎo)游來了,準(zhǔn)備進去了!進村的唯一通道,石板路,石頭洞,是那個年代典型的帶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建筑。不過今天的景區(qū)規(guī)定是從石頭洞出了!大院依山臨溝,次第而下,31座院落由別院側(cè)門相連,另有暗道相通,整體形成進不來,出不去的堅固堡壘。</p> <p class="ql-block"> 龍鳳門?!俺删鶄ネ笔谴够ㄩT上懸著的匾額內(nèi)容,意指師氏第六輩“成”字輩族人,皆成就偉望事業(yè)出人頭地。垂花門木雕精美,檐下斗拱裝飾性強,額枋部位以萬字紋為底,雕刻琴、棋、香爐、書、畫,表達了主人對書香門第的追求。雀替浮雕細致生動,牡丹花中既有喜鵲,又有小獅子,寓意大富大貴。過了垂花門,通過由倒座房、耳房及廂房形成的一個自然小巷道,才會見到整個院落風(fēng)貌,層樓疊院,豁然開朗。主院正房比地面高出近一米,中間和兩側(cè)都有臺階。正房是五孔靠崖窯,三明兩暗,屋頂為二層院落,正房最中間三孔窯洞是家庭活動中心。最中一間房門上嵌有匾額“元吉”,是主人待客議事及供奉祖先的地方,其門窗裝飾也最為精致。因為窯洞沒有能遮風(fēng)避雨的出檐,所以這里一二層窯洞前均有木構(gòu)的單披檐廊,四柱三間,用精美的木雕及彩繪裝飾。整個大院的門窗裝飾也很精美,連兩側(cè)廂房屋頂?shù)呐畠簤Φ氖只ǜ?,排列都頗有韻味。</p> <p class="ql-block"> 作善降祥:舊指平日行善,可獲吉祥。作善降祥成語出處:《尚書·伊訓(xùn)》:“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lt;/p><p class="ql-block"> 積愛生福:以慈愛之心去愛護別人,會得到福報,只要心中有愛,就會轉(zhuǎn)化成福。</p> <p class="ql-block"> 師家繡花樓的設(shè)計:三個窗戶一個門,每個窗戶看到是不同角度,每個季節(jié)景色都不一樣。</p> <p class="ql-block"> 師家溝古建筑群中有一塊“洞天福地”,從師法澤立宅建院就禁止在此修建任何建筑,師家的院落以“福地”為中心展開。</p> <p class="ql-block">蓮花門</p> <p class="ql-block"> “鞏固”院始建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位于“福地”之北,亦是村落中心,是師家在此村中的第一處宅院,由祖宅和“敦本堂”兩院構(gòu)成,均為錮窯。院落以西北一東南為軸,靠東為祖宅,靠西為“敦本堂”,進入祖宅必須通過一條西南一東北向的巷道?!岸乇咎谩睘橐惶幰粚觾蛇M院落,院門匾額為“瑞云搏繞”。進入外院后可見兩座三開間磚木結(jié)構(gòu)廂房。內(nèi)外院間現(xiàn)存垂花門一扇,匾額為“敦本堂”,雕刻鳳凰、仙鹿以及盛放的牡丹等精美圖案。內(nèi)院為三合院,正房面闊三間,廂房為兩開間獨立式錮窯,與祖宅正房二樓相連的暗道便在西雇房中。祖宅亦是兩進,外院兩側(cè)廂房為五開間獨立式錮窯,倒座門上懸掛“迪吉訝休”匾額,與過廳同為雙坡硬山頂,過廳面闊三間,其中的窗花靠內(nèi)院者細致繁密,靠外院者則稀疏通透,既保證采光,也保障了內(nèi)院隱私。祖宅內(nèi)院兩側(cè)廂房為三開間獨立式錮窯。正房一層為明三暗二式獨立式錮窯,前設(shè)單坡檐廊。二層是懸有“水月松風(fēng)”匾額的賞月樓,通過東側(cè)廂房中的暗道方可抵達,通常在“祭月節(jié)”才會使用,賞月樓兩側(cè)廂房一般用作倉庫。與賞月樓密切相關(guān)的還有巷道東南側(cè)的“祭月臺”,即一座類正方形高臺,每年八月十五村中女性都要在此舉行祭月活動。</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師家大院,院子連著院子,院子里套著院子,當(dāng)走進一座大院很奇特,窯洞房頂上方,橫放著三個大缸,個個大缸底部都有一小口。導(dǎo)游“你們猜大缸是干嘛的?”有人說是排水的,有人說是喊話的,還有人說是防子彈的。我們站在大缸前,左貓貓,又貓貓,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有人急切地問導(dǎo)游:“這到底是干嘛的?”導(dǎo)游說:“是養(yǎng)蜂的?!?lt;/p> <p class="ql-block"> 這個古老的門,門頭上是四個“壽”,兩邊是“卍”字符。這里顯然是高堂雙親的房子,象征父母雙壽萬年長。窗欞上都是蝙蝠,寓意多福。</p> <p class="ql-block"> 師家溝最寶貴的是建筑上的雕刻裝飾,這里簡直是建筑雕飾藝術(shù)的寶庫,雕刻在門樓、走廊、過道上的各種木雕、磚雕、石刻題跡等文物古跡均保存完好,難以想象這些復(fù)雜精美的雕刻品,是怎樣一刻一鑿地誕生在舊時匠人的手下的。在歷經(jīng)了200余年時光的暈染后,愈發(fā)顯得有古樸有韻味。</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人們修葺房屋的時候,會在屋頂?shù)募沽禾幱玫揭环N虎頭瓦,是高大威武的象征。但這虎頭瓦安在自家是好事,若是正大門對著別人家的虎頭瓦,那古人則會認為會受到老虎氣勢的壓迫,不利于成事。</p><p class="ql-block"> 中國文字之美,妙不可言,是生動形象和充滿想象力,豐富而立體的存在?!对娊?jīng)》有云:夜如何其,夜未央。表達快樂沒有止境、快樂無邊的祈愿。于是,有了未央宮,有了“長樂未央”瓦當(dāng)。</p> <p class="ql-block"> 這是被紈绔子弟燒毀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走出這個石門洞,馬上就出了這個古村落。一路走來,</p> <p class="ql-block"> 踏著石條鋪就的環(huán)村路,叩響一個個銹跡斑斑的老門環(huán),推開一扇扇吱吱作響的木門,走入一孔孔飽經(jīng)侵蝕的窯洞。我們似乎融入了一幅風(fēng)雨山河的畫卷,同歷史老人靜靜地對話。村落所處山形好似鳳凰,而大院群所處為鳳凰心臟。在大小31個庭院中,都規(guī)矩地建有正房、客廳、偏房、過廳、書房、繡房及長工房等。以傳統(tǒng)而變化的園門、耳門、樓門、偏門、暗門相連。在立體建筑上,精美的石、木、磚雕比比皆是。充滿著為人處世哲理教誨的書法三雕飾品留在了家家戶戶的門額、樓匾、磚墻上。諸如:“循理”、“儉養(yǎng)廉”、“勤補拙”、“留有余”、“敦善行”等無不散發(fā)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芳香。</p> <p class="ql-block"> 師家溝是一個多山的堡寨,主要由窯洞狀的房屋層層疊疊而成,防御稍弱。即便如此,村子的外圍都是高大封閉的。村口有高大的窯墻擋住爬堡村所在山坡的路。如果要進村,就得穿過一條20米長的隧道。據(jù)說村里的院落之間有地道和隧道。今天我們的線路是按景區(qū)規(guī)定反向行走的。</p> <p class="ql-block"> “節(jié)孝牌坊”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相傳師家子孫師自省39歲時不幸染病身亡,當(dāng)時年僅30歲的妻子趙氏和25歲的張氏,恪守婦道,并未改嫁,一直伺候公婆、養(yǎng)育兒女,非常辛苦。其后人師丙成官場得意,呈報皇上敕準(zhǔn),建造了這一石材質(zhì)地的“節(jié)孝牌坊”。牌坊外形是四柱三門式,八個翼角原掛有八只風(fēng)鈴,遇風(fēng)聲起,八只風(fēng)鈴迎風(fēng)奏鳴,,如一曲交響樂,夜闌人靜時更顯清脆。</p><p class="ql-block"> 牌坊位于村西南側(cè)的村落入口處,咸豐皇帝為表彰師家第四代師自省之妻趙氏、張氏以及第五代師五音之妻劉氏三人堅守貞操、洞洞屬屬,欽賜建此節(jié)孝坊。坊為石質(zhì)仿木結(jié)構(gòu),南北橫向,四柱三間三樓,單檐歇山頂,正樓上施鴟吻及寶剎,寶剎形為背負葫蘆的大象,兩側(cè)邊樓上各施一鴟吻,其正樓高6.3米,寬5.8米,邊樓各高4.2米,寬2.9米。牌坊文字為陰刻,圖案為陽刻浮雕。正樓上層額枋正、背面橫書“天章光被”與“龍章寵錫”。下層額枋正面刻“敕贈儒林郎國學(xué)生師自省安人趙氏、張氏,儒林郎師五音安人劉氏之坊”,背面為“大清咸豐七年歲在中秋丁已毅旦建”。正反楹聯(lián)為“圣德鵜鶘天寵渥,王言繪淳國恩多”“丹墀寵錫絲繪命,紫誥榮膺日月光”。浮雕正面有“琴棋書畫”四幅圖案,背面是香爐、書卷、竹簡等吉祥之物。邊樓正反各書“龍褒、鳳誥”、“錫晉、崇封”。楹聯(lián)正反為“袍笳毅名榮梓里,簪英品望耀金泥”“芝泥煥彩云霞滿,蘭檢浮香雨露新”。雀替上還有麒麟腳踏祥云及二龍戲珠等祥瑞圖案。底座之上,明間柱下正反各有石獅一對,次間柱下共有抱鼓石六尊。</p> <p class="ql-block">這是未開發(fā)前的牌坊原貌。</p> <p class="ql-block"> 繞村而行的1500余米街道及院院相連的路面,均采用長100厘米、寬50厘米、厚30厘米的沙質(zhì)條石鋪就,同時路面下筑有排水洞與各院相連,故有“下雨半月不濕鞋”之說。</p> <p class="ql-block"> 緊跟導(dǎo)游一個半小時漫步走完了這座古樸寧靜原生態(tài)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古樸完整原生態(tài),格局肌理惹人愛</p><p class="ql-block">窯洞民居樓上樓,青磚灰瓦坡地蓋</p><p class="ql-block">精雕細刻磚木石,文化內(nèi)涵看不完</p><p class="ql-block">家族聚居抱成團,歷經(jīng)滄桑氣度在</p><p class="ql-block"> 意猶未盡的我們幾個乘自由活動時間又返回村落繼續(xù)找尋。</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一條不規(guī)則的環(huán)道,將村落分成了內(nèi)外兩部分:環(huán)道里頭是民居,大多數(shù)是以窯洞為主的 四合院形式,環(huán)道外頭則是作坊、寺廟等公共建筑。環(huán)道里頭的各個院落是相通的,院中有院,院上有院,進院又出院,出院又進院,院落之間是用圓門、偏門、耳門、暗門連在一起的。師家溝有“關(guān)好八大門,鎖好十小門,行人難出村”的說法。親自走上一趟,確實會有這樣的感受。據(jù)村人介紹,好多家中還有暗道相連,地下防御工事也十分發(fā)達,一旦發(fā)生匪情,全村人均可從容不迫地通過不同的通道迅速逃離或集中防御。這種獨特的共同防御方式也是北方民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五堂鬧春,人物惟妙惟肖!</p> 靈石夏門梁家堡 <p class="ql-block"> 夏門梁氏古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晉中市西南端、靈石縣境、夏門鎮(zhèn)域,始建于明朝萬歷中期,終建于清朝光緒年間,歷時三百余年。累積建成以城堡式建筑群為核心區(qū)的民居建筑。夏門古堡建在秦王嶺的龍頭崗上,自汾河北岸,依山就勢,順坡而上,密密匝匝的布滿整個龍頭崗。古堡依山傍水,負陰抱陽,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前對峭壁以為屏,后倚峻嶺以為靠,下臨汾水以為險,底坐磐石以為基;確乎是一處位置優(yōu)越、環(huán)境優(yōu)美、可居可賞可御可逸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不論從民居科學(xué)角度衡量,還是從陽宅風(fēng)水講究測看,都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理想宅第。</p><p class="ql-block"> 在此居住的梁氏家族是當(dāng)時靈石的四大望族之一?,F(xiàn)在保存下來的房子為明清時期的山西傳統(tǒng)建筑。民居內(nèi)窯窯相通、院院相連,街巷連通且有暗道相連,除方便交通和藏匿外,還具有排水功能,是夏門古村落建筑群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因為手機電量不夠,所以下午沒有錄導(dǎo)游的講解視頻,所以就借用一下網(wǎng)絡(luò)視頻對夏門古堡來個整體了解吧!</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第二個目的地:夏門古堡。它位于靈石縣夏門鎮(zhèn)政府不遠處,現(xiàn)在該地已成為靈石縣政府培訓(xùn)廉政教育基地。據(jù)說在梁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動京晉、清史留名的鐵面御史梁中靖。梁中靖自幼勤奮讀書,嘉慶三年戊午科舉人,嘉慶六年辛酉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官。后以候補知縣居家8年,期間以執(zhí)教為業(yè),為夏門村修渠、修路、賑災(zāi)濟民,受到村民百姓的稱頌。道光二年梁中靖因官事清正,又被任命為督理京城五城街道的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道光四年,山西榆次縣發(fā)生了一起官官相護、行賄受賄、逼死人命的“趙二姑案”。榆次縣東陽村13歲民女趙二姑被同村惡棍閻思虎強暴,后趙家父女狀告于縣衙,縣令受賄,反誣和奸,逼供之下,二姑悲憤難忍自刎公堂;其父又被縣令反誣殺人滅口,受刑斃命;其母上訴府衙,府臺袒護縣令,仍逼其母自認誣告,其母終以頭撞公堂,以死抗?fàn)?其叔父無奈之下上京控告,朝廷命山西巡撫親提,誰知巡撫、按察使以及府縣各級官官相護、相互包庇,仍以和奸擬結(jié)。鐵面無私的梁中靖通過明察暗訪,了解了實情,他沖破阻力,上疏彈劾,最終經(jīng)刑部提解京審,方真相大白,沉冤申雪。這一驚天動地的大案,轟動朝野,史乘有載,成為清代有名的大案之一。</p><p class="ql-block"> 夏門古堡內(nèi)的古建筑群絕大部分保存完好,迄今為止經(jīng)歷了400余年的風(fēng)霜雨雪,雖然有部分人為的拆毀、自然的侵蝕,但始終沒有改變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墻、堡門等?,F(xiàn)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門外院落、道臺院、百尺樓等。</p> <p class="ql-block"> 進入夏門村首先看到的是關(guān)帝廟,關(guān)帝廟始建于明清道光二十四年,是一幢占地750平方米的二層建筑,一層為磚拱結(jié)構(gòu),二層為磚木結(jié)構(gòu)。 以前是梁中靖執(zhí)教時的學(xué)堂,現(xiàn)在是關(guān)帝廟。對面的戲樓面闊三間,明間、次間木隔扇彩繪琳瑯,單檐硬山頂灰脊板瓦覆蓋,筒瓦補邊,正脊處磚雕花紋,兩側(cè)垂脊、戧獸一應(yīng)俱全……臺柱鐫刻楹聯(lián)。</p><p class="ql-block"> 在關(guān)帝廟照門的大爺介紹: 夏門村因夏禹治水的故事而得名。據(jù)記載,所謂“夏門”,意指夏禹打開石門之處。相傳古時太原盆地為一大湖泊,為了排除常年洪水的災(zāi)害,夏禹曾帶領(lǐng)先民在太岳、呂梁兩山間雍塞狹窄之處,開鑿山口,將汾水導(dǎo)入黃河。夏禹開山之處曰“靈石口”,即今夏門村所在地。山西民諺稱“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后人為了表達對夏禹治水功績的紀(jì)念和感激之情,特將此處命名為“夏門”。</p> <p class="ql-block"> 古堡的正門在南面,經(jīng)過兩層樓的關(guān)帝廟進入頭道堡門,拾階而上,眼前景物步移景異。從河邊看古堡是幅凝固的畫面,堡內(nèi)則是流動的影像。一會兒一座飛虹般的小橋掠過頭頂,一會兒一座高墻橫在眼前,而一轉(zhuǎn)角又柳暗花明,你永遠猜不到下一步的影像是什么。因為古堡損毀比較嚴(yán)重,下一步可能是驚喜,也可能又是悵然,然而不論如何,這是座中國罕見的、地地道道的山地口堡,不僅僅因為它有高大壁壘,它的美也不僅來自古老,而是它自身確實漂亮,煤灰和破敗都掩蓋不住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在夏門村的一條主要街巷。上坡后,有三道堡門。門旁都貼上了文物保護的標(biāo)記,都建于清康熙年間,皆為原物,十分不易。因為房屋依山而建,襯窯在這個地方是常見的。</p> <p class="ql-block"> 精致的木雕是晉中民居最講究的地方,這也是清代民居的特色。行走于山西古村,到處可見這樣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 沿著村內(nèi)小巷走到盡頭,便是頭堡門。頭堡門建于清朝康熙庚子年(1720),是一個半圓形拱門。進入頭堡門是一條曲折的小巷,緩緩?fù)ㄏ蛏缴希谛∠锏谋M頭建有一個高高的圓形拱門,將小巷兩旁的建筑聯(lián)結(jié)起來,從房頂上就可以到達另一個房頂。直走就會通過小巷,走到村子的最后面。走出堡墻,右手有許多小院,一個連著一個,簡直像迷宮一般讓人著迷。</p> <p class="ql-block"> 夏門古堡的歷史街巷主要有九條:東西走向的街有三條,分別為東街、中街、西街;道有一條,后堡道;巷有兩條,分別為堡九巷、梁家巷;南北走向的巷有兩條,分別為大夫巷、御史巷;先南北后東西走向的一條,為天九巷。</p> <p class="ql-block"> 村內(nèi)的街巷、院落、堡墻、堡門等布局合理、構(gòu)思巧妙,建筑院落層層疊疊,且窯上建窯、院中修院、窯窯相通、院院相連,蔚為壯觀。窯洞、傳統(tǒng)民居千余間,民居建筑風(fēng)格相近,但每一座院落又各不相同,層樓迭閣,錯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 “車轔轔碾不盡百年歲月之磨難,馬嘯嘯道不完千古英雄之篇章?!边@里窯上建窯、院中修院、窯窯相通、院院相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夏門村古村落建筑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 夏門古堡中最引人矚目的“百尺樓”為梁家七世梁樞所建,被譽為三晉第一樓。修建于清乾隆年間,分為四層,一、二層為三孔窯,三層為四孔窯,四層修建在山崖之上,稱為云廳。百尺樓長15米,寬4米,高40米,百尺有余,是以得名,百尺樓的下部為磚石結(jié)構(gòu),上部為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奇特而雄偉。依山傍水,負陰抱陽,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前對峭壁以為屏,后倚峻嶺以為靠,下臨汾水以為險,底坐磐石以為基;可居可賞、可御可逸。</p><p class="ql-block"> 汾河流經(jīng)夏門時西岸有一小段臨河是峭壁的山崗,梁家堡便建于其上。為了讓古堡頂端與汾河水仍有親密接觸,梁家在河邊依峭壁直上直下地建了座40多米高的百尺樓,樓底層為安全只開一小門,樓梯段各層的開窗越高越多,越高越大,直至頂層變成敞廊,以將山河風(fēng)光收進堡內(nèi)。這座凌河子立的寬大磚樓也成為梁家堡的標(biāo)志。 在百尺樓的內(nèi)部,不僅有通透的糧倉還有舒適的臥房,暗道與生活的走廊有效融為一體,甚至通風(fēng)口的那縷光,能使暗道中的木梯三百年來干爽而充滿韌性。</p> <p class="ql-block"> 汾水南行,向著黃河、大海一路奔騰,偏偏在靈石縣夏門古堡這里,劃出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然后再沿著兩岸偉俊的青山,迤邐而行。至夏門村后沿汾河西岸前行,抬眼望去,一座宏偉的百尺樓背靠大山,橫刀立馬,擋住了汾河水的去路,汾河水在這里向東拐了一個彎,再向南折向西繞村而去。我們是先站在百尺樓的四層云廳上欣賞在此拐了個彎的汾河后,下樓又站在河邊感受黃黃的滾滾汾河水。</p> <p class="ql-block"> 行前大家沒有做功課,第一不知道去對岸欣賞欣賞百尺樓的整體布局,第二沒有注意“夏日春曉”這個景。而這個導(dǎo)游因為是專門從王家大院請過來的,估計后面還有新的任務(wù),匆忙講解結(jié)束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夏門春曉的含義:每逢春日,登臨百尺樓遠眺,艷陽高照,萬道霞光;俯視汾河,波濤滾滾,洶涌奔流;汾河兩岸,田園阡陌,楊柳婆娑,一派生機勃勃、草長鶯飛、春和景明的景象,這就是靈石古八景之一的“夏門春曉”。如今,清嘉慶年間任靈石知縣的王志融題書的“夏門春曉”摩崖,仍完好保存在樓北石壁之中。</p><p class="ql-block"> 明朝萬歷年間,有梁姓人家開始在這里建村定居,源于明末天下大亂,夏門處于山西南北交通要道,夏門村采用外墻高聳,內(nèi)里連環(huán)攻守兼?zhèn)涞能娛鹿疟わL(fēng)格,又名梁家堡。梁家堡采用當(dāng)?shù)厥^等建筑材料依山而建,并利用糯米水與山體進行粘合,類似當(dāng)今混凝土功效,具有極強的抗震性能。堡墻采用厚重磚石砌成,有很強的抗攻擊性,有效保護了村內(nèi)百姓的安全。根據(jù)地勢特點,智慧的先人們依托裸露巖石做掩體,修筑了各種藏金洞和快速逃生通道,可以從敵匪的眼皮底下從四十米的高崗迅速下降到汾河谷底,而外部則是高不可攀的堡墻,當(dāng)?shù)厝俗院赖胤Q之為百尺樓。</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鎮(zhèn)底蘊深,</p><p class="ql-block">百尺高樓夜攬星。</p><p class="ql-block">院院相連洞洞通,</p><p class="ql-block">汾水潺潺流到今。</p> <p class="ql-block"> 如果厭倦了城市里的紛擾喧器,不如便按著自己的喜好,尋一處靜謐古鎮(zhèn)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享一段慵懶時光,讓內(nèi)心重歸平靜,更好地去擁抱生活,讓身體與心靈總是一起在路上。 </p><p class="ql-block"> 用最好的心態(tài)活好當(dāng)下,多去親近那些充滿陽光和友善的人群,他們的笑聲和自信,無形中也會帶給你,如麗日晴空般美好的心境。就像月有陰晴圓缺,人也有悲歡離合,這是我們的人生注定要承受的東西。何不把世事看開、看淡,把煩心事拋在腦后,把煩心人請出生活,把好心情留在自己身邊!人生在世,活得是一種心態(tài)! 不管年歲幾何,不管錢多錢少,把自己的心情照顧好,比什么都重要! 不是年輕才快樂,而是快樂才年輕!讓我們一起快樂年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