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 子張問善人如何才能到達道的境界。夫子說:“(善人)若不能循著古圣先賢的足跡行事,他也難進入了道的境界啊?!?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 我們先來看“子張問善人之道”這句話。</p><p class="ql-block">? ? ? 子張(公元前503至?)復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年陳國人。與子夏、子游齊名,盡管沒在“孔門十哲”之列,但后來,他一心從事教學,宣傳儒學,是“子張之儒”的創(chuàng)始人,最終成為孔廟十二賢!</p><p class="ql-block">? ? ? “善人”,一般的理解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有學者這樣理解:“善”是使動用法,“善人”即教化民眾、使人向善。</p><p class="ql-block">? ? ? 《論語》中的“善人”,主要是指諸侯國的執(zhí)政者?!墩撜Z?子路篇》記載“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保ā吧迫酥卫韲乙话倌暌院?,也就可以戰(zhàn)勝殘暴,免除殺戮了?!保┥迫酥卫韲遥绻脒_到長治久安,需要持續(xù)一百年以上?!墩撜Z?子路篇》記載孔子的話。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說,他用三年的時間治理國家,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梢娚迫撕褪ト酥g還是有不少差距的。</p><p class="ql-block">? ? ? 《論語?子路篇》記載“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币馑际钦f,善人教導百姓七年之后,就可以叫他們?nèi)④娮鲬?zhàn)了。試想一下;如果不是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如何“為邦”?又有誰有權組織百姓打仗呢?</p><p class="ql-block">? ? ? 春秋時期共有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周王朝境內(nèi)還存在著宋國、中山等“千乘之國”,小國尚有鄭國、衛(wèi)國、魯國等。當時諸侯國的國君早已沒有了他們先祖,如春秋五霸那樣的拼搏與奮進了,很多是平庸之輩,只懂的吃吃喝喝,屬于過一天少兩晌之流。因此,孔子說“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保ā墩撜Z?述而篇》)(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有恒心的人,也算可以了。)孔子說;善人,他沒有見到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善人”既可以指當時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又具有道德層面的因素?!吧迫恕保皇俏覀兝斫獾膬H僅是做好事的人。一輩子做好事的人,只能算“有恒者”??鬃诱f,他見過“有恒者”,這么說的話,人可以分為有恒者、善人、君子、圣賢。</p><p class="ql-block">? ? ? 我們看,子張不問成為“君子之道”,而是問“善人之道。”因為孔子說過:“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保ā墩撜Z?述而篇》)(對于文獻典籍的學習,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努力實踐做一個君子,我還沒有達到。)老師不敢稱自己為君子,所以子張的問題是問“善人之道”。</p><p class="ql-block">? ? ? 大家注意下;“善人之道”不是說成為善人的方法,而是說,善人如何到達道的境界,這里的“之”是到達的意思,而不是“的”的意思。如果子張要問怎樣才能成為善人,那應該是“子張問善人”,是不需要加上“之道”二字的。</p><p class="ql-block">? ? ? 子張的意思是;老師,善人要想步入圣賢之列,該如何辦呢?該走怎么樣的道???孔子給出的答案是“不踐跡,亦不入于室。”</p><p class="ql-block">? ? ? 對于孔子“不踐跡,亦不入于室”這句話,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p><p class="ql-block">? ? ? 一、子張問;老師,善人如何才能步入圣賢之列???</p><p class="ql-block">? ? ? “踐”的本義是踩,踐踏?!墩f文》給出的解釋是:“踐,履也。”這里理解為依循,順著,感覺更好。</p><p class="ql-block">? ? ? “跡”的本義是腳印。引申指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引申指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引申指追尋蹤跡;引申指據(jù)實跡考知。這里是圣賢之道的足跡。</p><p class="ql-block">? ? ? 孔子說子路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儒家認為;“入門”,是剛剛踏進孔門來學習;“升堂”,是具有一定的修為了;“入室”是說他的學問和道德修養(yǎng)進入了高深境界?!拔慈胗谑乙病敝笇W問和修養(yǎng)還沒有達到精深地步。</p><p class="ql-block">? ? ? “亦”多用在副詞,表示同樣、也、又、不過的意思。也可表示加強或委婉的語氣,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的“亦”,表示一定的因果關系。</p><p class="ql-block">? ? ? 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孔子顯然是說,“(善人)不踐(圣賢之)跡,(善人的道德修養(yǎng))亦不入于室?”</p><p class="ql-block">? ? ? 我們知道;孔子一生就是以周公為榜樣的。孔子說:“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薄墩撜Z?陽貨篇》記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公之道。)孔子想“興道于東方”,在東方的魯國建立一個像西周那樣的國家。孔子剛開始做事時,免不了刻意模仿周公的標準來做。如此模仿多了,也就成為習慣了。孔子從最初的夢見周公,到后來“不復夢見周公”,從做個“周公”式的政治家,再到做一個思想家和教育家,通過興辦私學,推廣教育進行傳道??鬃拥膲粝腚m然有所變化,但不變的是他“憂國憂民憂天下”的情懷,是對“道”的追求和踐行。</p><p class="ql-block">? ? ? “踐跡”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模仿。古人講;名師出高徒。任何行業(yè)都必須找到名師,找到成功者,跟著他們學習,才有成功的可能;否則,僅憑個人的摸索,瞎練,非要自己趟一條路,說不定會走上一條邪路的,這樣是很難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孔子效法周公,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鳖伝貙τ诳鬃拥摹叭省?,他是“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一生謹慎執(zhí)行。曾子明白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后,終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保ā墩撜Z?泰伯篇》)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做著做著,曾子也慢慢達到了圣賢的境界了。</p><p class="ql-block">? ? ? 孔子和顏回、曾子師徒三人都是“踐跡”的典范。如果不“踐跡”,不按照圣賢所傳授的方法做,就不可能“入于室”,也就是不能成就圣賢的偉業(yè)!</p><p class="ql-block">? ? ? 在這里,我似乎明白了孔子的意思,善人的境界,比起圣賢,是不足;比著普通人,是有余。起點,如社會地位,甚至是道德修養(yǎng),可能比一般人要好些。但如果他們不沿著圣賢的足跡去提升,成就終究還是有局限的。反過來說,一個普通人立下了成圣成賢的志向,又能沿著圣賢的方法去努力,假以時日必定能夠成就。</p><p class="ql-block">? ? ? “踐跡”,就是要下功夫學習圣賢的思想和行為。事實上,一個人成長最簡潔的辦法就是向圣賢、身邊的道德模范學習,這也符合孔子的“見賢思齊”的思想。你想在儒學方面有一定的修為,你就得學習儒家的四書五經(jīng)??鬃釉趺凑f的,怎么做的,我們也怎么說,怎么來做!很多人說了,孔子已離開兩千多年了,怎么學?。磕敲淳蛯W《論語》啊,《論語》里有他的言,記載著他的行。你說我喜歡儒家,想有一番成就,但對儒家的四書五經(jīng),你都沒看過,豈不是會讓人笑掉大牙嗎?</p><p class="ql-block">? ? ? 我們來看第二種理解。</p><p class="ql-block">? ? ? 《莊子》記載,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jīng),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于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lt;/p><p class="ql-block">? ? ? 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對老聃說:“我研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jīng)書,自認為很久很久了,熟悉了舊時的各種典章制度;用違反先王之制的七十二個國君為例,論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績,可是一個國君也沒有取用我的主張。實在難啊!是人難以規(guī)勸,還是大道難以彰明呢?”老子說:“幸運啊,你不曾遇到過治世的國君!六經(jīng)是先王留下的陳舊遺跡,哪里是先王遺跡的本原!如今你所談論的東西,就好像是足跡;足跡是腳踩出來的,然而足跡難道就是腳嗎!白鶂相互而視,眼珠子一動也不動便相誘而孕;蟲,雄的在上方鳴叫,雌的在下方相應而誘發(fā)生子;同一種類而自身具備雌雄兩性,不待交合而生子。本性不可改變,天命不可變更,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塞。假如真正得道,無論去到哪里都不會受到阻遏;失道的人,無論去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p><p class="ql-block">? ? ? 孔子說他在傳播六經(jīng)。老子聽了后說;這些是“陳跡”,都是跟著先王的腳印在走,先王早就不在了,你還抱著先王的腳印不放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 ? 《道德經(jīng)》講:“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边@段話的大意是,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nèi)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 ? 結合著上面的故事,有學者認為,“善人之道”中的“之”是“的”意思?!白訌垎柹迫酥馈?,也就是“子張問善人怎么做的”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 ? 孔子說:“不踐跡”,結果就是“亦不入于室?!?lt;/p><p class="ql-block">? ? ? “踐”是踐踏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 ? “室”比喻以無為用;“不入于室”也就是說,那是沒有用的。</p><p class="ql-block">? ? ? 孔子說;如果不脫離陳跡,因循守舊,照搬照抄照套,不隨事物發(fā)展變化而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啟發(fā),有新的見解,(這樣即使做了,)那也沒有什么用的。</p><p class="ql-block"> 這個說法盡管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有點繞。其實,孔子講“為政以德”,講“克己復禮”,尤其是講“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這說明孔子不是墨守成規(guī)的,在一些做法上,他還是與時俱進的。</p><p class="ql-block">? ? ? 三、是把“善人”理解成樂于作善事的人?!皢柹迫酥馈本统闪藛栕鲆粋€善人的方法?我們看,這樣理解,子張問的問題就變成了咋做好事。一個人既然是善人了,還問怎么做好事?我覺得這樣的理解不是很愜意的。</p><p class="ql-block">? ? ? 聽到了子張這樣問,孔子說:“(善人做事)順其自然,不刻意留下痕跡,不是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也不會被‘我要做好事’這樣的善念所束縛?!?lt;/p><p class="ql-block">? ? ? 《朱子家訓》記載:“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币粋€人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見,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壞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惡人。那些帶著一定目的去做事的人,他們連叫“做好事”都算不上,只能叫“作秀”。我身邊有這樣一些人的,他為別人做一件好事兒,別人就需要感激他一輩子,甚至主動給別人說送個錦旗什么的,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好事沒做好。不是說做善事不好,而是做好事的目的不純正!與其說他是在做好事,不如說他在為自己作孽!</p><p class="ql-block">? ? ? 善人做事,隨順自然,該做的時候盡心去做,不是沒事找事,不是老太太不過馬路,非要攙著她過去不可。用佛家的話說,那就是隨緣做事,就不攀緣。</p><p class="ql-block">? ? ? 我身邊有一些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人,他們到了固定的日子就去放生,從市場上買來了一些魚、蟹,甚至是小鳥等之類的動物,到河里甚至林子里去放。于是乎,周口郊區(qū)就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專門從事逮魚、逮鳥之類的工作——我抓了,你買去放;你放了,我再去逮、再去抓!逐漸把“放生”培育成了一個市場!哪里有“放生”,那兒就有“抓生”。了解到這種情況后,真的讓人無語!最不可思議的是很多人明白這一點,還樂此不彼的去做!</p><p class="ql-block">? ? ? 對于這段話,還有一些理解,僅供大家參考。</p><p class="ql-block">? ? ? 1、子張問善人之道,孔子說;不按古人的路子走,就一定無法精通?這樣的說法,可以說是不知所云。</p><p class="ql-block">? ? ? 2、子張問孔子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孔子說;不要隨意踐踏別人取得的各種成就,也不要進入他人的內(nèi)室。做到這兩點,就可以做一個善良的人了?!币驗槿寮业腻E_滅明就是“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卞E_滅明行路時不抄小道,沒有公事,從不到當官的屋里來,向領導要這要那的。</p><p class="ql-block">? ? ? 3、子張問改善人的方法??鬃诱f:“不要踩著別人的腳印走,也不要進入別人的房屋?!?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 儒家講求真誠而做。善人如何才能入道???孔子給出的答案是;善人應遵循、效法圣賢之道,多做利國利民利天下的事情。這樣呢,善人也逐漸會步入君子,乃至圣賢之列的。</p><p class="ql-block">? ? ?無論什么人,只要立志成為圣賢,那就要按照圣賢的做法來修行,踏實去做,一生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獲的,這才是本章句《論語》關鍵!</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