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紅綠彩是文博界及考古研究時,對宋及金遼時期北方窯口燒造的彩瓷的一種稱呼。彩瓷顏色一般分為紅彩、綠彩、黃彩、褐彩和黑彩,紅彩又有深紅、淡紅、淺紅之分,綠彩也有深綠、淺綠,黃彩也有深淺之分。</p><p class="ql-block">一、釉上紅綠彩與釉下紅綠彩</p><p class="ql-block">宋金時期的北方紅綠彩瓷其工藝制作上又分為釉上彩與釉下彩。人們往往講的紅綠彩主要講的是釉上彩,而忽略了釉下彩。釉上彩在宋金時期已經(jīng)比較成熟,由于北方磁州系窯口的胎體顏色以青灰、黃土為主,在畫紅綠彩料很難形成較為艷麗的彩色。于是北方的窯工們嘗試在青黃色胎體上再施一層白色的化妝土,然后用彩料繪制圖案,這樣以來,紅、綠、黃彩在白色的胎體上就會呈現(xiàn)十分艷麗的色彩。</p><p class="ql-block">這種燒制方式,需要兩次入窯燒制,先將素坯器物入窯,經(jīng)過1200度的高溫燒造完成后,再用彩料按圖案繪制于胎體。以700--800度的低溫入窯燒造,這種完整的紅綠彩瓷就燒造成功了。由于釉上紅綠彩瓷在胎體的燒造上溫度不太高,二次入窯的紅綠彩料入窯燒造溫度也偏低,以致材料極易脫落。因此,在傳世藏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彩料脫落比較嚴重,圖案不清,保存完整的都是收藏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紅綠彩的另一種釉下彩瓷,釉下紅綠彩,它的燒制形式與釉上紅綠彩瓷截然不同。從現(xiàn)有的一些資料來看,其胎體的燒造有高溫與低溫之分,這種燒造工藝延續(xù)了唐代三彩的燒造形式。唐三彩的胎體也分高溫與低溫,從理論上來看,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從實際的實物和資料來看,也確有著分不開的傳承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宋金釉下彩瓷高溫胎體溫度一般在1200度左右,低溫胎體也就在900度左右。高溫胎的釉質(zhì)一般都較明亮,胎釉結(jié)合致密。彩色一般以單色釉,也就是一道釉為主,單色釉中以綠釉最為常見。其中,紅、黃、綠、褐彩的高溫釉下彩瓷極為少見。低溫釉也是以綠釉彩最常見,其釉料中的綠色以鉛元素作為著色劑,再配以較高比例的鐵元素,就形成了綠色鉛質(zhì)色彩。</p><p class="ql-block">這種低溫釉下綠彩的源頭應該可以追溯到西漢晚期,我們在收藏中常見的漢代綠釉罐、壺、瓶等,即是宋金綠色釉下彩瓷的鼻祖。</p><p class="ql-block">二、紅綠彩瓷燒制的主要成分</p><p class="ql-block">紅綠彩瓷的紅彩又稱之為礬紅彩,其中的紅色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主要由青礬組成。據(jù)史料記載,明代礬紅彩是以用青礬煉紅,每一兩用鉛粉五兩,用廣繆合成。清代的礬紅彩是以一兩鉛料中添加二錢紅料。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紅料與鉛粉的配制比例為1:5。這是我們所有史料可以查到的關(guān)于紅彩的配制情況。</p><p class="ql-block">那么,宋金時期的礬紅彩料是如何配比的?目前還沒有關(guān)于這方面的歷史資料。但作為宋金時期的綠彩瓷中的綠彩,其著色元素主要成分為銅元素。有資料顯示其是在鉛料中配以一定比例的卵石粉和銅花片而成,低溫烘焙后,其釉呈玻璃質(zhì)狀,綠彩加入卵石粉燒成后,顏色中有一層透明的玻璃狀釉質(zhì),這樣大面積的綠釉彩料在白釉的襯托下,不會顯得暗沉呆滯,而會有一種清澈明亮之感。所以,早期紅綠彩中多以這種色作為底色,或者填繪花葉一類。</p><p class="ql-block">黃彩同紅彩有相同之處,用氧化鐵中的鐵黃作為著色劑,以鉛粉、礬紅料、還有卵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其原理同礬紅的配制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是其料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的卵石粉,其彩料具有一定的透明性,關(guān)鍵是加入了卵石粉才使紅變成黃色,特性又近似于綠彩,因此紅綠彩多以此料填繪花瓣和花葉或做底色。</p><p class="ql-block">紅綠彩瓷的色彩調(diào)制,釉上彩不見有渲染的手法,而釉下彩更無此表現(xiàn)形式。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當時調(diào)制彩料所用的調(diào)色溶劑應當是清水,這種調(diào)制水彩的方法不同于后來的(明清時期)用蕓香油、膠水、清水來調(diào)制,見水度的深淺和粘稠度。</p><p class="ql-block">三、紅綠彩燒制的年代問題</p><p class="ql-block">在紅綠彩燒造的年代問題上,有一部分人認為,唐代甚至于漢代,有的學者認為是金代,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理由。</p><p class="ql-block">持漢代說的人認為紅綠彩的綠彩、黃彩最早見于漢代低溫釉陶。在我買的館藏品中確實發(fā)現(xiàn)了釉下低溫綠釉與釉下低溫黃釉,但從未發(fā)現(xiàn)有紅釉的。紅彩料在漢代中僅發(fā)現(xiàn)于在陶制品的裝飾上,一般都在灰陶上,這種畫彩的彩料較常見的有紅色、黃色、白色料。有兩種釉色的漢代器物比較少見,紅彩釉器物從未發(fā)現(xiàn)過??梢?,紅綠彩釉的源頭為漢代的說法站不住腳。</p><p class="ql-block">唐代鞏義窯的唐三彩、長沙窯的釉下彩和邛崍窯的釉下彩等彩瓷的色料較為豐富,但著色元素各不相同。唐三彩的著色元素較多銅元素,綠色、赭褐色的著色劑為鐵元素,藍色著色劑為鈷元素,還有一些錳元素,其著色劑中的助溶劑為鉛元素,從著色劑的助溶劑來看,與宋金時期的紅綠彩的助溶劑有著相似之處。</p><p class="ql-block">唐代長沙窯的彩色以紅色、褐色、綠色為主,褐彩的著色劑主要為鐵元素,綠彩的著色劑主要為銅元素,由于銅元素在高溫下容易流散,因此多使用來填彩。通常情況是先用綠色勾輪廓,再用褐彩來描繪局部,長沙窯中最為少見的紅彩也是銅元素作為著色劑的。從著色劑情況來看,唐代長沙窯的燒造技術(shù)與著色料的工藝特色,也對后來的釉下彩瓷的燒造有一定影響。但與宋金時期的紅綠彩的著色工藝與著色元素卻未有太多關(guān)聯(lián),對于明清時期的釉下彩卻有著一定的影響。</p><p class="ql-block">結(jié)合以上唐代兩大窯口的燒瓷歷史及工藝特征,可以看出唐代的鞏義窯對后來的宋金紅綠彩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p><p class="ql-block">目前也有著相當一部分的文博界人士持金代說。其理由是:</p><p class="ql-block">1978年,河南鶴壁等城區(qū)工地發(fā)現(xiàn)一處遺址,發(fā)掘出了一只書寫大寶九年的銘文碗,同時還出土了一些紅綠彩碗。另外,《金史.食貨志》里有關(guān)于紅綠彩中最重要的著色顏料礬的記載:“金制,榷貨之目有十,曰、酒、曲、榮、醋、香、礬、丹、錫、鐵,而鹽為首……章宗承安四年……五月,以山東人戶造賣私茶、侵侔、榷貨,遂定比煎私礬例,罪徒二年。”</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當時的礬為官方所控制,并列舉了章宗時期倒賣私礬還被判處兩年的徒刑的事情。說明礬在金代是很珍貴的,那么,作為當時的緊俏物資的礬,其用處是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藥用,二是作為染料使用。那么,作為染料之用,就有作為瓷器燒制的著色顏料的可能性??梢姡t綠彩的燒造在金代被廣泛使用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既然金代有紅綠彩,而且還不是一件偶然性的,前面有唐代的三彩器,那么作為金與唐之間的北宋時期就不會因此而斷代。據(jù)推測,紅綠彩瓷的燒造成功,應當為北宋時期。我曾在一些遺址地的北宋時期地層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紅綠彩標本,包括殘淺碗、枕、人物圖案等,有釉上彩,有釉下彩。其數(shù)量相當大,其中發(fā)現(xiàn)了北宋時期的元豐通寶,元祐通寶錢幣,并在此遺址處還發(fā)現(xiàn)了北宋時期的定窯、越窯、磁州窯、臨汝窯、耀州窯等瓷片標本。這些相伴出土的實物資料可以準確說明紅綠彩的燒成年代,應在北宋時期較為準確。</p><p class="ql-block">四、紅綠彩瓷對明清彩瓷的影響</p><p class="ql-block">我們在收藏研究中常常關(guān)注斗彩、粉彩、五彩、琺瑯彩以及素三彩、墨彩、明三彩等彩瓷,這些彩瓷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宋金時期三彩的影響。斗彩、五彩、粉彩、琺瑯彩是釉上彩瓷,但五彩中也有釉下彩,是清晚期在湖南醴陵窯燒造成功的。五彩、斗彩、素三彩在明代得到了空前的繼承和發(fā)展,其彩料的助溶劑都采用了以鉛元素為助溶劑的工藝配方。五彩中的紅色在明代的五彩中常以礬紅作為最重要的著色原料,據(jù)《大明會典》記載的嘉靖二年令江西燒造瓷器將紅改為深礬紅,這說明了明代的五彩中的礬紅與宋金時期的紅綠彩應屬于同一類物質(zhì)。同時,我們也從清代的五彩器發(fā)現(xiàn)較為典型的礬紅彩的彩料發(fā)色。綠彩中,明代的綠彩、清代的綠彩為同一元素,綠銅(花片)。這樣與宋代的紅綠彩料中的綠彩如出一轍,說明明、清兩代五彩中的綠彩是由宋代綠彩傳承下來的。</p><p class="ql-block">了解了宋代紅綠彩與明代、清代五彩的關(guān)系,那明代的斗彩、三彩,清代的粉彩、斗彩、三彩,與宋代的紅綠彩的釉上彩及釉下彩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呢?</p><p class="ql-block">明清兩代的斗彩與清代的粉彩都采用了以鉛為助溶劑的方法,這樣與宋代的紅綠彩中的鉛的使用方法是一致的。第二,明清斗彩與清代粉彩都是采用了釉上施彩的方法,并且都是先燒好素坯胎,然后二次上彩,采用低溫燒制的方法。這同宋代紅綠彩的燒制方法完全一致,說明了這種技術(shù)是有傳承關(guān)系的。</p><p class="ql-block">可見宋代釉下彩中的三彩直接將這一工藝影響到明清時期。素三彩、黃釉、綠釉、紅釉等彩瓷的燒制工藝也都繼承了宋代釉下彩瓷的燒造工藝。</p><p class="ql-block">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