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周劍平:詩詞的唱和 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

拾遺君

授課語音 課件內(nèi)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中國古典詩詞的學(xué)習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掀起了一輪輪的高潮,熱衷于學(xué)習詩詞寫作的人越來越多,群眾性的創(chuàng)作熱潮方興未艾。寫詩人數(shù)之多,詩詞作品數(shù)量之大,應(yīng)該是超過了過去歷史上任何一個鼎盛時期。每天各種書籍、刊物尤其是自媒體發(fā)表的詩詞是不計其數(shù)。如果我們留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大量的作品當中,有很多都是一些相互唱和的詩詞,這類作品占了相當大的一個比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詩詞的唱和是一種非常獨特、極為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酬答唱和是詩詞藝術(shù)發(fā)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為詩詞的繁榮與發(fā)展貢獻巨大。詩詞唱和的形式多樣,各具特色。文人雅士,騷人墨客,自古至今,始終傳承著這種獨特的詩詞創(chuàng)作方式,并且在這種互相的唱和之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觸過一些詩詞,有一定詩詞基礎(chǔ)的人,一定會記得“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一傳誦千古的名句,而這一聯(lián)就是出自于詩人間一次吃飯喝酒時的唱和詩中。古時候詩人們在一起吃飯喝酒不同于我們現(xiàn)在,那時候詩人們在酒席上大多都是用詩詞來交流的。白居易和劉禹錫兩位都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二人成就了這一次名留青史的著名唱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回洛陽時路過揚州,此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也經(jīng)過揚州,兩位神交已久的大詩人終于在揚州相見了,白居易非常激動的設(shè)宴款待劉禹錫,在杯觥交錯的席間,白居易寫了一首詩送給劉禹錫:《醉贈劉二十八使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居易一生有兩個好友,年輕的時候跟元稹關(guān)系很好,兩人并稱“元白”。而到了晚年時則和劉禹錫走得很近,并稱“劉白”。兩人相會揚州時,白居易正是從蘇州刺史任上卸任返京城。兩人都曾是被貶之官,同病相憐。詩中盛贊了劉禹錫的才華,對其坎坷命運深表憤慨,這如同朋友間酒席上嘮嗑,表現(xiàn)二人深摯的情誼,坦率真誠,直抒胸臆。詩題中“劉二十八”即指劉禹錫,劉禹錫在同宗同輩兄弟姊妹間排行第二十八,故稱他為劉二十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禹錫當時聽到白居易吟出這首詩,內(nèi)心非常的觸動,感慨萬千,一時詩豪,即席酬答,回贈唱和了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題中酬就是指用詩詞酬和應(yīng)答對方,“樂天”就是稱呼白居易,白居易字樂天。不知道大家對古人姓名中的這個“字”是不是了解?字,又稱“表字”,舊時人出生后家里長輩一般在二月內(nèi)為其命名。待男子二十歲行結(jié)發(fā)加冠之禮,女子十五歲結(jié)發(fā)加笄成年后,由長輩原先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場合中被人徑直稱呼,就要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以表示德行且與本名意義相近的名字,這就是一個人的“字”。因此古人都是以字相稱,表示尊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禹錫這首酬答詩,接過白居易宴席上詩中的話頭,根據(jù)白詩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其中“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眲⒂礤a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cè)畔,有千帆競發(fā);病樹前頭,正萬木迎春,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xiàn)出豁達的襟懷,從而將全詩感情升華。這一次白樂天與劉夢得的即席唱和,成就了這一傳誦千古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xiàn)在我們大家在詩詞的寫作中,也經(jīng)常會要寫一些唱酬、賡和類的詩詞,這已經(jīng)是一種很普遍的詩詞文學(xué)現(xiàn)象。人這一輩子定會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作為情感豐富的詩人更是如此。對于這種詩友之間的友情自然會格外重視,在交往的過程中寫詩互贈也就成了一項雅事。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談?wù)勗娫~的唱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詩詞唱和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唱和”原來的本意是指歌唱時,一方唱歌另一方來和唱,即此唱彼和,互相呼應(yīng),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電影《劉三姐》里面的對山歌。在詞牌《竹枝》中我們可以看得特別清楚,詞譜中還特別標注出了唱和中的“和聲?!?l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芙蓉并蒂(竹枝)一心連(女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平仄仄(竹枝)仄平平(女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侵槅子(竹枝)眼應(yīng)穿(女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平仄仄(竹枝)仄平平(女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竹枝》詞譜是單調(diào),十四字,兩句,兩平韻??梢姡ㄖ裰Γⅲㄅ畠海┎⒎亲V上的字而是注。《欽定詞譜》中解釋道:所注竹枝、女兒,乃歌時群相隨和之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唱和一詞的最早出現(xiàn)是在《詩經(jīng)》中,《鄭風·萚兮》詩中:“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痹娋渲械摹笆遒獠狻笔侵傅母魑恍值軅儼?,古時候叔伯都是兄弟之間排行的稱呼?!俺韬团边@一句中,有二個字是大家要注意并且要弄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個是“倡”字,這個字讀第四聲時,在古代是通“唱”字的,《禮記·樂記》中有“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痹凇稘h書·司馬相如傳》里面可以看得更清楚:“千人倡,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绷硪粋€字是“女”字,古時候女字也作代詞用,表示你的意思,同“汝”字。在《左傳.宣公十一年》中有:“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边@個“女”就同“汝”字。所以這一句也就是唱予和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見唱和詩歌最早起源于古人的勞動?!痘茨献印さ缿?yīng)》篇中記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乎,后亦應(yīng)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卑堰@種前呼后應(yīng)的勞動號子記錄下來,應(yīng)當說就是唱和與唱和詩詞的最原始的狀態(tài)和形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文學(xué)藝術(shù)的進步,在勞作時簡單樸素的勞動號子慢慢地帶上了亦詩亦樂的色彩。特別是后來文化水平的進一步上升之后,正式的詩歌也開始出現(xiàn)了,會寫詩的人也慢慢多了起來,于是最初的以歌為主的唱和,慢慢的自然而然的變成了以詩文為主的唱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時間發(fā)展到東晉末期,這時候在廬山釋慧遠與其追隨者之間和陶淵明與友人之間,詩中已經(jīng)正式出現(xiàn)了真正以詩文形式進行的唱和。到了南北朝時期,則出現(xiàn)了很多君臣唱和之作,這些君臣唱和的作品,雖然難說其有什么藝術(shù)價值,但卻為詩詞唱和的發(fā)展,充分的準備了條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唐朝,隨著詩詞藝術(shù)的發(fā)展,特別是近體詩的出現(xiàn),詩發(fā)展到了鼎盛的高峰期。同時,也涌現(xiàn)了大量的唱和詩,詩詞的唱和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一時期詩詞的唱和,出現(xiàn)了在當時幾乎所有最具名氣的詩人,都有著與自己熟悉的詩人之間唱和詩詞的現(xiàn)象。比較有名的如李白與杜甫、元稹與白居易、劉禹錫與白居易、柳宗元和劉禹錫、杜牧與張祜、皮日休與陸龜蒙等等。此后宋、元、明、清及至現(xiàn)在詩詞唱和之風經(jīng)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詞唱和最開始的階段,主要是一個人寫了一首詩,另外的一個人來相應(yīng)作答。多數(shù)情況是甲方寫了贈予乙方的詩詞,這時候乙方就會根據(jù)甲方所作贈詩的內(nèi)容作詩來回贈,以詩相酬答。這個時期大多都是只根據(jù)原作的意思來寫,而沒有根據(jù)原作來用韻,只是一種詩詞的贈答,對押韻還沒有考慮。這時的和詩往往不是自作辭,而是隨唱以和,同然一辭。如柳宗元與劉禹錫之間的唱和詩基本就是這一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隨著后來詩詞唱和的發(fā)展,漸漸的將唱和詩與韻拉上了關(guān)系,而且這種關(guān)系最開始出現(xiàn)的是次韻,也就是步韻詩。關(guān)于次韻詩之始,前人有很多都認為是始于唐代元稹、白居易的唱和之說。如宋人程大昌《考古編·古詩分韻》中說:“唐世次韻,起元微之、白樂天?!背执苏f法的還有北宋的張表臣、清人趙翼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實際上在元、白之前,有意識地在唱和詩中次韻的詩,出現(xiàn)在大歷十才子的創(chuàng)作中。大歷十才子中的盧綸、李益之間便有次韻相酬之作。《全唐詩》283卷中收錄有一首李益的《贈內(nèi)兄盧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故中年別,馀生此會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卻將悲與病,來對郎陵翁?!?l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盧綸的一首和詩就收錄在《全唐詩》277卷中,《酬李益端公夜宴見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戚戚一西東,十年今始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憐歌酒夜,相對兩衰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盧綸在這首和詩中,依次用了李益詩中的“同、翁”二韻字。另外李端寫給了盧綸一首《野寺病居喜盧綸見訪》,在盧綸的和作《酬李端野寺病居見寄》一詩中,韻腳依次都是用了李端詩中的“陰、深、林、心、尋”五韻字,已經(jīng)是完全符合了次韻的規(guī)則。可見,次韻唱和并不始于元白,元白只不過是較早大量次韻唱和的詩人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目前可知的用韻唱和始見于唐朝的元白唱和,時間上要晚于大歷十才子的次韻唱和。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是首句入韻的七律,韻腳五字依次為:“沉、林、心、深、陰?!痹『妥饕彩鞘拙淙腠嵉钠呗桑漤嵞_字依次為:“深、心、沉、林、陰。”押平聲侵韻,韻腳用字相同,而次序不同,正合用韻之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詩詞唱和的形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聯(lián)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聯(lián)句是比較早出現(xiàn)的一種唱和作詩的方式,即由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聯(lián)結(jié)成篇。詩文發(fā)展到秦漢時期,詩人逐漸多了起來,當一幫詩人們在聚會飲酒時話題就自然是以詩文為主題。而當幾個水平相當?shù)脑娙司墼谝黄鸬臅r候,時有斗詩發(fā)生。但隨著這些詩人交往增多成了朋友之后,就會以聯(lián)句的形式來增進感情,不再單純的斗詩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被認為是最早的聯(lián)句詩始于漢武帝的《柏梁臺詩》,相傳漢武帝曾造了一座樓臺,樓臺都是以香柏為梁,故稱柏梁臺。武帝設(shè)宴于柏梁臺上,讓大家作詩,能吟出的方得上座。參加者共二十六人,做的是七言詩,每人一句,每句用韻。主題是各人歌詠自己的職務(wù),后人將其稱為“柏梁體”?!栋亓号_詩》的真?zhèn)我恢背錆M爭議,很多人懷疑這件事和這些詩為后人偽撰,雖然《柏梁臺詩》真假未定,但“柏梁體”是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聯(lián)句到初唐時在詩人中已經(jīng)很普遍了,相傳當時一聯(lián)最有名的聯(lián)句成就了孟浩然的崛起。孟夫子剛?cè)刖┑臅r候,跟著王維去參加各種聚會,在一次聯(lián)句游戲中以一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讓在座的詩文前輩嘆為觀止,技驚四座。其詩眼“淡”“滴”二字,一寫視覺形象,一狀聽覺體驗,活現(xiàn)出微云將散未散之時,夜雨欲住未住之際的意境。此聯(lián)一出讓人不好意思接下句了,游戲只得終止。孟浩然因此一戰(zhàn)成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2、酬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酬和是詩人之間相互應(yīng)答酬謝所作的唱和詩詞,是通過詩詞應(yīng)答的形式來唱和詩詞。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故在詩的酬和時,對酬和對象在詩中提到的話題一定要進行相應(yīng)的關(guān)切,或寄托勸勉鼓勵之情,或僅是朋友間情趣的表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種形式的酬和詩,主要體現(xiàn)在唐以前和唐初的唱和,其側(cè)重點是重在內(nèi)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酬和時的“和”與“答”,白居易在《和答詩十首》的序中說得比較清楚:“同者謂之和,異者謂之答?!币耘c原詩所表達的意思的異同來區(qū)分和與答。同是指對同一事物產(chǎn)生的一種共鳴,有其一致的觀點,這就是所謂“和”;答者有答詢、答疑、答辯、答謝之意,是對唱的應(yīng)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贈答詩也可以看成是詩詞唱和中酬和的一種形式,其特點是一贈一答,雙方之間的對象十分明確,唱和的內(nèi)容也是密切相關(guān)連。因為贈答雙方所處的時代相同,往往對事情、時局和當時的各種社會人事都有差不多的理解,所以所持的觀點和立場往往也是一樣的。酬和的代表詩作有前面講到的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追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追和是指根據(jù)前人所寫詩詞的原韻或詩意來進行唱和,也即是對原詩詞事后參與唱和,這也是詩詞唱和的一種形式。在詩詞文學(xué)史上,后人如果對以前的某詩詞作品一見傾心,拍案叫絕時,贊美不足以表達心境,就會拿來學(xué)習、揣摩,并進而和之,其和作帶有學(xué)習、擬作的性質(zhì),我們把這一類唱和詩詞稱為追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蘇轍在《追和陶淵明詩引》中引用了蘇軾寄來書信中的一段話:“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边@說明在寫作追和詩時,被和的詩人和其詩,都是后來和詩之人所喜歡、仰慕的人和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歷朝歷代的追和詩中,追和杜甫的詩是一種頗具規(guī)模的詩歌創(chuàng)作形式和文化現(xiàn)象,直到當前追和杜甫《秋興八首》還此起彼落。這表明了后代詩人對杜詩韻律或意旨的一種應(yīng)和,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詩文發(fā)展過程中后世對杜詩思想藝術(shù)的接受、追捧。追和是張楷學(xué)習、接受前人詩詞的一種方式,其追和詩不僅是對詩的韻律或意旨的應(yīng)和,更是對被追和詩作的藝術(shù)思想、藝術(shù)特色的貼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和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詩詞的唱和時,和詩與韻之間有二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不用對方的原韻或原韻腳,只是在詩意上唱和,不涉及用韻,前面沒有涉及到韻的酬和詩就是這種。另一種情況是要依照別人被唱和的詩作原韻來作詩?!段男牡颀垺ぢ暵伞分姓f:“滋味流于字句,氣力窮于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yīng),謂之韻?!边@就說到詩詞唱和的二種情況,單和詩與詩韻同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xiàn)在我們知道和韻被分成了幾種不同的情況,這一點陸游對和韻講得最為仔細,陸游在《跋呂成叔和東坡尖叉韻雪詩》中稱:“古詩有倡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而無和韻者。唐始有之,而不盡同。有用韻者,謂同用此韻耳。后乃有依韻者,謂如首倡之韻,然不以次也。最后始有次韻,則一皆如其韻之次。自元、白至皮、陸,此體乃成,天下靡然從之?!边@大抵就是從理論上對和韻進行細分的源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據(jù)其和詩對所押韻情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和韻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依韻:</b>只用對方同韻部中的字,可以全部不用對方韻腳的原字,也可以部分用,部分不用。這種手法常用于形式與意境不好統(tǒng)一的時候,作為和韻的一種變通辦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用韻:</b>指與原作中韻腳所用的字是相同的,也就是韻腳只能局限在原作中的幾個字,但先后次序可以有變化。這種手法常用于原韻腳字字意較窄的時候,也是一種變通辦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次韻:</b>次韻也稱為步韻,完全根據(jù)對方詩中的韻腳字和順序依次作韻腳來和詩?!安健笨衫斫鉃椤安襟E、亦步亦趨”,“次”可理解為“次序”,這是一種比較嚴謹?shù)脑娫~唱和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次韻詩,那就是自唱自和,自次己韻。叫作“疊韻”;如果連疊幾次,就稱為“再疊”、“三疊”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同題唱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人們在一起確定一個詩題之后,大家在同一時間內(nèi)就此主題分別寫成的詩詞作品。同題唱和是漢末以來產(chǎn)生的一種唱和詩創(chuàng)作現(xiàn)象。東漢末年,由于很多詩人聚在曹丕、曹植的周圍,故出現(xiàn)了同題唱和現(xiàn)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詞的唱和,不管是同時同地還是異時異地,也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山野之人,唱和的題材幾乎無一例外地是在同一題目之下作文章。雖然題目一樣,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處境和所充當?shù)纳鐣巧煌?,思想情感、藝術(shù)修養(yǎng)、審美愛好不同,和作與原唱往往是同中有異,既同又異。具體表現(xiàn)為題材、事由相同,但取材布局、寫作技巧、情景架構(gòu)、意境營造是不會相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題共作,同題唱和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可以訓(xùn)練參與寫作中的每個人。題材相同,取材角度各有不同;體裁相同,表現(xiàn)手法各有不同;事由相同,抒發(fā)情感各有不同。這樣在相互切磋、相互學(xué)習中,開拓思路、提高詩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詩詞唱和的爭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知道在詩詞的發(fā)展史上,唱和詩詞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唱和詩詞的數(shù)量眾多,題材廣泛,類型不一,高下參差,足以炫人耳目,惑人心魄。而且,從創(chuàng)作主體上看,唱和雙方的情況也是千差萬別的,有君、臣之間,府主、幕僚之間的唱和;也有詩詞史上高手、名家之間的唱和。其作品是魚龍混雜,好壞摻雜,后世對這些作品也是褒貶不一,甚至毀多譽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就:“和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于元白皮陸,本朝諸賢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復(fù)有八九和者?!边@個說法恐怕是率先指出和韻唱和最害人的。在反對唱和,反對和韻者看來,詩歌應(yīng)崇尚自然旨趣,反對雕章琢句,自戴鐐銬,使詩詞流于文字游戲。沉迷于和韻之事,也偏離了言志載道的軌道,觸犯了文學(xué)應(yīng)有的審美取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然支持唱和、支持和韻的也大有人在。宋代費袞就認為:“作詩押韻是一奇。荊公、東坡、魯直押韻最工,而東坡尤精于次韻?!焙饬恳环N創(chuàng)作傾向的是非功過,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作品的質(zhì)量,只要能寫出因難見巧的好詩才是王道,前人站在不同的視角,對唱和詩發(fā)表的觀點都是有其道理的。盡管雙方態(tài)度不一,但最終都指向詩的言志之旨和自然之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爭論的焦點在以下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失于應(yīng)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學(xué)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詩詞的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脫離生活的應(yīng)酬之作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楊萬里在《答建康府大軍庫監(jiān)門徐達書》中說:“大抵詩之作也,興,上也;賦,次也;賡和,不得已也?!睏钊f里在這里將詩分成三種,最上乘者是那種觸物興感、物我交融之后自然生成的作品,顯然賡和之作不被他看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作品?!安坏靡岩病本褪怯斜槐破鹊囊馑迹菓?yīng)酬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楊萬里把詩詞唱和之失歸于應(yīng)酬,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而應(yīng)酬易于脫離生活。特別是在當今的詩壇有那么一些人,沉迷于唱和別人的詩詞,不管有沒有與原唱者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不管對原作的理解、認知有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或者雖有卻缺少自己獨到的、新鮮的見解和認識,就是為了和詩而和詩。那和作就難免隨人作計,把對方詩句、詩意重復(fù)一遍,毫無新意,拾人牙慧,失于應(yīng)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寫詩必須是有所感觸,心靈有所觸動才能寫得好的,這種內(nèi)心的觸動也許就是讀了一首作品時產(chǎn)生的靈感,而這正好觸動了你過去的生活、心理經(jīng)驗中的某一個點,讓你瞬間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如果恰好你還有相似的體驗和認識儲存于大腦之中,此時的唱和就不會失于應(yīng)酬,此時寫的作品也就不等于應(yīng)酬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認為詩詞唱和要不失于應(yīng)酬,指的應(yīng)該是拒絕平庸的應(yīng)酬,要拒絕那種為“應(yīng)付”而唱和,為“巴結(jié)”“吹捧”而肉麻的唱和!詩詞唱和,可為而不可濫為,別寫那些歌功頌德、吹牛拍馬的平庸之作,以免降了自己的人格和詩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作水平,提高寫詩填詞的興趣,練習遣詞造句的能力,訓(xùn)練遵循韻律的習慣適度唱和不在反對之列。因為詩詞除了抒情、言志和緣政之外,娛樂也是其功能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敗于次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唐以后,特別是在“元白”“皮陸”“蘇黃”等名家的引導(dǎo)下,次韻和詩盛行,逐漸成為唱和詩的主流。在詩詞唱和的爭論中,次韻詩是否定詩詞唱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南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中說:“蘇黃用事押韻之工,至矣盡矣,然究其實,乃詩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韻之為詩,而不知詠物之為工,言志之為本也,風雅自此掃地矣?!彼倪@個說法將唱和詩詞的和韻與“詠物之為工,言志之為本”對立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現(xiàn)當代的詩詞界在互相的詩詞唱和時,次韻可以說是一種主要形式。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和詩次韻在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壓倒性的優(yōu)勢,這種形式的唱和比比皆是。在詩詞的唱和中,次韻是有較大難度的。由于韻腳字的限定,難免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韻腳方面,就很容易防礙詩意的順暢表達,容易束縛詩人的思想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今詩壇,如果某位所謂的名家寫了一首詩,大家爭相次韻跟隨。為什么會有人樂此不疲呢?原因是其一省去了自己確定用韻的麻煩,有了名家現(xiàn)成的韻腳,跟著韻腳拼湊詞語和句子即可成詩。二是和名家一起唱和,覺得很有面子,且一旦被名家收錄,似乎就會身價頓增。三是覺得這也是跟著名家練習的機會,更有可能跟著名家的作品出版成書。這也是目前詩壇大量的次韻詩質(zhì)量不高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必須真正把次韻和詩當成一種練習,提升自己的功力。畢竟韻腳被限定了,難度會增加,但有時也能激發(fā)靈感,使詩人“因文生情”,既然次韻,就要逼著自己全力以赴、刻意求新,做到于難中見巧,這樣或許能出好詩。因此清人黃子云說:“和韻人皆為難,我獨為易。就韻構(gòu)思,先有倚籍,小弄新巧,即可壓眾?!边@里說到要就韻構(gòu)思,特別是要新巧,這樣的次韻詩才會出新出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關(guān)于逞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才氣是什么?“腹有詩書氣自華?!辈艢饩褪恰案怪性姇?。作為詩人或詩詞愛好者不可以沒有才氣,但是也切不可以持才、矜才、逞才使氣,存心炫耀,則是趣味低劣。詩詞唱和只是寫詩時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不能將其作為一個賣弄的機會。如果唱和雙方過于逞才使氣,雕章琢句,爭強斗勝,則不免流于文字游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詩人呂本中在《與曾吉甫論詩第一帖》中說:“近世次韻之妙,無出蘇黃,雖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韻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边@里是說蘇黃詩詞唱和雖失去了古人唱酬的本意,但二人擁有淵博的學(xué)識于是能以才學(xué)為詩。詩詞唱和可以逞才,可以縱情施展自己的學(xué)識才能,但不可過分逞才使氣,才盡則詩盡。詩句縱使雕章琢句,苦心捉摸,卻要做到天衣無縫,自然熨帖,不現(xiàn)勉強作為的痕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將詩詞唱和時的逞才使氣,變?yōu)橐环N有益交流提高的良性競爭,既然是競爭,就要認真對待。把和同時代的人唱和,作為一種橫向的比較和競爭來提升自己,以活躍思維;把追和古人的詩詞當作縱向的比較,當成擬作來學(xué)習提高,開闊思路。這兩種良性的競爭、切磋,爭奇斗艷,往往是產(chǎn)生好的唱和作品的重要動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詞唱和作為一種特殊的創(chuàng)作方式,唱和詩貫穿了中國詩詞的整個歷程,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不但吸引過歷史上偉大詩人參與,也曾達到過很高的藝術(shù)水平。詩詞唱和對詩詞形式的發(fā)展、詩詞藝術(shù)手段和技巧的提高,對詩詞流派的形成,對詩詞創(chuàng)作的繁榮都起到過重要的作用。雖然詩詞唱和也有成敗得失,唱和作品也是良莠不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詞唱和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形式和一種文人之間的常見交流方式,在詩詞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唱和已經(jīng)從最初的交往、應(yīng)酬功能,升華到了詩人間聲氣相求、知己交心。當今詩壇唱和詩通過詩人之間的互動唱和,更容易在社會上進行傳播。對于我們詩詞愛好者來說,唱和時一定要做到:注重和意為先、選擇靈活和韻、拓展原作意境、提升和作境界、理清應(yīng)酬應(yīng)付、拒絕平庸低俗。把詩詞唱和作為一個練習筆桿子的方法來提高詩詞寫作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p> 教師簡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劍平:</b>筆名品位,男,漢族。湖南省岳陽市人,現(xiàn)旅居廣東東莞。熱衷于詩、詞、賦的學(xué)習創(chuàng)作,作品散見于各詩刊雜志、書籍?,F(xiàn)為中華詩詞學(xué)會理事、香港詩詞學(xué)會副會長、《香港詩詞》主編、東莞市清溪詩詞楹聯(lián)學(xué)會會長、長青詩學(xué)院主講教師。</p> <p class="ql-block"><b>榮譽院長:</b>陶濤 孫連宏</p><p class="ql-block"><b>名譽院長:</b>包德珍 張馳</p><p class="ql-block"><b>院務(wù)委員:</b>高源 朱安群 周達 陳作耕 陳顯赫</p><p class="ql-block"><b>首席主講:</b>包德珍</p><p class="ql-block"><b>院長:</b>周興海</p><p class="ql-block"><b>執(zhí)行院長:</b>盛月富</p><p class="ql-block"><b>副院長:</b>張和平 姜曉瑋 陳林洲 張士平 莊俊雄 華慧娟</p><p class="ql-block"><b>榮譽副院長:</b>鐘茂榮 周海燕</p><p class="ql-block"><b>教務(wù)長:</b>盛月富(兼)</p><p class="ql-block"><b>常務(wù)副教務(wù)長:</b>宋力 拾遺君</p><p class="ql-block"><b>副教務(wù)長:</b>唐超 鐘曉紅 文勵洪</p><p class="ql-block"><b>教務(wù)秘書:</b>張昊</p><p class="ql-block"><b>辦公室主任:</b>莊俊雄(兼)</p><p class="ql-block"><b>辦公室副主任:</b>魯祖標</p><p class="ql-block"><b>主編:</b>拾遺君</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e5pg4jh" target="_blank">周劍平:詩詞創(chuàng)作《寫詩之前先讀詩》,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講座系列課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fdoduvh" target="_blank">周劍平:詩詞創(chuàng)作之關(guān)于“老干體”,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講座系列課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gu0vzjx" target="_blank">周劍平:詩詞創(chuàng)作之《關(guān)于詩詞與散文的語言區(qū)別》,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講座系列課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hqhm09u" target="_blank">周劍平:詩詞創(chuàng)作之《新時期的合理使用》,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講座系列課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in3k5dv" target="_blank">周劍平:寫詩與用典,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jggrr6u" target="_blank">周劍平:詩與詩意,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k4b2zdx" target="_blank">周劍平:關(guān)于“詩家語”,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n72vwtx" target="_blank">周劍平:詩詞的寫景 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o3683o7" target="_blank">周劍平:詩詞的形象思維 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ov4q61t" target="_blank">周劍平:詩詞創(chuàng)作的靈感 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轉(zhuǎn)載聲明:此文章版權(quán)歸原作者周劍平所有;轉(zhuǎn)載或者引用本文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及原作者;對于不遵守此聲明或者其他違法使用本文內(nèi)容者,原作者依法保留追究權(quán)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