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部《紅樓夢》,儒家提供了深情,道家提供了靈性,佛家提供了悲憫。而儒、道、佛三家正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體系的三足鼎立之構(gòu)成。也就是說,《紅樓夢》的精神內(nèi)核來自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往往會在那些人類最偉大的小說里找到一顆偉大的心。它們的故事內(nèi)核中所凝聚的往往是作家所屬族群共有的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為小說主人公心靈與人格的成長提供了內(nèi)驅(qū)力。再讀《紅樓夢》,走進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內(nèi)心,來觀照一下教育問題。</p> <p class="ql-block"> 淺看《紅樓夢》,很容易得出一個結(jié)論——賈寶玉是個有脂粉氣的男孩子,他不務(wù)正業(yè),錦衣玉食,無憂無慮,是個富貴閑人。但仔細耙梳文本,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寶玉是整個賈府里活得最不容易的人。在他身上折射出很多教育問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是成長環(huán)境。賈寶玉“女兒氣”十足,脂粉氣濃厚,缺乏男子漢的陽剛之氣。最直接的原因是他的成長環(huán)境,因為祖母疼愛,寶玉自幼跟幾位姊妹一處嬌養(yǎng),周圍丫鬟成群,美女如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他的言行舉止都“女兒”化了。反觀如今我國的教育,幼兒教師幾乎都是女性,小學教師大多為女性,整個教師隊伍里女性居多,教育出來的男孩子也往往會缺少陽剛之氣!</span></p><p class="ql-block"> 二是祖母溺愛,父愛母愛缺失,近乎“留守兒童”。父母親太嚴苛,平時很少與兒子交流,父子母子之間毫無感情。母親王夫人眼中的兒子是“孽根禍胎,混世魔王”。父親賈政要么忙公務(wù)不管兒子,要么怒斥打罵兒子。只有家暴,只有功課,沒有親情。賈寶玉因與其母丫鬟金釧說了幾句話,王夫人就責怪金釧教壞了寶玉,不僅打了她,還要將她趕出去,致使金釧想不通投井自殺。因此事,加上寶玉與忠順王府戲班里的旦角蔣玉菡“相與甚厚”而得罪王府,被父親賈政“堵起嘴來,著實打死”。而祖母史太君對孫子則太溺愛了,視他為心肝寶貝,走向另一個極端。</p><p class="ql-block"> 三是他受傷害最多,又缺乏心理輔導(dǎo),內(nèi)心孤獨。除受父親的打罵之外,他還陷于嫡庶之爭的傷害之中。寶玉同父異母弟弟賈環(huán)出于嫉妒和怨恨,裝作不小心把蠟燭推倒,將滾燙的燈油潑在寶玉臉上。賈環(huán)的母親趙姨娘又串通馬道婆暗算寶玉性命。賈府上下,只要提起寶玉,基本上逃不出這幾個字:癡、呆、瘋、傻。用賈府有些人的話說,寶玉“成天瘋瘋癲癲的,說的話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他貌似是賈府的寵兒,實際上卻是環(huán)境里的異類,是一個完全孤獨的人。比如,第三十五回,兩個婆子這樣議論寶玉:“時常沒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見燕子,就和燕子說話;河里看見了魚,就和魚說話;見了星星和月亮,不是長吁短嘆,就是咕咕噥噥?!边@兩個婆子是“極無知識”的,完全不懂孩子的內(nèi)心及精神世界。但凡懂得一點教育學、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十三歲的少年,即便強說愁又何其正常。把心事說給自然魚鳥花木聽,不過是今天的你我在青春期都可能會做的事。此時,作為父母、家長、老師就要走近孩子,傾聽、交流、開導(dǎo),不要讓孩子在長大的同時,被社會性綁架得太嚴重,要留一份心性跟魚鳥、花朵、月亮、星星保持對話,不要剪斷孩子跟自然相通的那條精神臍帶。</p><p class="ql-block"> 四是賈政育人目標與寶玉人生理想相悖。賈政是希望寶玉用心讀書,考取功名。所以,對寶玉要求嚴格,送去私塾讀書,每次見到他,都要問他功課學得如何。最后,寶玉參加科考,中了第七名舉人。而寶玉卻無意科考,厭學,不愿見賈雨村等官場之人,不愿談官場上的學問,稱這些話為“混賬話”,最后拋棄功名,出家為僧。結(jié)合我們的應(yīng)試教育來看,如果我們的育人目標僅僅停留在分數(shù)和高考上,把孩子們的精力和體力統(tǒng)籌安放在對考試有利的地方,像軍營一樣地管理學生,像制造螺絲釘一樣地加工孩子,這樣的教育卻無法為我們的時代所容忍,它不僅讓我們看不到民族的未來,也讓我們“不看好”我們的現(xiàn)在。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的需求,正視孩子的實際能力與學習現(xiàn)狀、興趣愛好、短板長板,不要強逼孩子干他不想干的事,不要硬性把孩子培養(yǎng)成像自己一樣的人,讓孩子替自己實現(xiàn)夢想,而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自由的秩序。</p> <p class="ql-block"> 林黛玉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她六歲喪母,十歲喪父,寄居在外祖母家中。十歲以前,她已經(jīng)沿著大運河,在京城和揚州之間往來三趟了。十歲的林黛玉,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生命是漂泊在江河之上舟船之中。所以,她的內(nèi)心一直有著揮之不去的飄零感,嚴重缺失家庭溫情,從而用孤傲尖刻掩飾著她的脆弱和對家人的渴望。寶釵的一番批評勸誡,竟讓她意外地找到了聽母親勸導(dǎo)的感覺,內(nèi)心對寶釵生出了親情依戀,對寶釵直呼“姐姐”,認寶釵的娘——薛姨媽為干媽,口口聲聲叫“媽”。賈母對林黛玉十分疼愛,叫她“心肝兒肉”。但這個外祖母沒有真正了解這個外孫女的心思,林黛玉多愁善感,體弱多病,在她害“相思病”時,沒有任何長輩關(guān)心她的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問題,完全拋棄了她,冷落了她。甚至將薛寶釵許配給賈寶玉,殘忍地拆散了寶黛這對鴛鴦。在薛寶釵和賈寶玉舉行婚禮的當晚,林黛玉心情積郁,病情加重,最后孤獨地悲慘地死去。</p> <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寶黛本都是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孩子,飽讀詩書,才情不凡,可因教育不當,關(guān)愛缺位,最終導(dǎo)致悲慘結(jié)局,一個香消玉殞,郁郁而終;一個看破紅塵,出家為僧。從寶黛的不幸命運中,叩問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尤其在對待升學問題、早戀問題、心理健康問題上,對待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如若不引以為戒,寶黛的悲劇定然會在生活中重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