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語文使人幸福</p><p class="ql-block"> 馮勤書</p><p class="ql-block"> 相信許多老師在工作中遇到過這種情況:學生熱衷于各種答題模板,對于蘊含其中的思想、哲理等精神層面的東西不重視,甚至不屑一顧。這事兒不禁讓我們深思:到底“櫝”重要,還是“珠”重要?</p><p class="ql-block"> “櫝”可以裝知識,實用。先生存,再生活,所以“術”看起來比“道”還重要,于是唯分數(shù)論很是流行?!爸灰獙W不死,就往死里學”,學生拼了命;“只要考不死,就往死里考”,老師們卯足了勁!師生一起搞題海戰(zhàn)術,搞模板訓練,甚至連作文都模板化了。學生焚膏繼晷,老師夜以繼日,這樣做有錯嗎?不能說有錯!如果不這樣,學生考不上理想的學校,學校沒有引以為傲的升學率,如何生存?人人需要一個安身立命的“櫝”。然而,我們畢竟不能只靠吃米活著。“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一味追求分數(shù),學生有可能贏得眼前的高考,但難以贏得人生的大考,贏不了人生,他們幸福嗎?國家民族能贏得了未來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想讓人幸福,不能只留下“櫝”而舍棄了“珠”,還得讓學生高高興興地戴上一條“珍珠項鏈”。攬鏡自照,一室生春,悅己;帶出去,光彩照人,悅?cè)?。一個愛己、被愛、無憂、有價值、被尊重的人,大抵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誰給他們戴“項鏈”?教育!“項鏈”上的一顆顆“珍珠”來自哪兒?語文課堂!</p><p class="ql-block">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學生求學之時,正是三觀形成之際,此時,如不及時以文化之根,文明之根,家國之根培之,學生豈能長成棟梁之才?人的高貴在于靈魂,若不及時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淬煉,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鑄灌,何以鑄就中華魂、民族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干仁人志士給我們凝練成一顆叫愛國的“珍珠”;持節(jié)牧羊的蘇武,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給我們結成一顆叫氣節(jié)的“珍珠”;諸葛亮誡子,也誡世人淡泊以明志,司馬光訓康,也訓我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孔子以“雖千萬人吾往矣”讓我們勇往直前,莊子以“安時處順”讓我們疲憊時歇歇腳;孟子的雄辯,墨子的苦口婆心,蘇軾的豁達,辛棄疾的剛正,無一不在學生“項鏈”上留下閃爍的痕跡;由《氓》中的棄婦、劉蘭芝、竇娥、祥林嫂讓女孩子感悟作為新時代女性有多么幸運,由“不肯過江東”的項羽、“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等讓男孩子體會怎么才算真正的男子漢…… 這些閃耀著或人性或哲理或智慧的光芒的一顆顆“珍珠”,是我們民族的文化文明基因,語文老師正是種植這些基因的最佳選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當學生們捧著裝滿知識的“櫝”,戴著閃耀著璀璨之光的“項鏈”時,當他們滿懷自信昂首闊步邁出校門時,當他們以心系蒼生之情在各個領域躊躇滿志時,他們難道不是最幸福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