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雖有文人的夸張,但足以深刻說明法源寺的歷史文化定位。因“憫忠”之名,法源寺蕩漾的那一抹血色肅穆,和歷史交纏在一起,難以分離。這里曾留下唐太宗李世民征高麗的足跡,留下“憫中”以忠烈祠的存在。遼宋兩立,靖康之恥,兩帝被虜,欽宗囚禁寺里而郁郁而終。明時袁崇煥凌遲于菜市口,頭顱被義士藏于法源寺暗暗超度。清末六君子密事于此,譚嗣同英勇就義,而被偷偷收斂于寺內(nèi)超度。始于官方的“憫忠”和民間的草莽俠義相觸,法源寺一次次與中國的歷史交錯。“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許多事很多人注定會淡沒在歷史的長河里,如今的法源寺,又是與眾不同的存在,成了京城著名的丁香賞花處。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陪同到訪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法源寺丁香花下的吟詩作賦,讓法源寺的丁香花會名揚海外。天氣甚好的春日,信步香徑,花樹如云,殿堂森森,感受春之明媚與古寺的歷史悠悠,難得的花事記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