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若無欲心自靜,無求心兒禪如雲,</p><p class="ql-block"> 上善若水澤萬物,寧靜致遠四梵行!</p><p class="ql-block"> 淡泊為什么可以明志?寧靜又為什么可以致遠呢?要想明白其中之道理,首先,我們要知道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出處。這樣不但可以做到知其然,又可以做到知其所以然,縱使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也可一葉落知天下秋。</p><p class="ql-block"> 據考證,這兩個詞語首先出至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之。是故非澹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lt;/p><p class="ql-block"> 他的意思是說,做為一國之主的國君,所處的位置象日月一樣光明,天下人側目都可以看得到,側耳都能聽得到,伸長脖子踮起腳尖都可以眺望得到。所以,作為國君,只有淡泊才能顯示美德,只有心境平靜,專心致志,才能有所作為,只有寬大才能包容所有,只有心慈才能心懷百姓,只有公正才能明斷是非。</p><p class="ql-block"> 還有,諸葛亮在給他八歲兒子的書信中也提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在《誡子書》中這樣寫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lt;/p><p class="ql-block"> 他的意思是說,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yǎng)身心,以儉樸節(jié)約財物來培養(yǎng)自已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逺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v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yǎng)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p><p class="ql-block">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p><p class="ql-block"> 通過查根溯源,我們初步理解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深層本意及意境,尤其諸葛亮在對兒子的蒙以養(yǎng)正的《誡子書》中,解釋的更為詳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p><p class="ql-block"> 真正做到、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p><p class="ql-block"> 是的,財富每天都可以更換主人,而道德卻是永存的!</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們將談談,為什么有了淡泊就可以明志,有了寧靜就可以致遠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謂淡迫,就是不追名逐利,清淡寡味,恬靜寡欲;所謂明志,就是表明心志,確立目標。那么為什么不追逐名利就可以確立志向目標呢?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問,一個人貪欲太勝,會是什么結果呢?那么,有這么一個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嚴寒的冬季,愛斯基摩人在鋒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層新鮮的動物血,等凍上后,再涂一層……然后再涂一層,直到鋒利的刀刃被凍血坨藏得嚴嚴實實,然后,把刀尖朝上插在狼經常出沒的地方。狼能順著血腥味找到它,它會興奮地舔新鮮的凍血,融化了的凍血散發(fā)出強烈的氣味,狼興奮的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貪欲已經使它們停不下來,舌頭凍麻木了,也停不下來,刀刃已經割破了它的舌頭,它也全然不知,它瘋狂地舔著自己的血,貪婪使它無法放下,最后,自己的血流盡了,倒在血地上,成了愛斯基摩人的獵物!</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恬靜寡欲,清淡寡味,一味貪婪,一味追名逐利,最后,無法控制自己的貪欲,不要說明志了,無論到哪里,都是災難。</p><p class="ql-block"> 一個走不出自己執(zhí)念的人,到哪里都是囚徒!</p><p class="ql-block"> 所以古人云,非淡泊是無以明志的。</p><p class="ql-block"> 其實,人生兩條路,一條用心走,叫夢想,也就是心志,一條用腳走,叫現(xiàn)實。心走的太快會迷路,就是明志時,好高騖遠,腳走的太快容易摔跤,也就是不切實際的盲動。兩者一定要相互配合好,才能做到淡泊明志。</p><p class="ql-block"> 下面再在談談為什么不具備寧靜,就無法致遠呢?</p> <p class="ql-block"> 所謂寧靜,就是安靜,恬靜,靜謐,就是心無雜念;也就是靜能生慧,慧能生定,定能生智。所謂致遠,就是樹立偉大目標,并為此有所作為。那么為什么人心不寧靜就無法致遠呢?我們還是把問題反過來問,如果心兒不寧靜,會是什么結果呢?那么,也有下面這么一個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西方的 歷史上有這么一種審訊囚犯或戰(zhàn)俘的刑具,就是將囚犯手腳固定,并在他們的頭頂上裝上一個象漏斗一樣的水袋子,水袋子晝夜不停地在犯人頭頂上嗒……嗒……嗒……的滴水,外面聽起來,是嗒、嗒、嗒的聲音,而在囚犯聽起來,腦袋里里卻是是轟、轟、轟的聲音,就象重錘砸在頭頂上,心兒無法平靜,久而久之,囚犯神經錯亂,最后發(fā)狂、人的心靈整個就崩潰了……</p><p class="ql-block"> 是的,人的心靈能夠承受孤獨和寂寞的噪音是有限的,但孤獨和寂寞的噪音超過心靈所能承受容量的時候,它就會瞬間崩塌,雪崩的狂潮能把整個世界都吞噬了。</p><p class="ql-block"> 想想看,在市井的喧囂之中,如果心靈不能安靜,心存雜念,三心二意,心有旁騖,魂不守舍,你還能聚精會神,厚積薄發(fā),有所不為,有所作為呢?所以,古人云,非寧靜是無以致遠的。</p><p class="ql-block"> 其實,寧靜并不是孤僻,并不是逃避,并不是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是因為對生活的熱愛,深愛,而選擇了不能隨波逐流,不能無所作為,不能庸庸碌碌。在喧囂之中,遠離急功近利的誘惑,在追求的路上,遠離浮躁,在寧靜之中,孕育非凡和創(chuàng)造。寧靜致逺已經遠不止文字所呈現(xiàn)的意義,其中的靜字,其實是一種心胸開闊豁達和智慧的心境,是一種自律而超然的生活狀態(tài)。也就是靜能生禪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這個物流橫欲,心浮氣躁的世界上,人不可能沒有競爭,不可能沒有壓力,不可能不被人議論,不可能被人人看得慣,不可能不被人妒忌和嫉妒……心兒自然煩燥不安,不得寧靜,冷暖自知,悲喜自渡,酸甜苦辣,萬般滋味,這也許就是生活吧!要想把心兒安靜下來,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不要想淡泊名志,寧靜致遠了。是的,人們常說,人生最難的不是求佛,而是求已,最難渡的不是別人,而是渡己。僧人們每日定時禪坐,別認為他們只是坐坐而已,其實是他們是要全身心地放下,只有放下了,心兒才會安靜!而要想放下,雖然只是兩個字,可是要做到,真的不容易。人間非凈土,各有各的苦。在成年的世界里,本來就沒有容易二字,沒有誰的生活是輕松的,沒有誰的生活比誰更容易。要想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只有把所有煩惱的東西全部放下。</p><p class="ql-block"> 日本有一家公司,專門為員工設計了一間“靜坐沉思室”,里面放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員工在里面既可以思考過錯,也可以發(fā)揮想象力。而在他們完全沉浸在寂靜之中的時候,就有可能在技術上或管理問理上產生靈感,對公司來說,是完全有利的,這更便于公司的管理和生產。另外,你要覺得累了,還可以在這間小屋睡一會,公司是不管的,因為他們認為職工把體力恢復好了,更有利于公司生產。日本這家公司這樣做,就是他們認為: 一切煩腦和不快皆來自於心,只有心靜了才能降伏一切魔道。寧靜可以致遠,獨處時的寧靜,能使人放松身心,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故,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其氣,氣平則外橫不侵!</p> <p class="ql-block"> 尾聲: 在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思想體系中,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兩顆 一直閃耀著光輝的星星:象陶淵明辭去官職,居住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立人格;周敦頤拒絕官埸腐敗,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潔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佳話;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岳飛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p><p class="ql-block"> 這些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史事,象是一潭水,清澈碧綠,好似看盡人間世態(tài)炎涼的眼眸,沉靜,深邃!概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真是,各有各的紅塵路,各有各的救贖,各有各的苦楚,各有各的故事,自渡,渡人。</p><p class="ql-block"> 古人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確是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但是有的人認為它和如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以及社會上的理念有點不合拍了,還有的人認為它離我們的現(xiàn)實越來越遠了……</p><p class="ql-block"> 雖然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人在社會氛圍的影響下,和在沒有錢萬萬不能的現(xiàn)實面前,越來越少了;雖然在這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競爭越來越激烈,人性的弱點暴露的越來越明顯了,雖然淡泊明志,寧靜致逺和現(xiàn)在的人們的思維似乎有點兒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非淡泊無以名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雖然很困難,也許禪坐幾年還未放下……但是只要我們不言放棄,希望就在轉彎處;只要我們不言放棄,我們就會聽到破曉的雞嗚,只要我們不言放棄,我們一定會看地平線的曙光……如果我們一直堅信石頭會開花,那開花的就不僅僅是石頭了!</p><p class="ql-block"> 寫到此處,老爺子情不自禁的伏案而書:</p><p class="ql-block"> 半是煙火半清歡,半是清醒半釋然;</p><p class="ql-block"> 海納百川肚容大,半是爭取半隨讓!</p><p class="ql-block"> 淡名利,明志向,半臥斜陽半思量;</p><p class="ql-block"> 無以致遠非寧靜,半是聽雨半是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