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禮贊嘉寶果樹<br><br></h3> <h3>(攝影作品:嘉寶果樹)</h3> <h3> <br> 禮贊嘉寶果樹 (散文)<br> 文/何漢華<br><br> 玲子家的這棵樹,無疑是很神奇的,它黑黝黝的果實(shí),與新疆吐魯番的葡萄很相似。葡萄一年開一次花,結(jié)一次果,而這顆來自南美洲的嘉寶果樹,卻是四季常青。它隨著季節(jié)的更替,開四次花,結(jié)四次果。它斑駁的樹皮一次又一次的開裂、脫落,讓新生的稚嫩的皮成為孕育花朵、果子和種子的溫床。當(dāng)莖皮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輪回,就開滿了乳白色的小花?;ǘ浯?fù)碓跇涓缮?,散發(fā)著陣陣清香。我們在庭院里種植的梔子花、茉莉花、山茶花、百合花……一年開一次花,品嘗一次清香的滋味,就很滿足了。嘉寶果樹開四次、甚至六次花,而且是花果同枝,一邊摘果一邊賞花,恐怕是身居瑤池的王母,也不曾有此奢望,遠(yuǎn)在上帝締造的天堂勝境伊甸園生活的夏娃、亞當(dāng)也不曾有此福分。而玲子一家四世同堂,健健康康,其樂融融地生活在珠江之畔,一定是與四季有嘉寶果的鮮花相守、相伴,品嘗嘉寶果甘之如飴的美味有關(guān)吧?!<br> 讀過很多因樹而生發(fā)感慨的文章,舒婷的《致橡樹》,被錄入大學(xué)的語文教材,像:“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融在云里……”這樣優(yōu)美的詩句,深深埋入莘莘學(xué)子的心田。<br> 三毛《寫給自己》一文中的詩行,被很多人傳誦:“如果有來生,要像一棵樹……”樹,在詩人的心里,成了人格的象征。<br> 茅盾在《白楊禮贊》一文中寫道:“……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zhì)、嚴(yán)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他的堅(jiān)強(qiáng)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作者以這樣歌頌性的語言極力贊美中國北方民眾自強(qiáng)不息的風(fēng)貌,其文章立意高遠(yuǎn),形象鮮明,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語言簡練,成為五、四以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范本。<br> 陶鑄發(fā)表在人民日報(bào)的散文《松樹的風(fēng)格》,被錄入教科書。像:“……松樹的生命可謂強(qiáng)矣,松樹要求于人的可謂少矣。這是我看到松樹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边@樣歌唱性、令人神往而充滿哲理的語句,滿篇皆是。<br> 游歷祖國的山川河流,那黃山迎客松的雄姿不得不讓你動容,那峨眉山上高聳入云的棟梁之才,金絲楠木的千年樹齡,不得不讓你嘆為觀止。<br> 那神奇的嘉寶果樹要用怎樣驚世駭俗的語言來描繪它的華美姿態(tài)呢?我已是江郎才盡了,朋友,您來試試。<br> 有網(wǎng)友說:試試就試試。于是乎網(wǎng)頁上的律詩、絕句鋪天蓋地而來,可見嘉寶果樹招惹了多少人的喜愛,有多少人傾情于它,來盡情的贊美它。試錄幾首于后:<br><br></h3> <h3> 我在廣州有多位朋友,不曾聽起一位說家中植有嘉寶果樹,而且將以上圖片分享以后,也不曾有一位朋友說認(rèn)識這是一棵什么樹。為什么唯獨(dú)玲子有此超前的眼光,在很多年以前就栽種了這棵嘉寶果樹?能有此神來一筆的規(guī)化,一定是有其過人之處。<br> 作為一名海洋科學(xué)家,她參與科考的足跡,踏遍了四大洋、五大洲,走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在亞馬遜河谷地的熱帶雨林中,見過太多的珍稀植物,品嘗了嘉寶果的美味,早就有了種其樹、吃其果的夢想。如今夢想成真了,玲子該有多么的高興和滿足。<br> 我收到了玲子贈送的嘉寶果,第一次吃到了原產(chǎn)于南美洲的美味水果,分享著她付出辛勞后收獲果實(shí)的快樂。為表達(dá)謝意,作為玲子的文友,謹(jǐn)以此拙文,為她的攝影作品題款。<br><br></h3> <h3>題玲子【帽】 答辯紀(jì)念 圖片</h3> <h3> 文/何漢華<br><br> (一)<br>鮮花簇?fù)碇晒Γ?lt;br>桂冠象征著王者。<br>王者歸來,<br>走過的是荊棘叢林,<br>翻越的是崇山峻嶺。<br><br> (二)<br>孫兒的可愛,<br>有俊俏的模樣,<br>甜蜜的笑容,<br>還有對海洋的向往,<br>對太空的仰望,<br>因?yàn)樗麎粝耄?lt;br>戴一頂科學(xué)家的桂冠。<br><br> (三)<br>落葉懂得樹的向往,<br>孜孜不倦地為它刻畫年輪,<br>成就它的偉岸。<br>它也深知成就其偉岸的,<br>還有扎入土壤、具有與樹冠體量相當(dāng)?shù)母?lt;br>落葉懂得<br>它的歸宿是與根的親吻,<br>而落葉與根的親吻,<br>是生命贊歌的交響。<br><br></h3> <h3> 約 會<br> 玲子<br><br>我們又約會了<br>雖說只有10Mⅰnutes<br><br>我默默地欣賞你<br>欣賞你的美麗與大氣<br><br>然后遙遙地?fù)]手<br>目送你<br>直到你的隱去<br><br>猛一轉(zhuǎn)身<br>我不愿迷失自己<br><br><br><br></h3> <h3> 讀玲子《約會》<br> 文/何漢華<br><br>將鏡頭聚焦你,<br>是燦爛的色彩讓人著迷。<br>將畫筆聚焦你,<br>是繽紛的光譜絢麗無比。<br>將目光聚焦你,<br>是領(lǐng)略落霞與孤鶩齊飛的詩意。<br><br>每天如約而至,<br>終是有賞不盡的蒼穹美景。<br>每天憑欄凝視,<br>終是有續(xù)不完的華彩篇章。<br>每天撫冊掩卷,<br>終是有覃思奧頤的頓悟。<br><br></h3> <h3>(玲子和她的南海研究團(tuán)隊(duì))</h3> <h3>(玲子近照)</h3> <h3> 唐丹玲是海洋科學(xué)家,海歸博士生導(dǎo)師,她愛好文學(xué),在其工作網(wǎng)頁上經(jīng)常發(fā)表散文、詩歌和創(chuàng)作歌曲。她是《丹江口往事》一書的熱心讀者,自稱為“丹二代”而引發(fā)很多與丹江口有淵源關(guān)系讀者的共鳴。<br> 《約會》是為其攝影作品《夕陽》題款寫作的一首朦朧詩。詩作惜字如金,留白空間大,給讀者以充分想像、體味的余地。<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