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家人相聚的時刻。家,親人相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過年,于我們而言,就是家人圍坐,廚房有煙火,客廳有笑聲。從年前的殺雞宰魚到廚房里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從相約哪天聚餐到計劃菜譜,吃,便構(gòu)成了年的主旋律。家常便飯,不管葷素?zé)釠?,便有了年的味道。親朋好友的家中相聚,更增添了家的溫暖。</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最好的味道就是讓一家老小和親朋好友吃好喝好,因為那是對我圍著鍋臺轉(zhuǎn)兒勞累半天的最美的獎賞。</p><p class="ql-block"> 遠(yuǎn)在國外的哥哥,每每微信群里的發(fā)聲都充滿著“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濃濃相思之情。從除夕到初二接連三天,他用手機帶我們游覽了科倫坡的大街小巷,湛藍(lán)的大海,快速的游艇,清晨靜謐的公園,友好的斯里蘭卡人和無處不在的烏鴉,各種叫不上名字的動物和植物……盡管有時差的不便,每次我們一家人都盡量與他同時交流。異地他鄉(xiāng)的年關(guān)里,于哥哥而言,年味是鄉(xiāng)愁。然而,網(wǎng)絡(luò)縮短了與家人團聚的距離,親人們的視頻和同步地交流讓哥哥也能體會到家中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新年的激動越來越少,但“娘家”這兩個字,在心里的分量卻越來越重。我雖然不是遠(yuǎn)嫁他鄉(xiāng),平日里每月都能回娘家探望一兩次,但大多是當(dāng)日去當(dāng)日回,很少能在家留住。過年就不同了,娘家小住幾日已是常規(guī)。兄嫂和弟媳總是把熱炕頭讓給我,再往土暖氣爐子里多添幾塊煤。讓我這個嫁出去的閨女感受到“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的款待和至親們的關(guān)愛。在娘家,天雖冷,心卻暖,年味中就多了些甜。</p><p class="ql-block"> 不管大聚還是小聚,大人孩子一家人,土炕上一群,椅子上一群,桌子旁一堆兒,磕著瓜子,喝著茶水,吃著水果,忘情地海侃神聊。老爹提起我們小時候的童年趣事,小輩們像聽故事一樣專注地傾聽,不時地發(fā)出陣陣的笑聲,時不時地調(diào)侃幾句。從小到大的回憶里,我們感慨時光如流水,感嘆曾經(jīng)的年幼和輕狂。而小孫女童稚的歌謠,天真的表情和動作,更是常常引得我們開懷大笑,勾起我們對兒時的記憶……過年聚會,吃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親熱融洽的氣氛。年,在這兒滿屋子的歡聲笑語中,突顯出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在哥哥家吃完晚飯后,我和老爹步行回弟弟的住處。皎潔的月光下,鄉(xiāng)村的小路上,我們父女倆緩緩地走著,輕聲地交談著…….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因為那里有自己最愛的人和最愛的自己。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這也是年帶給我們的最大的收獲吧。</p><p class="ql-block"> 過年,更深地體會到家的溫暖。在家,更能品嘗到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此文寫于2017年春節(ji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