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銅仁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20世紀80年代,銅仁境內多處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80年6月,文物普查時,在松桃縣木樹鄉(xiāng)電站東虎渡口,采集到磨光石斧、夾砂紅陶片及夾砂灰陶片,經貴州省博物館鑒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81年6月,在銅仁市漾頭區(qū)杜家園調查文物時,采集到若干夾砂紅陶、灰砂灰陶殘片。同時,在馬巖鄉(xiāng)的巖董,也采集到磨光石器殘片及少量夾砂紅陶片,經貴州省博物館鑒定,此兩處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一系列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的重大發(fā)現(xiàn)證明,在四、五千年前,銅仁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了。</p><p class="ql-block"> 銅仁原名銅人,相傳元朝時有漁人在銅巖處潛入江底,得銅人三尊。元代設置“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隸屬思南宣慰司。明永樂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地設銅仁、思南、石阡、烏羅4府,均隸屬于由此而設置的貴州布政使司。明正統(tǒng)三年(公元1438年)廢烏羅府,其大部并入銅仁府。銅仁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撤銅仁縣(治所今江口縣)并入銅仁府(治所今銅仁市);民國2年(1913年)改銅仁府為銅仁縣(治所今銅仁市);同時,改思南府為思南縣,改石阡府為石阡縣,改松桃直隸廳為松桃縣。另外,恢復原銅仁縣(治所今江口縣)改名江口縣,安化縣改名德江縣,以原思南府沿河佑溪吏目駐地設沿河縣,以原銅仁府省溪吏目設省溪縣(今萬山特區(qū))。玉屏縣、印江縣建置不變。民國3年(1914年)以原銅仁縣正大營縣丞駐地設正大營分縣,隸屬松桃縣兼管;以原四十八溪主薄駐地設四十八溪(今甘龍口)分縣,隸屬松桃縣兼管。民國24年(公元1935年)6月,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核準,在貴州省建立11個行政督察區(qū)。其中第六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思南,轄思南、德江、印江、沿河、石阡等縣,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江口、松桃、玉屏、省溪等縣。民國25年(1936年)1月,正大營分縣并入銅仁縣,甘龍口分縣并入松桃縣。同年3月,全省縮編為8個督察區(qū),第六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江口、松桃、玉屏、石阡、省溪、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后坪(治所今沿河縣后坪鄉(xiāng))11縣。民國26年(1937年)11月,督察區(qū)重新設置,德江、后坪2縣劃屬第五督察區(qū)(治所今遵義市),其余9縣隸屬第一督察區(qū)(治所今鎮(zhèn)遠縣)。民國30年(1941年)撤省溪縣,轄地分別并入銅仁、玉屏2縣;撒后坪縣,轄地分別并入沿河、務川2縣。民國32年(1943年)2月,全省改設6個行政督察區(qū)。第六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江口、玉屏、松桃、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縣。至此,銅仁地區(qū)建置基本固定。</p><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銅仁地區(qū)于1950年1月12日全境解放,當年設銅仁專區(qū),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玉屏、松桃、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縣。1956年9月撤消松桃縣,設立松桃苗族自治縣。1958年12月撤銷玉屏、江口二縣,并入銅仁縣。1961年8月恢復玉屏、江口兩縣。1966年12月設立萬山特區(qū),1968年9月撤銷,1970年8月恢復萬山特區(qū)。1979年1月撤消銅仁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正式設立銅仁地區(qū)行政公署(筒稱行署),作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機構的現(xiàn)行建制。至此開始,行署駐銅仁縣,下轄銅仁縣、江口縣、印江縣、石阡縣、思南縣、德江縣、沿河縣、玉屏縣、松桃苗族自治縣、萬山特區(qū),共8縣l自治縣l特區(qū),此后縣級建制變動情況有:1983年9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玉屏縣建立玉屏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qū)域不變;1986年10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沿河縣,設立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原行政區(qū)域不變;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印江縣,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qū)域不變。1987年8月2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銅仁縣,設立銅仁市,原行政區(qū)域不變。鄉(xiāng)級建制變動情況有:1984年1月將人民公社改為鄉(xiāng),通過建鄉(xiāng)建鎮(zhèn)調整,全區(qū)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劃分60個區(qū),10個區(qū)級鎮(zhèn)。區(qū)(鎮(zhèn))下轄369個鄉(xiāng),21個鄉(xiāng)級鎮(zhèn)、4個民族鄉(xiāng)。1987年新建民族鄉(xiāng)79個,鄉(xiāng)級建制為60個區(qū),10個區(qū)級鎮(zhèn),區(qū)(鎮(zhèn))下轄315個鄉(xiāng)、22個鄉(xiāng)級鎮(zhèn),83個民族鄉(xiāng)。1991年全區(qū)通過“建并撒”并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復,自此開始建置為39個鄉(xiāng)、56個民族鄉(xiāng)、69個鎮(zhèn)、4個街道辦事處。</p><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22日,國務院下發(fā)國函〔2011〕131號文件,批復同意撤銷銅仁地區(qū)設立地級銅仁市。</p><p class="ql-block">????據(jù)2021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全市總面積18003平方千米,轄2區(qū)8縣、9個省級經濟開發(fā)區(qū)、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總人口449.30萬,聚居著漢、苗、侗、土家、仡佬等29個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0.45%。銅仁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市和貴州省委、省政府定位的綠色發(fā)展先行示范區(q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