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些文章,常讀常新,魯迅的作品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寫眾生百態(tài),可謂包羅萬象;寫人物細(xì)節(jié),可謂栩栩如生;寫情感體驗,可謂余味無窮。</p><p class="ql-block"> 每學(xué)期,部編教材選編一篇魯迅的文章,我稱之為每學(xué)期的“魯迅時間”。</p><p class="ql-block"> 讀《社戲》,兩個想法縈繞心間:一是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都希望有個“雙喜”一樣的小伙伴。二是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在這里,總能看到你我成長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雙喜”無疑是這篇小說里最出彩的人物,他熱情、聰明、有擔(dān)當(dāng)、有決斷,心細(xì)如發(fā),考慮周全。在“我”無船看戲而傷心時,是他提議坐八叔的航船與“我”一同去;在祖母、母親為一群孩子去看戲,無大人陪同而擔(dān)憂時,是他寫包票,消除了她們的顧慮;看戲時,他化身熱情的導(dǎo)游,為“我”解說戲臺上鐵頭老生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看家本領(lǐng);沒看到預(yù)期的表演,他又成了貼心的小伙伴,暖心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lǐng)給白地看呢?”戲曲無聊,眾人昏昏欲睡,以至于“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時,又是雙喜拍板決定“還是我們走的好吧”,將一眾小伙伴從無聊中解救出來。(畢竟大老遠(yuǎn)來的,即便再無趣,誰好意思先說走?)停船吃豆時,雙喜又一次展現(xiàn)了他的指揮才能和細(xì)心,他怕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罵哭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這里的“偷”,類似于閏土說的:“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保┻@樣的小伙伴,誰不想擁有?</p><p class="ql-block"> 而那個說“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得多呢”的阿發(fā),他的純真、質(zhì)樸、無私,刻在了“我”的心里;那個覺察了“我”的不開心,說“‘我’應(yīng)當(dāng)不高興,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shù)里從來所沒有的”的外祖母,她的善解人意,刻在了“我”心里,那個只因“我”稱贊了他家的豆好吃,而非常感激起來的六一公公,他的老實厚道,刻在了“我”心里。這些人物言語不多,卻形象鮮明,他們溫暖著文中的“我”,也溫暖著讀者。只言片語,勾勒如此精彩的配角,絕對是大師手筆。</p><p class="ql-block"> 獨特的人情,獨特的經(jīng)歷,獨特的鄉(xiāng)景,構(gòu)筑了一段溫馨的記憶,愈久愈覺溫暖,再次回首,魯迅不禁寫到: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p><p class="ql-block"> 類似的“好豆”“好戲”,我亦念念不忘。在電視、電腦、手機還沒普及的年代,娛樂活動少之又少,某個村起會,晚上放煙花,便會吸引十里八村的人來圍觀。已記不得那是哪一年,已記不得那一年我?guī)讱q,只記得爸爸說:“走吧,我?guī)е闳タ礋熁ā!敝挥浀冒职烛T著一輛二八大杠自行車,我坐在后座上,一路走了很遠(yuǎn)。只記得,那晚的煙花很是燦爛,到現(xiàn)在想來,依然耀眼。后來,過年,放鞭炮、放煙花,很少去看,卻從不遺憾。</p><p class="ql-block"> 那些“好豆”、“好戲”、“好煙花”,雖不曾再見,卻也成了生命中溫暖的人生底色。被溫柔以待的人,經(jīng)風(fēng)雨,溫暖而充滿希望,堅定而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驚喜,共鳴,然后敬佩,這就是魯迅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