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灰鶴</p> <p class="ql-block"> 灰鶴(拉丁學(xué)名:Grus grus)是鶴形目鶴屬大型涉禽,《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IUCN)低危(LC)動物,中國國家二級保護(hù)動物。</p><p class="ql-block"> 灰鶴體長100~120厘米,頸、腳均甚長,全身羽毛大都灰色,頭頂裸出皮膚鮮紅色,眼后至頸側(cè)有一灰白色縱帶,腳黑色,虹膜紅褐色,嘴黑綠色,端部沾黃。它是雜食性動物,但以植物為主,在全球范圍內(nèi)均有分布。</p><p class="ql-block"> 灰鶴是大型涉禽,后趾小而高位,不能與前三趾對握,因此不能棲息在樹上。成鳥兩性相似,雌鶴略小。前額和眼先黑色,被有稀疏的黑色毛狀短羽,冠部幾乎無羽,裸出的皮膚為紅色。眼后有一白色寬紋穿過耳羽至后枕,再沿頸部向下到上背,身體其余部分為石板灰色,在背、腰灰色較深,胸、翅灰色較淡,背常沾有褐色。喉、前頸和后頸灰黑色。初級飛羽、次級飛羽端部、尾羽端部和尾上覆羽為黑色;三級飛羽灰色,先端略黑,且延長彎曲成弓狀,其羽端的羽枝分離成毛發(fā)狀。虹膜紅褐色;嘴黑綠色,端部沾黃;腿和腳灰黑色。</p><p class="ql-block">幼鳥:體羽已呈灰色但羽毛端部為棕褐色,冠部被羽,無下垂的內(nèi)側(cè)飛羽;第二年頭頂開始裸露,僅被有毛狀短羽,上體仍留有棕褐色的舊羽。幼鳥虹膜淺灰色;嘴基肉色,尖端灰肉色;腳灰黑色。</p><p class="ql-block"> 灰鶴成5-10余只的小群活動,遷徒期間有時集群多達(dá)40-50只,在冬天越冬地集群個體多達(dá)數(shù)百只。性機(jī)警,膽小怕人?;顒雍鸵捠硶r常有一只鶴擔(dān)任警戒任務(wù),不時的伸頸注視四周動靜,發(fā)現(xiàn)有危險(xiǎn),立刻長鳴一聲,并振翅飛翔,其他鶴亦立刻齊聲長鳴,振翅而飛。飛行時排列成‘V’字或‘人’字形,頭、頸向前伸直,腳向后直伸。棲息時常一只腳站立,另只腳收于腹部。</p><p class="ql-block">雜食性,但以植物為主,包括根、莖、葉、果實(shí)和種子,喜食蘆葦?shù)母腿~,夏季也吃昆蟲、蚯蚓、蛙、蛇、鼠等,它能利用新的生境并適應(yīng)不同生境中的不同食物,從水生植物、谷粒和種子到小型無脊椎動物。在草海越冬的灰鶴,吃豆類、玉米、馬鈴薯、胡蘿卜、蘿卜、白菜、菠菜、冬小麥、水蔥及荊三棱的根莖,也兼吃一些動物性食物,常見的有中華田螺、銅銹環(huán)棱螺、脹肚環(huán)棱螺和犁型環(huán)棱螺;在中國云南省個舊市,據(jù)1971-1978年對20只灰鶴胃的食物剖驗(yàn),發(fā)現(xiàn)主要以甘薯及花生為食,其中5個胃內(nèi)有少量的白色草根;在海南省臨高間剖驗(yàn)3個胃,內(nèi)有谷粒及其碎屑占81%,也有小螺及其他動物殘?bào)w占18.4%,在1個胃內(nèi)有稻谷885粒,該鳥還可將整穗吞下,有見其到曬谷場盜食;在黃河三角洲,野外觀察灰鶴主要食物有玉米、花生、豆類、麥苗、水草等,也吃部分螺和魚、蝦,其覓食場所主要集中在有殘留的農(nóng)作物地帶、草場內(nèi)和沼澤地帶。</p><p class="ql-block"> 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河灘、曠野、湖泊以及農(nóng)田地帶;其中尤為喜歡以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湖泊和沼澤地帶。常棲息于沼澤草甸,沼澤中多草丘和水洼地,水生植物有水麥冬、水毛茛和薹草等20多種;在中國黑龍江省林甸縣灰鶴棲息在蘆葦沼澤,有蘆葦、狹葉甜茅、菰、小猩藻等植物;在遷徙途中的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棲息在河流、湖泊、水庫或海岸附近,常到農(nóng)田中覓食,回到河漫灘、沼澤地或海灘夜宿,例如,在山西省河津市黃河灘越冬的灰鶴,白天主要在作物地中覓食休息,以花生地中最多,夜間在距河岸1-2千米處四面環(huán)水的沙灘或荒草叢生的小島上過夜,但從未見到灰鶴在耕地內(nèi)集群過夜。每年在河津黃河灘過冬灰鶴上千只。(拍于河津市旅游路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