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談到泰山,就不禁生發(fā)附隨一種仰望的態(tài)度。我第一次登臨泰山,就被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深深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文化地位上,很多學(xué)者都把孔子與泰山聯(lián)系起來。例如蔡尚思先生寫過這樣的話:“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武夷山與泰山相比,就好像朱熹之與孔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宏觀的中國文化地圖看,孔子和泰山可以說就是一體的,泰山上有孔子的足跡,有孔子登臨處,還有孔子廟,孔子就出生在泰山之陽的魯國,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孔子,培育了孔子學(xué)說??鬃悠缴畛绨葜芄?,他晚年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在孔子的心中,周公是令他魂牽夢繞的人物。周公被尊為“元圣”,制禮作樂,經(jīng)天緯地。魯國是周公的封國。魯國建都曲阜,連城邑的位置也是周公選定的,這就是《說苑》記載的“作邑乎山之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文化的積淀看,孔子儒學(xué)的深刻就像泰山的厚重?!对娊?jīng)·魯頌》有一句話:“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周公選定泰山之陽為魯國封域,上古時期這里就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地位十分特殊。“泰山之陽”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也承載了特定的文化意義。周公無天子之位而有天子之德。中國古代“以祀禮教敬”,特別重視祭祀。周公地位特殊,魯國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因此也可以望祭泰山。作為周公封國,魯國保存了完整的周代禮樂制度,故史稱“周禮盡在魯矣”。春秋末年禮樂崩壞,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xué),也與魯國的禮樂文化緊密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他們掌握了此前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化。只有了解了他們以前中國上古文明的漫長發(fā)展,才能理解“孔孟老莊”簡單語言背后隱含的極不簡單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儒學(xué)的深刻與泰山的厚重正好相應(yīng)。那么,為什么人們推尊泰山,為什么有“五岳獨尊”的說法?據(jù)《今本竹書紀(jì)年》記載,周成王十九年來泰山進行封禪,后來的秦皇、漢武也舉行封禪。典籍說秦始皇之前中國有72位帝王來泰山舉行封禪活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文化的特質(zhì)看,儒家精神可以說穩(wěn)如泰山。“仁者樂山”,泰山象征著儒學(xué)的仁愛氣質(zhì)與精神。中國文化漫長的發(fā)展,從堯、舜、禹、湯以至于文、武、周公,再到孔子、孟子,中國人思考人本身,研究人性與人的價值,中華文明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儒學(xué)的氣質(zhì)稟賦、精神氣象、價值追求,夯實了中華文明價值體系的基礎(chǔ),它沒有焦慮,如如不動,見證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文化的積淀看,孔子儒學(xué)的深刻就像泰山的厚重?!对娊?jīng)·魯頌》有一句話:“泰山巖巖,魯邦所詹?!鄙街?、水之北謂之陽,周公選定泰山之陽為魯國封域,上古時期這里就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地位十分特殊?!疤┥街枴弊鳛橐粋€地理概念,也承載了特定的文化意義。周公無天子之位而有天子之德。中國古代“以祀禮教敬”,特別重視祭祀。周公地位特殊,魯國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因此也可以望祭泰山。作為周公封國,魯國保存了完整的周代禮樂制度,故史稱“周禮盡在魯矣”。春秋末年禮樂崩壞,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xué),也與魯國的禮樂文化緊密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綿延不絕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之中。作為“五岳獨尊”的泰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名山、神圣之山,經(jīng)過悠久的歷史積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國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載了昂揚向上、剛健自強、貴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泰山文化與黃河、長江一樣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同時也有著豐富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認真總結(jié)和探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文化的形成,無疑有許多要素,其中有三點最為突出,一是山川崇拜,二是巡守封禪祭祀活動,三是民間信仰活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史上帶有神秘色彩的名山以“四岳”“五岳”為代表。古人所選擇的“四岳”或“五岳”名山,具有象征意義,代表著美好的希冀和寄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文化的形成,有一個歷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帝王巡守,還是封禪、祭祀,都把泰山與社稷蒼生聯(lián)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國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間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護國庇民”?!疤弊种玖x,即有大、強、強大、安定之意。只有國家強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樂業(yè)。同時,“和合共生”既有其特定的文化融合、國家治理等內(nèi)涵,也與“國泰民安”相關(guān)聯(liá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川崇拜、巡守封禪祭祀、民間信仰是泰山文化形成的三大要素,是“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有機統(tǒng)一,既體現(xiàn)著自然、社稷與蒼生之間的多重關(guān)系,也是孕育泰山文化的本源。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中華民族的共有文化,也有各組成民族或某個區(qū)域的文化。泰山文化豐富多彩,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總結(jié),但從根本上說,泰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山岳文化和區(qū)域文化,而且是具有泰山特質(zhì)的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在這個基點上,作為泰山文化精髓和主體的“國泰民安”“和合共生”,體現(xiàn)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人文理念和價值取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國泰民安”“和合共生”,這種人文理念和價值取向,貫穿于中國人的歷史創(chuàng)造之中,賦予中國人與時俱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百姓安康和民族復(fù)興而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特別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自豪感,促使國人鍥而不舍地攀登,以達到至高至上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在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來,泰山就吸引了許多文化名人前來參觀、尋訪和創(chuàng)作。泰山激發(fā)了許多文化名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有很多著名的詩詞、書畫、曲藝等作品都與泰山有緊密的聯(lián)系。比如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登泰山》、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的《登泰山記》、元代文學(xué)家鄭光祖的《泰山志》等等。這些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不僅是對泰山景觀的贊美,更是對中華文明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作為中國五岳之首,其地位和價值是多方面的,不僅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自然景觀、文學(xué)藝術(shù)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更是因為它代表了中華文明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名錄,泰山需要得到更多的保護和尊重,讓后代人能夠繼續(xù)感受到這座山的獨特魅力,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在歷史上曾經(jīng)建有許多的道觀廟宇,但是經(jīng)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保存至今的主要是兩大建筑群—岱廟和碧霞祠。岱廟坐落在泰安城內(nèi)西北角,總面積約為9.6萬平方米,歷代帝王的封禪大典以及對東岳大帝的祭祀都是在這里進行。碧霞祠是一組宏偉壯麗的古代高山建筑群,面積約為3900平方米,包含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整個建筑群以照壁,南神門,山l門,香亭為中軸,左右對稱,南低北高,層層遞進,高低起伏,參差錯落,布局嚴(yán)謹,體現(xiàn)了極高的建筑水平,在道教宮觀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歷史上,除岱廟和碧霞祠之外,泰山還有很多其他的道教宮觀如青帝觀、王母池(古稱群玉庵)、升元觀,天書觀(即乾元觀)斗姆宮(古稱龍泉觀)、碧霞元君祠、玉帝觀會真宮,以及建于元,明的長春觀、三陽觀酆都廟、萬仙樓、靈應(yīng)宮等,這些宮觀在明朝查志隆所編的《岱史》卷九《靈宇記》以及清代聶欽所著的《泰山道里記》里都有記載。可惜的是,到了明,清,除東岳廟,碧霞元君祠屢經(jīng)修葺外,其余宮觀因為年久失修,漸漸地都成了廢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岳(唐)杜甫</p><p class="ql-block">岱宗夫如何?</p><p class="ql-block">齊魯青未了。</p><p class="ql-block">造化鐘神秀,</p><p class="ql-block">陰陽割昏曉。</p><p class="ql-block">蕩胸生曾云,</p><p class="ql-block">決眥入歸鳥。</p><p class="ql-block">會當(dāng)凌絕頂,</p><p class="ql-block">一覽眾山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