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毗盧寺位于石家莊市西北郊杜北鄉(xiāng)上京村東。1996年11月毗盧寺被國務(wù)院評為“全國一級保護(hù)文物”,現(xiàn)存于釋迦殿、毗盧殿。</p> <p class="ql-block">毗盧寺因其正殿 毗盧殿內(nèi)繪有精美的儒釋道三教合流內(nèi)容的壁畫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釋迦殿內(nèi)壁畫內(nèi)容為佛傳故事,然已漫漶不清。</p> <p class="ql-block">釋迦殿為寺內(nèi)前殿,明代重建。懸山青瓦頂,前出廊后接抱廈,面闊三間,進(jìn)深二間。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一尊,兩旁塑有佛的弟子迦葉和阿難。墻上壁畫為明嘉靖年間所繪,內(nèi)容是佛本生故事和中國民間傳說《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其特點是:一、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展現(xiàn)。二、漢化的佛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釋迦殿中生老病死的故事講述了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釋迦牟尼太子從東門出宮游玩見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面帶苦色,于是他得到了“人活著苦”的結(jié)論;不出東門出南門見到病人生不如死,體會到了“世人皆冷漠”;改走西門見死尸覺察出“世人的無奈”;最終在北門見到自己后來的老師毗盧佛,脫離世俗出家成佛以普度眾生,盡勸俗人積善行德。</p> <p class="ql-block">菩薩塑像</p><p class="ql-block">三尊菩薩背靠須彌山,泥塑鍍金,一足踩蓮,一足踞起,為明代原塑。雖經(jīng)歷五百多年的滄桑巨變,仍保存完好,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從左至右分別是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又稱三大士。</p> <p class="ql-block">鐘樓</p><p class="ql-block">鐘樓為一九八七年重建。鐘樓上懸有清康熙年間的一口八角八卦銅鐘。每角音質(zhì)不同,造型別致,鐘上刻有銘文。鐘聲宏亮悅耳,余音裊裊。</p> <p class="ql-block">鼓樓</p><p class="ql-block">鼓樓為一九八七年重建。晨鐘暮鼓,鐘、鼓二樓為佛教日?;顒又兴梅ㄆ鳌,F(xiàn)樓內(nèi)懸直徑一點五米牛皮大鼓一面。</p> <p class="ql-block">古柏</p><p class="ql-block">兩棵柏樹為側(cè)柏,距今一千多年的歷史,生機(jī)勒勃,樹千偉岸挺拔。都向西傾斜,角度一致,奇特壯觀。像兩位佛教信徒虔誠朝拜迎接西方佛祖故名迎佛柏。</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p><p class="ql-block">毗盧殿俗稱后殿,建在高1米的月臺上,面闊三間,進(jìn)深二間,平面呈十字形,建筑古樸別致。殿為寺內(nèi)正殿,元末明初重建,前后抱廈,平面呈十字形,又稱五花八角殿。殿內(nèi)供奉泥塑毗盧佛一尊,旁有明代石佛二尊,佛座臺下有唐代八尊羅漢石雕像。四周墻上是馳名中外的宗教壁畫。</p><p class="ql-block">有三個特點:</p><p class="ql-block">第一,佛、道、儒三教合一。</p><p class="ql-block">第二,繪畫技巧精湛,線條類型豐富多變。</p><p class="ql-block">第三,大面積瀝粉貼金技法地運(yùn)用,人物形象具有強(qiáng)烈的立體感。</p> <p class="ql-block">毗盧寺壁畫,每一幅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傳說,故事連連傳說串串。</p> <p class="ql-block">壁畫不能拍攝,借鑒網(wǎng)圖。</p> <p class="ql-block">毗盧寺壁畫而流傳久遠(yuǎn)的“女媧造人”也在壁畫上面得以體現(xiàn)。自古開天辟地整個世界充滿生機(jī),這時神通廣大的女神———女媧降臨了,一日黃昏,她在清澈的河水中欣賞自己的倩影,怦然心動突發(fā)奇想,用河床上的黃土捏出了一個個身體強(qiáng)壯、英俊漂亮、聰明可愛的“小家伙”,起名為“人”,吹了一口氣所有的小人都活了,又蹦又跳,手舞足蹈,但是這種方法太慢了,于是女媧用一根木條蘸上泥水后在岸上甩出了一個個的人,但是這種方法造出的人沒有捏出的人健壯聰明。她還是覺得這種方法慢,就造出了有陽剛之氣的男人和有陰柔之美的女人,這些男人和女人結(jié)合后,人類便世代繁衍,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