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半山源村,還是十多年前在張村鄉(xiāng)工作的時候,由于時間匆忙,那時沒有時間很好的看看這個深藏大山中的小山村。前幾天,為了了解縣內(nèi)古茶亭遺址,我與半山源村的書記陳利平,村里的鄉(xiāng)賢、縣融媒體中心范正民等人一道,駕車專程去半山源 考察這里的古茶亭,短短半天時間,卻讓這個小小的山村在我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半山源村是賢良鎮(zhèn)轄下湖源村的一個自然村,從新杉線賢良與張村轄區(qū)交界處的上交溪口進去約4公里路程,一路沿小溪流而上,過了后溪電站大壩,水庫的盡頭便是半山源村。</p><p class="ql-block"> 過去,這里進來曾經(jīng)有一條很古老的古道,從景寧縣城過來,一路經(jīng)沙灣、毛洋等地,在下交溪口進入慶元縣境內(nèi),沿南陽溪而上,經(jīng)南陽、張村、庫山、后溪,到了半山源開始往上爬,過庫坑自然村(現(xiàn)已整村搬遷至縣城)后越過山岙,再到青草村,又往上,越過大山,經(jīng)五大堡鄉(xiāng)的梧桐洋村,再到洋心,過蘭溪橋(古時候蘭溪橋不在現(xiàn)在這個位置,而是在下游百山祖方向與楊樓方向兩溪匯合處)、應(yīng)嶺尾到慶元縣城。</p><p class="ql-block"> 在半山源這個地方,古時候叫“上埠洋”。在此,古道分成兩條:一條往慶元方向,另一條往百山祖下的白水漈村,經(jīng)白水漈村到久住洋,再往齋郎、合湖方向,所以,半山源是一個古道的三叉路口。</p><p class="ql-block"> 古人為了修建道路,很多地方成立了“路會”這種民間組織,負責向社會募集資金和勞動力,把一條條古道修建成石砌道路,并在山嶺半腰或三叉路口等要沖之處修建茶亭,為過往客商提供免費的茶水,讓他們在此休息和消暑解渴。半山源茶亭就是由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 半山源村不但有茶亭,而且還是先有茶亭后有村:先是路會在此建了茶亭,后是周姓人家看到此地平坦,又有溪流,依山傍水,于是就遷到此處,在茶亭邊上搭寮居住,開荒種地,漸成村落。因此,古時候這個村子不叫“半山源”,而叫“茶亭沿”,地圖上則叫“茶亭”。</p><p class="ql-block"> 或許是大山里成長的緣故,我對古樹有一種特殊的喜愛,而且固執(zhí)地認為,一個村落,如果沒有幾株像樣的古樹,這個村就談不上什么“底蘊”,半山源村村口的那些老樹,是我首先喜歡上這個村落的依據(jù),幾人合抱的大柳杉、楓樹等,把幾十棟當?shù)貍鹘y(tǒng)式的土墻黑瓦木頭房掩藏在深山老林之中,顯得特別有情調(diào)。我們?nèi)サ哪翘欤檬翘一ㄅ诺臅r節(jié),村前,古樹歷經(jīng)一冬鉚足了勁,只待春來萌發(fā)新芽,幾株大楓樹知春早,早已春芽萌動,嫩綠的顏色與深黛的柳杉形成強烈的對比,后面的房子隱隱約約,但讓人惆悵的是,村里人去樓空,沒有一絲炊煙。</p><p class="ql-block"> 樹底下,有一座小小的磚混結(jié)構(gòu)小樓,原來是村里的辦公樓,但現(xiàn)在整個村的人都去縣城居住了,所以小樓也是鐵將軍把門——門窗緊閉。小樓前有一個空坪,約莫可停十幾輛車子,但只有我們開去的兩輛車,顯得空空蕩蕩。</p> <p class="ql-block">“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大自然本來特別垂青于這個小山村:四周大山緊抱,兩條從深山里流過來的小溪在這里交匯,不但有水,而且十分平緩。我站在村口那座小石橋上,想象著當年村里人丁興旺的時代,小溪里一定充滿了孩子們戲水的歡樂和喧鬧,和婦女們淘洗衣服時用木錘子拍打衣物的“噗噗”聲。但這一切,已經(jīng)遠離我們而去,只有小溪里潺潺流水依然奔流不息,帶著我們的惆悵向遠方流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造訪半山源,目的是茶亭,村委會副主任周明庫帶著我們?nèi)タ床柰ぁ?lt;/p><p class="ql-block"> 在半山源這個地方,主河道是從北邊的百山祖主峰下來,因此古道就不再沿主河道上行,而是沿著南邊元頭峰流下來的一條小支流方向繼續(xù)往西前行,經(jīng)庫坑越過山岙往慶元方向。因此,古道就貼著小支流邊的山腳下經(jīng)過,茶亭就建在古道之上,南邊靠山是一幢占地一百多平方的土木結(jié)構(gòu)老房子,過去這里不但可以住人,而且還備有客房可供過往客商住宿。門前建有門廊,古道就從門廊中穿過,廊的兩邊設(shè)有長凳,可供過往客商在此停腳歇息、飲茶解渴。</p><p class="ql-block"> 據(jù)村里的人介紹,這個茶亭很古老,相傳在北宋時代就形成,到了1920年,也就是民國九年的時候,當?shù)氐穆窌Y擴建茶亭,把原有的茶亭建得更大,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在此歇息。并在村北一個叫“漈根洋”的地方購置了5畝農(nóng)田作為茶亭的產(chǎn)業(yè),誰負責在茶亭為過往客商燒茶熱飯,這塊田產(chǎn)就免租給誰家耕種,由于這種制度,使得茶亭有了固定的管理人員,為過往客商提供了良好的服務(wù)。</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慶元至景寧公路新杉線開通,這條古道從此失去交通作用,漸漸冷清下來,茶亭也被改成村小學(xué)校舍,再后來,小學(xué)也并到賢良,茶亭再次被冷落,隨著近幾年村里的人全都搬遷到縣成,茶亭老房失去管理,如今已開始坍塌。</p><p class="ql-block"> 我冒著險走進茶亭,里面早已破敗不堪,西邊的一個屋角已經(jīng)坍塌下來,到處都在漏雨,可能過不了三五年,整個茶亭就將倒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 古道上沒有了行人,路也就荒廢了,我們往前走了一段,很多地方已被野草淹沒,一些裸露的地方,則長滿清苔,顯得那么滄桑,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古道當年的熱鬧與繁忙。</p><p class="ql-block">? ? 是的,這條古道雖然深藏大山之中,但在古代,卻是一條非常繁忙的要道:從慶元縣城到景寧縣城,和張村一帶到慶元縣城,都是必經(jīng)之路,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張村一帶的所有外來生活、生產(chǎn)物資都要經(jīng)過這里,大山里的香菇、茶葉、筍干、木耳以及鹿含草等等土特產(chǎn)中草藥,也是從這里一擔一擔挑出去,每日里古道上的的石塊被挑夫們手中箍了鐵環(huán)的木棒敲打得叮叮當當,響聲不絕。</p><p class="ql-block">? ? ?茶亭里也是你來我往,燒水的大鐵鍋從早到晚一天燒個不停,門口的長廊上,過往行人在此相聚。一坐下來就不分生熟,或扯些前朝典故,或講些地方趣聞軼事,有時候一個鄉(xiāng)野笑話,就可以引得人們哄然大笑,此時,就是那些常年奔波在古道上的挑夫們,也暫時忘卻了挑著沉重的擔子翻山越嶺的艱辛,參與了這一喧鬧的笑聲當中。</p><p class="ql-block">? ? ?然而,所有的這一切,都隨著時代的變遷成為過往云煙,只留在老人們的回憶之中,且漸行漸遠,漸行漸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