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遇見是緣,緣淺緣深。故事里說:一往情深卻被負,不值。佛經(jīng)載:一女尸浮江渚,路人甲停步望了一眼,路人乙停步以衣掩蓋,路人丙停步挖坑埋之。停步的緣在前世,掩衣的緣在來生,埋葬的緣落在今生。今世緣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p><p class="ql-block"> 歸去來兮。龍應臺在《目送》里寫道:“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子母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p><p class="ql-block"> 女兒從陽新一中出發(fā)到北大,從北大到大洋彼岸,一路砥礪前行,無數(shù)個孤燈伴書眠的日子,無數(shù)次的彷徨與徘徊,還有沮喪及不被理解時的自我否定。路難走,但只要你堅定地不停步地走,總會在“山重水復”處迎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 花開有花開的喜悅,花不開有花不開的理由。父母子女相逢,“甘蔗沒有兩頭甜”。小時候,有的兒女調(diào)皮淘氣,讓為父母者焦頭爛額,說是遇一“討債鬼”;小時候,有的兒女溫順爭氣,讓父母笑逐顏開,說是來了一“還債的”。世事無常,但九九歸一,能量守衡。討債的,會在你年老體衰時為你噓寒問暖,陪伴你左右,詮釋“羊有跪乳反哺之情”;還債的,會在你垂垂老矣之日讓人青燈孤影,不在你身旁,述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每每送女兒遠行,我總是以上課為理由躲避之,只為不愿獨自轉(zhuǎn)身;每每迎女兒歸來,我總會換課去接她,只為在出口的第一眼讓她看到我。人總是自私的,這種自私蘊含的情感“云深不知處,身在此山中”,殊為可笑卻又讓人樂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去年,女兒去往大洋彼岸交流學習,我寫了一篇《遠行》,文中說:無論走得有多遠,別忘了家鄉(xiāng)的味道,記得回家的路。近日,女兒回家小住一段時光,等待來自大洋彼岸的邀約。期待……忐忑……莫名的焦灼,還有或自信或懷疑的錯亂情緒夾雜著,在靜待著花開的聲音。3月18日凌晨零點,女兒從她的房間到我與妻的房間,說一個剛剛發(fā)榜的消息,想第一時間與父母分享她努力了五年的結(jié)果,看到父母在酣睡中,不忍打攪,悄然退出房間。早上,女兒說:是第一志愿Match上了,運氣真好!我說:好啊,每一份努力都不會被辜負的。</p> <p class="ql-block"> 再過二個月,辦好簽證,女兒就又要出發(fā)了。我想對她說:“我與你媽媽許你十五年時間,去做自已想做能做的事,做最好的自己”。還有一句沒有說出口的話——十五年后,爸爸媽媽就真的老了。你啊,記得回家。女兒啊,家里的門每一天為你敞開著,家里的燈每一個夜晚為你亮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