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彝族祭祀舞蹈《喀紅唄》是由四名男子耍跳?!翱t唄”系彝語,漢語叫“跳腳”、“跩腳”、“拐腳”,也叫“靈桶舞”、“鬼桶舞”,是由古代彝族喪葬中的祭祀性舞蹈演變而來,現(xiàn)流行于烏蒙山一帶的鎮(zhèn)雄、彝良和貴州省與云南東北部接壤的畢節(jié)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古時彝家人死后喪家要派人報信,親友們前往祭奠。奠畢,親友們便圍著房子和棺材邊唱邊跳,通宵達旦跳個不停。</p> <p class="ql-block"> 彝族祭舞《喀紅唄》,由很多舞段組成,但每一舞段只有一個特殊技巧動作。它有十幾種舞步:跩腳步、甩鈴步、左右甩鈴步、行進甩鈴步、斜伸手甩鈴步、吸腿步、跳腳等。主要都是模似禽獸的動作,如羊角碰角、猴子爬樹、老鷹展翅、老鷹拿雞、毛狗鉆洞、四馬追羊、野雞鉆籬笆等。這些動作和名稱,反映出彝族古代社會生活,主要是狩獵和畜牧。</p> <p class="ql-block"> 《喀紅唄》上身動作變化多,幅度大,用小臂帶動大臂甩鈴,直上直下,清脆響亮,節(jié)奏感強。老年人跳時步伐穩(wěn)健有力,動作舒展大方;青年人跳時,動作豪放,剛勁有力,斬釘截鐵。特別在做模擬禽獸動作時,驚險逼真,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體現(xiàn)出彝族耿直、粗獷、好強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彝族先民善騎馬牧畜、狩獵,隨畜四處遷徙,馬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此,馬鈴鐺成了舞蹈伴奏中的最好樂器。《喀紅唄》整個舞蹈從始至終響著馬鈴鐺的清脆、悅耳的鈴聲,使舞蹈節(jié)奏十分鮮明。舞蹈時,第一人為領(lǐng)舞者,左手持鈴,右手持白色孝布,其它三人右手持鈴,左手持孝布。剛勁瀟灑的舞姿配上清脆響亮的鈴聲,給人以粗獷豪放,鏗鏘有力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注:本組照于2023.3.4.攝于云南昭通鎮(zhèn)雄;文字、配樂摘編于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