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心中的蕃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源于第12章:</span>】</p><p class="ql-block">“你過去積累的事物形成了一道邊界,你本能地想要避開它?!?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僅僅是因為一件事和你想的不一樣,巨大的恐懼和焦慮就會占據(jù)你的內(nèi)心。它震撼了你的內(nèi)心,因為它挑戰(zhàn)了你居住的思想之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自由非常近,就在你的墻外.....你只要讓日常的生活推倒你四周的墻,就可以出來了。不要支持、維護、保衛(wèi)你的堡壘?!?lt;/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來自第四部分的內(nèi)容,這一部分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第12章節(jié)重點講到的“房屋之喻”。它用簡單地比喻很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現(xiàn)狀:我們本來在一片日光充裕的原野中,但是我們?nèi)ソㄔ炝艘粋€無比堅實牢固又封閉的房子,在房子中用各種方法努力創(chuàng)造光明,為了保留住房子里的光明不斷,我們付出了多么大的精力,我們會因為懼怕陷入黑暗而多么焦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是諷刺的是,這個房子就是我們自己建造的,用我們的思想和情感,用我們積聚的所有概念、觀點、意見、信仰、希望和夢想,建造成一個厚實密閉的房屋,這個牢固的房屋把我們和屋外的自然光完全隔絕,而我們甚至忘記了屋外還有陽光,我們甚至害怕觸碰到墻。</p> <p class="ql-block"> 我們避免撞墻,它們也形成了我們的牢房,它們是我們覺知的邊界。因為我們不愿意靠近這些墻,所以我們就看不見外面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來,我們確實很自然地臣服于自己過往的思想和經(jīng)驗,接受當(dāng)前自己的認(rèn)知對事物進行處理和評判,符合我們標(biāo)準(zhǔn)的我們會去認(rèn)可、贊揚、去大膽地嘗試,而不符合的就拒絕、抵制、批判、退縮、回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對自己、對他人都是依照自己既有的認(rèn)知、概念、情感,我們好像很少懷疑自己,就像很少知道這些墻外還有日光照耀的原野,這樣固有的蕃籬確實讓我們失去了很多,而想要超越自我,一定是要拆除這些墻,走出這間房屋的。</p> <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啟發(fā)都還是要在“事上練”,應(yīng)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上去。再遇到事情時,我想我會試著去這樣去覺知,試著找到我建造的“房屋”,我的“墻”,試著觸碰它,甚至推倒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可是,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我先得知道它們的存在。我想這是我應(yīng)該感謝這本書的地方,它讓我覺知到這一切是如何發(fā)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