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話說端午</span></p><p class="ql-block"> 提到端午節(jié),大家又是互祝安康,甘飴棕食。網(wǎng)上多有專家言此節(jié)日之特殊,說只能祝安康,未宜頌之以“快樂”等等。其實,自古以來凡逢節(jié)事,大家走一走、樂一樂,輕松快活一下,都是題中應有之義,不必顯得那么拘謹、別扭。但是,對于端午節(jié)之有特別認知,卻是非常正確。在中國的十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端午節(jié)的地位比較高,除僅次于大年春節(jié)外,比其它節(jié)日都要高。而要說今天的端午節(jié)俗,則更是歷史上不同地域時空、民族文化、民俗因子等兼容復合的產(chǎn)物。端午節(jié)的歷史淵源特別古老,其結(jié)構(gòu)與構(gòu)成因子,較之任何一個節(jié)日都要復雜。構(gòu)成端午節(jié)主干的是先秦即有的三大節(jié)事:五月蠲毒、采藥;紀念、祭祀亡者;賽神、駕舟競渡。不了解這些源頭上的節(jié)日事象,對端午節(jié)的理解與認知,就難臻深入與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五月采藥與蠲毒</p><p class="ql-block"> 《夏小正》記云:“此月(五月)蓄藥,以蠲除毒氣?!逼鋵?,不止中國,世界上有很多地區(qū)和民族,都有這一節(jié)俗事象的傳承。如斯拉夫民族及許多歐洲民族就是如此。據(jù)謝?亞?托卡列夫(俄)介紹,斯拉夫人稱夏至節(jié)為“伊萬——庫帕拉”節(jié)。他說“據(jù)民間迷信觀念,每年(公歷)6月24日夜,女妖歡聚,蕨花盛開,以顯示地下寶藏之處,百草具有醫(yī)病之靈效,如此等等。每逢節(jié)期來臨,則燃起篝火,年輕人從火上越過,跳民間圈舞以樂?!庇纱丝梢?,五月采藥蠲毒,原是起源于遠古,播散于歐亞大陸的古五月節(jié)和夏至節(jié)的內(nèi)容。從《離騷》與《楚辭》等篇什的描述來看,這個古老的五月節(jié)及采藥之俗也同樣流傳于先秦時期的楚國。如《離騷》:“朝搴bi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薄毒鸥?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間”等,都是對楚國五月采藥之俗的間接或直接寫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毒月與死亡祭祀</p><p class="ql-block"> 在我國上古,五月被視為惡月、不祥之月。《風俗通》云:“俗曰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庇衷疲骸八渍f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薄墩摵?四諱篇》云:“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呂氏春秋?十二紀?仲夏紀》:“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揜,身欲靜無躁,止聲色,無或進,薄滋味,無致和,退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無刑,以定晏陰之所成。”綜上所述,將五月視為毒月、惡月、死月,在先秦時期是上至王侯、下至庶民的共識。</p><p class="ql-block"> 五月是惡月,五月五甚至五月十五就更是災日了。所以,源于如此的民俗觀念背景,五月就匯聚集中了一系列的死亡故事。《荊楚歲時紀》稱:“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死”?!端鍟?地理志》則稱屈原死于五月十五日。東漢蔡邕《琴操》記:“(晉)文公令五月五日不得舉火”以紀念、傷吊介子推的死亡日。(東漢)邯鄲淳《曹娥碑》記曹娥父死于五月五日,曹惡哭了七日七夜后跳江而死。漢代于五月五日祭祀錢塘江神伍子胥,說明伍子胥亦是五月五日而亡。這些都是因為災日而產(chǎn)生的死亡型故事。</p><p class="ql-block"> 死亡型故事又衍生出各種紀念、祭祀習俗。《初學記》卷四“歲時部(下)”引《后漢書》說東漢陳臨曾任蒼梧太守推行孝化,其遷任后蒼梧土著每年五月五日令人于城門下集合,追念陳臨,更說明五月五日有追念之俗。(晉)王嘉《拾遺記》卷十云:“屈原以忠見斥,隱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不交世務,采柏實以和桂膏,用養(yǎng)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以為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靈時降于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睆暮笫酪晕逶挛迦栈蛭逶率迦諡榍榔诤图廊諄砜?,戰(zhàn)國后期楚人祭祀時間也應該是五月五或五月十五。</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龍舟競渡</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五月端午龍舟競渡之起源,《荊楚歲時紀》與《越地傳》各有不同的解釋。前者是說紀念屈原,后者是說紀念伍子胥。實際上,這些解釋均屬于較晚期的習俗類型與附會性解釋。</p><p class="ql-block"> 龍舟競渡習俗,既有時間上的古老性,也具有文化來源上的多樣性。從客觀的歷史原生態(tài)的視角來審視,隱藏在龍舟競渡活動深處的潛結(jié)構(gòu)和集體無意識,主要是崇龍和祈龍。</p><p class="ql-block"> 《岳陽風土記》:“五月十三日,謂之龍生日”。這種看法即是古老崇龍祈龍活動及傳說的后世遺存?!短綇V記》引《西山十二真君傳》說淮水惡龍“每至春夏之間,常旅游江湖”,無疑也是根據(jù)“龍生五月”的附會。不過最重要的,我們必須注意到上古觀念的某些特殊理解與后世的不同。在我國上古時期,慶祝某神的生日的意義便與后世差異很大。慶祝某神之生,是死而復生,有死才有生,死即是生。這與后世的生日慶典完全不同。上古的生日慶典屬于一種“阿都尼斯”型的儀式,即某神在每年要死去一次,然后它同時又復活了。原始的龍舟競渡就是慶祝龍神再生,因而也具有“阿都尼斯”慶典性質(zhì)。這些觀念習俗的遺存,其實從今天龍舟競渡前的“請龍”、“接龍”、“祭龍”等儀式,便可分析出來一二。</p><p class="ql-block"> 話說回來,將五月作為龍神的再生之期,僅限于上古的南方土著民族,但中原民族不是這個時間。中原民族也有一套與龍的死亡與再生相關(guān)的神話和祭儀。《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此六爻描述的是什么?是東方青龍七宿一年中的位置變化與軌跡。其中““見龍在田”是說春分時青龍宮的角宿始見于東方地平線上“亢龍有悔”是說秋分前后青龍宮的亢宿低懸在西方地平線上;“潛龍勿用”則是說冬天青龍宮全體隱沒在地平線下。從“見龍在田”到“潛龍勿用”,即是青龍七宿從生到死的一個周期。由此也可看出中原民族慶祝龍神再生的時間不是五月,而是二月。</p><p class="ql-block"> 除了慶祝龍神再生外,龍舟競渡當然是有祈求龍神保佑、賜予豐收、普惠甘霖、禳除災禍等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 盡管在南方水居民族中,龍是大水神,大圖騰神,是級別最高的神,五月龍舟競渡的最早淵源也是南方水居民族的慶祝龍神再生的慶典。但是,龍舟競渡能夠成為中國年節(jié)中最具全民性和狂歡色彩的一項活動,使端午節(jié)能夠成為除春節(jié)外的第一大節(jié),與中原民族的崇龍信仰、祈龍求雨的習俗的注入與整合,存在很大的關(guān)系。《呂氏春秋?仲夏記》就有中原民族在仲夏修備全套樂器,以祈雨和谷實為目的的“雩祭”?!蚌Ъ馈笔且环N祈龍降雨的舞蹈,服虔《左傳》注云“龍見而雩”,就是這個意思。中原民族的夏雩和夏至日的祈龍迎神等活動,不僅在目的、內(nèi)涵、程式、功能及深層結(jié)構(gòu)上與南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時,借助南方文化如楚文化作為中介,因為楚人好淫祀,且富酒神型狂熱,終于實現(xiàn)了南北兩大文化區(qū)五月節(jié)慶祝活動的交融與整合。</p><p class="ql-block"> 至于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亦是淵源深厚。先秦時期的楚人以角黍(粽子)等熟食投享獬豸神獸,《拾遺記》中有詳盡記載?!稜栄乓怼肪汀伴瑢崱保ㄒ嗍囚兆樱┳阢烈讹L俗通》亦以為“獬豸食楝,原將以信其志也?!扁初舢斒巧瞎沤淳用癯绨莸慕衿嫦?、淮水水神無支祁的一個混合體。至于后來出現(xiàn)的與祭祀屈原有關(guān)的附會,則晚至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才有記載。</p><p class="ql-block"> 總之,端午節(jié)的正式形成雖非先秦,而在漢晉之際,但其淵源確實十分古老,節(jié)俗事象也是十分豐富,值得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拙文也僅是涉及端午節(jié)俗之一斑,難以管窺中國文化神龍見首難見尾的博大精深之全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話說中秋</span></p><p class="ql-block"> 在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日中,春節(jié)、端午、中秋,是三個最大的節(jié)日,若加上元宵,則為四大節(jié)。但這個中秋節(jié)有些特別,比如,它的源頭最為古老,但節(jié)日的定型卻是一年四大節(jié)中時間最晚的,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所有歲時節(jié)日中定型最晚的。下面,謹就此節(jié)的形成源頭以及傳統(tǒng)的節(jié)俗內(nèi)涵,作個粗略的介紹。</p><p class="ql-block"> 中秋節(jié)的原型習俗因子歷史最長,源頭最為古老。具體來講有下列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1.它源于古代的秋社</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秋社及祭神活動比較普遍而且濃重,這或許與秋天代表著豐收有很大的關(guān)系。人們要濃重的酬謝帶來豐收的神祇等(古代稱地神為祇),還要借此表達喜悅的心情。因此,古代的秋祀比較濃重和熱鬧,甚至可以說跟春社差不多。如《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六載:湖南人還借秋社祭祀湘靈、祭祀南岳神;湖北武昌、荊州一帶則表演地方戲等??梢?,中秋節(jié)的重要節(jié)日內(nèi)涵與秋有關(guān),它的本質(zhì)之一就是秋節(jié)。古代的秋社活動,早已在源頭上預制了一個八月秋節(jié)的框架、機制、氣氛和心理,甚至為后世中秋對秋社的置換,奠定了前提和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2.源于古代的“四仲”慶典</p><p class="ql-block"> 這個雖說與秋社有關(guān),但還不是普遍性的風俗,所以不能完全與秋社等同視之。例如楚國,迎“四仲”之氣的慶典就特別濃重和熱鬧?!妒斑z記》卷十載:</p><p class="ql-block"> “洞庭山(即今岳陽君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shù)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絲竹金石之聲,徹于山頂。楚懷王時,舉群才賦詩于水湄,故云瀟湘洞庭之樂。聽者令人忘老,雖咸池、九韶,不得比焉。每四仲之節(jié),王乃繞山以游宴,舉四仲之氣以為樂章。仲春律中夾鐘,乃作《輕風流水》之詩,醼于山南。時中蕤賓,乃作《皓露秋霜》之曲?!?lt;/p><p class="ql-block"> 上文提到的“玉女”,是戰(zhàn)國時期黃老道家最常提到和崇拜的女神。中國古文獻中又還稱其為玄女、素女或處女。她是性交、生育的指導者和庇護神。對玉女的崇拜屬于古代的圣處女崇拜現(xiàn)象。洞庭山由大小君山組成,在殷代中期或以前,沅湘土著曾在兩座山上立祠祭祀湘君(湘靈,男神)和湘夫人(與湘君同為湘水之神)。后隨著殷商部分族團的南下,又帶來了帝堯之二女、帝舜二妃(娥皇、女英)的傳說,與土著二湘雜糅、疊替?!冻o?九歌》反映的是兩者之間的雜糅,《山海經(jīng)》“帝之二女居之”,則保留著殷人傳說的原始面貌。上引《拾遺記》,可表明戰(zhàn)國時代楚懷王時期在洞庭山搞的很鋪排的活動,如繞山、歌舞、賦詩、祈享玉女、集體宴饗等,都是在從驚蟄、芒種、白露、大雪開始,迎接中氣的到來。古人的祀典多在仲月,而且特別重視春秋二仲。同樣的道理,祀秋則選仲秋之月。所以,今天的中秋節(jié),實質(zhì)上乃是仲秋之節(jié)。</p><p class="ql-block"> 3.源于遠古時期的月亮崇拜</p><p class="ql-block"> 遠古時代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月亮崇拜,崇拜月亮總體上是基于生育、高禖等等的意義。同時,正象今天一樣,月亮又帶給人們純潔、溫柔、美好的意境。無論是明亮還是朦朧,月亮帶給人們的都是詩情畫意,脈脈溫馨。因此,每逢月圓之夜,遠古時期的人們有很多拜月、祈月、跳月、賞月的活動。有的地方則更是夸張。如楚國仲秋祭祀二湘或玉女時,還“與佳期兮夕張”(楚辭?湘夫人)這個佳期多是仲秋月圓之夜,在水畔設(shè)帳,于水中筑房。不過,這個“佳期”,據(jù)王逸注是“始秋”,始秋即孟秋。但從前引《拾遺記》則是仲秋之月,這說明楚王室之祭祀時間與土著不同?!跋垺笔菑埵畮ぁT谠氯A初上之時迎降、歆享湘夫人?!断娣蛉恕酚衷疲骸爸屹馑?,葺之兮荷蓋?!闭f的是在水中筑干欄式迎神之所。在仲秋之夕于水畔設(shè)帳和水中筑房歆享女性神祇,很可能就是古賞月習俗的一種。近世壯族過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方式也是在水畔搭帳賞月,搭竹排房過夜,也是對秋節(jié)古俗的繼承。</p><p class="ql-block"> 每逢十五月便圓,古代出于對月亮的崇拜,出于對月亮所代表的美好的向往,凡在月圓之夕都有浪漫的賞月活動。這里特別介紹一下南方水居民族的望夕的蕩舟賞月之俗。劉向《說苑?善說》記莊辛告訴楚襄城君鄂君子皙在江中蕩舟賞月的故事,說他的船裝飾的如何華麗一如水上花宮,有漂亮的越女唱著情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悅)君兮君不知?!闭f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其實,十五之夜,月下青年男女賞月調(diào)情、跳月結(jié)情,其習俗之古老是很難考證了。</p><p class="ql-block"> 4.與嫦娥奔月的傳說有密切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 月神神話最早見于殷民族中,是女和、常儀兩個女神。后來的嫦娥,據(jù)郭沫若先生考證乃是女和與常儀的訛音。不僅如此,兩個還變成了一個,而且嫦娥的神格、神性已遠遠不及女和與常儀,甚至嫦娥神話的內(nèi)容與生月、司月之神常儀神話大相庭徑,這足以說明嫦娥神話后起的事實。另外,歷史文獻中最早提到月中玉兔神話的,是《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闕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由此可見,作為后來月亮神話的一個重要構(gòu)成部分的玉兔神話產(chǎn)生于楚國故地特別是云夢地區(qū),時間上至少在戰(zhàn)國時代民間就有了?!峨x騷》云“前望舒使先驅(qū)兮?!蓖跻菡f望舒乃月御,洪興祖補注云:“月御曰望舒,亦曰纖阿?!卑⑸瞎抛x娥,古月亮母神儀、和音近,纖阿速讀,與嫦娥音亦相近似。嫦娥與女和、常儀有承啟關(guān)系,即殷族月亮神性改變后的直接繼承者應是嫦娥。戰(zhàn)國時期楚國故地特別是南楚故地,其俗仍然是“好淫祀”,祀月巫社(集體聚祀)每次都有巫師表演嫦娥奔月的情節(jié),這個情況淮南王的門客們比誰都清楚。嫦娥奔月的故事,雖然其造月司月,月亮出浴種種古老神性有所消失,但嫦娥神話則更貼近后世求仙問道、追求長生不死、長生不老的價值觀念,自然對后來以月作為最大節(jié)日主題的中秋佳節(jié)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p><p class="ql-block"> 以上四個方面,是構(gòu)成中秋節(jié)的最早的但卻是零散的源頭因素。但也正是這些因素的聚合和組織,經(jīng)過富有活力的中國民俗的不斷的孕育、滋潤,最終使中秋節(jié)定型和成熟化。</p><p class="ql-block"> 那么,到底后來有哪些催化因素呢?例如,同為秋季的古老的七夕節(jié)就對中秋節(jié)形成的影響很大,單從后世中秋節(jié)祈求美容的節(jié)俗成分,很大程度上與七夕的重疊,即可看出其端睨?!肚G楚歲時記》說的女性七月采瓜犀以為面脂,時間點就是七夕。</p><p class="ql-block"> 還如民間的飲露之習俗及觀念,也成為了后來中秋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峨x騷》云:“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薄冻o?遠游》:“聞赤松之清塵兮,愿承風乎遺則?!彼斡瘛哆h游》也曾提到“餐六氣而飲沆瀣”等等。木蘭墜露、秋菊落英等,實質(zhì)上都是暗指月華的精氣;沆瀣亦是指月華清露。飲露之俗既是對月華的崇拜,亦合八月秋露時令特點。</p><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年節(jié)習俗中的任何一個,追求平安都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秋季養(yǎng)生葆顏等,民間均有此類習俗,后來都進了中秋節(jié)。如后世中秋節(jié)有厭疾、洗眼等俗,這些都是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既定的平安主題,而這些主體內(nèi)容多取自之前的風俗?!肚G楚歲時記》載:“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點小兒頭額,名曰天灸,以厭疾。又以錦彩為眼明囊……為宜眼?!彼迦硕殴坝忠皶鴮Υ俗髁艘恍把芯俊?,其注文曰:</p><p class="ql-block"> “按《述征記》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頭露洗眼,令眼明也?!?lt;/p><p class="ql-block"> “續(xù)《齊諧記》云:弘農(nóng)鄧紹嘗以八月旦入華山采藥,見一童子,執(zhí)五彩囊,承柏葉上露,皆如珠滿囊。紹問:用此何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終,頓失所在?!?lt;/p><p class="ql-block"> 飲露之俗亦影響到宮廷,中國最早建承露盤者是漢武帝,坐落于建章宮。高三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據(jù)說用此月華之露,和玉屑飲之,就可以象神仙一樣長生不老。</p><p class="ql-block"> 中秋節(jié)最早開始于南梁,其實我看當時候的所謂中秋節(jié),還帶有秋社性質(zhì),屬于八月豐年祭?!稓q時記》云:(梁)“秋風以牲祠社,其供帳盛于仲秋之月。社之余胙,悉貢饋鄉(xiāng)里,周于族。擲教于社神,以占來歲豐儉,或折竹以卜?!睆倪@條記載來看,除了時間上稍后于十五月望與中秋節(jié)有些不合之外,其余象“擲教(筊)、供帳、祠社、降神(嫦娥)等節(jié)日事項都比較齊備了。從今天我們所認為的作為節(jié)日應該有的標準來分析,例如節(jié)期的固定、祈禱對象與節(jié)日內(nèi)涵的確定、深厚的民俗背景、廣泛的群眾參與等方面,說中秋節(jié)開始于南梁,也基本上說得過去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到底有哪些習俗構(gòu)成呢?主要有如下十項:賞月、供(祭享)月、迎拜四仲之氣、家族或家庭團圓聚餐、祈子、望月占(占卜預測)年(收成)、祈求長生與駐顏、祛災厭疾、青年男女跳月結(jié)情、慶豐酬神。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節(jié)俗內(nèi)涵也會有些改變,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九霄月長在,萬戶喜團圓。歸屬于過去的,我們?yōu)橹魬?;分屬于美好未來的,我們?yōu)橹8?。但是,作為底蘊深厚的節(jié)日風俗文化,其象征的美好、崇高和幸福,則永遠與我們同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