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日</p> <p class="ql-block"> 三亞市旅瓊攝影家協(xié)會,是由旅居海南的全國各地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自愿組成,并正式注冊的全國性、專業(yè)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p><p class="ql-block"> 目前,協(xié)會有1000多名攝影師、攝影愛好者,其中有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省級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近200名。定期開展創(chuàng)作采風(fēng),專題講座,作品展覽,專題賽事,藝術(shù)沙龍等一系列攝影活動,助力三亞市乃至海南省的文藝繁榮和經(jīng)濟發(fā)展,為海南自由貿(mào)易港的建設(shè)做出我們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由三亞市旅瓊攝影家協(xié)會主辦的《旅瓊攝影》電子期刊,每月1日、16日發(fā)表。不定期發(fā)表專題集錦、專欄匯總專刊,敬請關(guān)注。</p> <p class="ql-block"><i>一:</i><b><i>“非遺民俗”攝影專欄</i></b></p><p class="ql-block"><i>二:</i><b><i>作品展示</i></b></p><p class="ql-block"><i> 自然風(fēng)光 、城市建筑類</i></p><p class="ql-block"><i> 人像、人文、紀(jì)實類</i></p><p class="ql-block"><i> 舞臺、體育、運動攝影類</i></p><p class="ql-block"><i> 生態(tài)、畫意、小品、微距類</i></p><p class="ql-block"><b><i>三、我們的攝影師 蔣勵</i></b></p> <p class="ql-block">▲《肥雞賽》 王 利(牡丹江)</p><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5日是癸卯兔年的正月十五,瓊海市博鰲鎮(zhèn)樂城村熱鬧非凡。樂城村的廟會和肥雞賽有700多年歷史,屬于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兩岸媽祖凈海開捕巡游》張書范(哈爾濱)</p><p class="ql-block"> 每年農(nóng)歷6月,廈門閩南朝天宮、臺灣北港朝天宮與浯嶼島天妃宮共慶開海捕魚祈福巡游活動,祈求漁船平安開捕·漁業(yè)大豐收,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活動當(dāng)天現(xiàn)場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樂聲齊鳴,腰鼓隊等廟會陣頭一展風(fēng)采,令眾多媽祖信眾在追隨信仰的同時也了解了傳統(tǒng)祭祀的精髓,推進了兩岸民間宮廟的敘緣交流,有助于兩岸信眾共同維系文化紐帶、共同弘揚慈善精神。</p> <p class="ql-block">▲《火龍鋼花》 周宏偉(沈陽)</p><p class="ql-block"> “火龍鋼花”是中國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源自重慶銅梁,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舞龍者在溫度高達1500℃的“鐵水流星”下舞動穿梭,演繹出炫美磅礴的“火龍鋼花”。這是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已有千年的歷史傳承,在吉祥喜慶的節(jié)日舞火龍,祈福風(fēng)調(diào)雨順、平安豐收。</p> <p class="ql-block">▲《 跑騾車》 王親玲(山西)</p><p class="ql-block"> 渭南古老的地方民俗活動,起源于遠(yuǎn)古時代農(nóng)耕文化及冷兵器時代,大約在明末清初逐漸形成規(guī)模,成為當(dāng)?shù)兀⑵砟瓿桑⒑停c豐收"社火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被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已經(jīng)有著上千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龍行一步百草沾恩》 明 楊(瀘州)</p><p class="ql-block"> 在四川德陽中江縣積金鎮(zhèn),舞火龍的民俗傳承已有300多年,舞火龍是為了驅(qū)邪鎮(zhèn)災(zāi),祈求來年一帆風(fēng)順,同時,也蘊含著濃濃的鄉(xiāng)愁。</p><p class="ql-block"> 積金火龍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陜西皮影戲》 梁桂香(西安)</p><p class="ql-block"> 陜西皮影是陜西省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戲曲藝術(shù)形式。</p><p class="ql-block">皮影戲,又稱“影戲”或“影子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陜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秦人氣息。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p> <p class="ql-block">▲《薩滿舞》 王忠勇(雙鴨山)</p><p class="ql-block"> 薩滿舞跳神,是巫師在祭祀、請神、治病等活動中的舞蹈表演,舞蹈時巫師服裝飾以獸骨、獸牙,手持抓鼓即是法器又是伴奏樂器,有的頭戴鹿角帽、熊頭帽或動物翎。動作也大抵模擬野獸或雄鷹各種動作,屬于圖騰崇拜、萬物有靈宗教觀念的原始舞蹈,</p> <p class="ql-block">▲《花枝招展蟳埔女 》 趙云龍(南昌)</p><p class="ql-block"> 福建泉州蟳埔村的女人們,有著花枝招展的頭飾。蟳埔女生長在海邊,信奉海上女神媽祖。每年農(nóng)歷三月九日都要舉行盛大的“媽祖巡香”祭祀儀式。這一民俗活動傳承千年保留至今。2008年6月16日,蟳埔女習(xí)俗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安塞腰鼓》 張宋剛(北京)</p><p class="ql-block"> 安塞腰鼓,流傳于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地區(qū)的傳統(tǒng)舞蹈,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安塞腰鼓歷史悠久,但產(chǎn)生形成的具體時間已難考證。以鼓報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為樂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安塞腰鼓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民族風(fēng)格和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斗腳舞》 劉廷明(遵義)</p><p class="ql-block"> 苗族斗腳舞,是一種流傳黔北習(xí)水等地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多在婚娶和節(jié)慶活動時表演。</p><p class="ql-block"> 2009年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肅寧武術(shù)戲》 李曉利(滄州)</p><p class="ql-block"> 肅寧武術(shù)戲是河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目前只存在于河北省肅寧縣境內(nèi)。 明隆慶年間,肅寧武師張子謙進京賣藝,結(jié)識了南方某昆曲劇團,后又同臺演出,時唱時打,多種形式不斷融合,武術(shù)與戲曲的結(jié)合形成最初的武術(shù)戲,極受歡迎。后張子謙因故率班回到肅寧,當(dāng)?shù)匕傩障猜剺芬?,武術(shù)戲紅極一時。2006年入選《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媽祖巡游 為民祀?!? 陳建中(上海)</p><p class="ql-block"> 在海南,只要有港口、碼頭和商埠的沿海地區(qū)就有媽祖廟。媽祖信俗從元代開始在海南民間流傳,至今已將近800年的歷史。每逢媽祖誕辰(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和忌日(農(nóng)歷九月初九),海南的天后宮(天妃宮)都要舉行祭典活動,人們以母親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敬而親之、亦神亦人的神祗,將母親的大愛集于媽祖身上。從元代延續(xù)下來的天后祀奉活動,體現(xiàn)了海南民眾對媽祖的景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p><p class="ql-block"> 2014年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黎錦圖》 張 慧(哈爾濱)</p><p class="ql-block"> 海南島黎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黎族先民聰明、勤勞,尤其是黎族婦女更是心靈手巧,經(jīng)過黎族婦女精心織造出來的黎錦是黎族婦女心血與智慧的結(jié)晶。黎錦圖案不僅僅是黎族婦女審美觀的再現(xiàn),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黎族社會、歷史變遷及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反映黎族社會歷史、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羌族口弦演奏》 伍建生(成都)</p><p class="ql-block"> 羌族口弦是產(chǎn)生并流傳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一種民間器樂,每當(dāng)節(jié)日慶典、婚嫁、男女青年戀愛等時候,都能聽到用口弦演奏出的優(yōu)美動聽的曲子。其表演形式大多為獨奏或合奏,少則1人多則4-5人不等。是中國羌族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該樂器是由金竹制成,兩頭各鑿小孔,置簧片穿麻線,以氣鼓簧,線動簧顫,其聲清雅,裊裊不絕。</p> <p class="ql-block">▲《霸王鞭》 夏長江(保定) </p><p class="ql-block">“霸王鞭”是普遍流傳于中國各地的民間舞蹈,亦稱打連廂、打花棍、渾身響等。鞭用竹或木棒做成,長約1米,兩端嵌有銅錢,舞者執(zhí)鞭敲擊臂、腿、肩、腰、背等部位或地面,兩人以上舞蹈時常常對敲,打出有節(jié)奏的響聲,具有較強的技藝性。舞者可根據(jù)自己的情緒和性格,打出或激烈奔放或瀟灑舒展的節(jié)奏,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43年,平西抗日根據(jù)地的文藝工作者曹火星就是根據(jù)霸王鞭的旋律,在河北淶水的野三坡創(chuàng)作出了經(jīng)典的紅色歌曲《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永恒的不朽之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樂城島鬧元宵》 鐘慶賓(唐山)</p><p class="ql-block"> 樂城島(現(xiàn)處于博鰲管轄區(qū))從元朝開始,歷經(jīng)700多年形成了自己最具特色的元宵習(xí)俗?;顒映掷m(xù)四天,外出謀生的人們和外嫁女都會拖家?guī)Э谮s回來,各地的親戚也會在元宵節(jié)當(dāng)天來走親戚,注重于家人團聚和眾人狂歡,除了中原傳統(tǒng)的“游燈”、猜字謎等,匯集了閩越、嶺南、海南等地方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特別是島上的城隍廟祭祀活動、肥雞敬神賽獨具特色,節(jié)日氛圍比過年更濃厚、節(jié)慶內(nèi)容更豐富。已被列為海南省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p> <p class="ql-block">▲《扭秧歌》 桑運新(北京)</p><p class="ql-block"> 秧歌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既有表演性,也有自娛性,深受老百姓的喜愛。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跑旱船》 劉 勛(保定)</p><p class="ql-block"> 跑旱船是一種中國民間舞。流傳極廣,被我國多個省區(qū)列為非遺項目。在我國北方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跑旱船是一種深受群眾歡迎的娛樂節(jié)目。跑“旱船”時,一般使用的伴奏樂器是鑼、鼓、鈸等打擊樂器伴奏、氣氛熱烈,情緒活躍,具有濃郁的地方風(fēng)情。</p> <p class="ql-block">▲《黎族竹竿舞》 馬 彬(哈爾濱)</p><p class="ql-block"> 黎族竹竿舞也稱跳竹竿,黎語意為“跳柴"。因其是一項健身運動,外國的游客又稱作“世界罕見的健身操"。這個運動項目盛行于海南省五指山.昌江.樂東等黎族自治縣黎胞聚居地區(qū)。據(jù)考證己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2006年竹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之中,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p> <p class="ql-block">▲《非遺傳承人“馬佳”》 孫元波(哈爾濱)</p><p class="ql-block"> 馬佳現(xiàn)任黑龍江省京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p><p class="ql-block"> 2022年,她教授北京代培學(xué)員青衣組傳統(tǒng)劇目,為培養(yǎng)京劇傳承人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積極參加各種京劇惠民演出、舉辦京劇普及講座等,不斷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利用工作。</p> <p class="ql-block">▲《大“匠”風(fēng)范》 楊亞娟 (哈爾濱)</p><p class="ql-block"> 景德鎮(zhèn)陶瓷是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寶庫中的一朵奇異之花,這是工藝師在制作、畫坯、成品出售。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手工制瓷工藝被國家文化部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余杭紙傘非遺傳承》 關(guān)永源(烏魯木齊)</p><p class="ql-block">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之一,起源于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杭州是江南水鄉(xiāng),四季雨水眾多,竹木資源豐富。作為古代重要雨具的油紙傘在杭州已有230余年的制作歷史。</p><p class="ql-block"> 現(xiàn)杭州西湖綢傘與瀘州市油紙傘技藝一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鄉(xiāng) 戲》 廖祖謙(重慶)</p><p class="ql-block"> 永嘉昆曲,簡稱永昆,是由昆曲演化而來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是浙江溫州地區(qū)文化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這是永嘉昆劇團到蒼坡村演出實況。</p> <p class="ql-block">▲《編 織》 關(guān)秀巖 (哈爾濱)</p><p class="ql-block"> 駝越人,即如今的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開拓者,據(jù)史書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紡織衣裳,紡染織繡技藝,2009年10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p> <p class="ql-block">▲《王者之爭》 李冰彬(長春)</p><p class="ql-block"> 摔跤是那達慕大會比賽的傳統(tǒng)項目,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每年七八月舉行,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了盛大的那達慕大會。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摔跤、賽馬和射箭競技賽,于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p> <p class="ql-block">▲《蜂巖腳盆龍》 羅 逸 (遵義)</p><p class="ql-block"> 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蜂巖鎮(zhèn) “腳盆龍”是土家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該項目由11人舞龍,編舞邊踩過九個裝水的腳盆,一條板凳,最后集中在一張方桌上盤龍,配上旁邊的8人敲打吹打樂,還有1人解說,融民族性、體育性及觀賞性于一體。</p> <p class="ql-block">▲《祠山廟會》 范遵明(南京)</p><p class="ql-block"> 明代以來,南京一直盛行祠山廟會,其中南京溧水蒲壙橋廟會最具代表性,是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六,當(dāng)?shù)匕傩斩家e行廟會活動,祈求一方平安。</p> <p class="ql-block">▲《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李 瑩(北京)</p><p class="ql-block"> 非遺看海南,此技藝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黎族先民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由于地處干旱,糧食無法自給自足,智慧的黎族先民就地取材,用當(dāng)?shù)靥赜械酿ね林谱魈掌?,如碗、缽、盆、盤、罐、蒸酒器、蒸飯器、缸等,陶器既可自用,也能以物易物換取生活物資。</p><p class="ql-block">至今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在海南地區(qū)仍有保留,并保持只傳女不傳男的信條</p> <p class="ql-block">▲《軍坡文化節(jié)》 侯培學(xué)(天津)</p><p class="ql-block"> 軍坡節(jié)已有1300年的歷史,在南北朝時期,民族英雄冼夫人為統(tǒng)一國家、繁榮經(jīng)濟、懲治貪官、平息戰(zhàn)爭,深受兩廣和海南人民的敬仰,周恩來總理稱她為“中國巾幗第一人”,為紀(jì)念這位民族英雄,每年農(nóng)歷二月在海南一些民間,組織軍坡文化節(jié),演繹祭祖、供奉、過火、穿杖等民俗活動,熱度勝過春節(jié)。</p> <p class="ql-block">▲《離地三尺活神仙》 馬 敏 (錦州)</p><p class="ql-block"> 東北大秧歌唯有高蹺韻味十足,修長的高蹺活潑幽默中多了幾分靈氣,“踩高蹺”又稱為“高蹺”、“走高腿”或“縛柴腳”,是我國北方民間尤為盛行的一種技藝表演。踩高蹺是個集體項目,表演人數(shù)少則五、六人,多則幾十個人,而且男女不限。表演前,都要化裝,大多涂脂抹粉扮相多樣,每逢演出吸粉無數(shù)。</p> <p class="ql-block">▲《傳 承》 任 邕(哈爾濱)</p><p class="ql-block"> 黎族鼻蕭,已經(jīng)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它起源勞丹與阿娜堅貞不渝的凄美愛情。所以,鼻簫也被稱為勞丹簫。鼻簫的音色清幽、娓娓動聽,有時由于氣息較難控制,樂聲出現(xiàn)似有若無、斷續(xù)飄渺現(xiàn)象,聽來更有仙樂韻味。在夜闌人靜時吹起鼻簫,整個村寨隱約可聞。</p> <p class="ql-block">▲《臨高人偶戲》 王 晨 (海南)</p><p class="ql-block"> 海南省臨高縣傳統(tǒng)戲劇,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臨高人偶戲源于南宋木期。臨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驅(qū)邪時,皆用人型杖頭木偶。后經(jīng)過藝人改造,搬上舞臺,在清康熙年間</p><p class="ql-block">己形成臨高人偶戲的舞臺表演,其舞臺不設(shè)布幛,演員手擎木偶化裝登臺,人與偶在臺上同扮一個角色,以人的表演彌補木偶感情之不足。臨高人偶戲以來自臨高本地民歌調(diào)“可羅哈”和來自道士調(diào)的“朗嘆”作為主要唱腔,優(yōu)美動聽,地方特色濃郁。</p> <p class="ql-block">▲《滎經(jīng)砂器制作》 張小剛(成都)</p><p class="ql-block"> 滎經(jīng)砂器是四川省滎經(jīng)縣特產(chǎn),有著兩千多年的燒制歷史,與江蘇“宜興紫砂”齊名。2008年,滎經(jīng)砂器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重賞之下》 龔 莉(海口)</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軍坡節(jié),是海南人民為紀(jì)念冼太夫人由民間自發(fā)興起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一種年度的區(qū)域性祭神活動,是一種地方文化習(xí)俗。已有1300多年歷史。這天,人們都要彷制當(dāng)年冼夫人的百通小令旗,祈求一"令"傳下,百事百順,還要大擺酒席宴請親友,各村還組織"舞獅"、"行公"、"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裝神穿鐵杖"等巡游活動。</p><p class="ql-block"> 2002年,??谑姓畬⒚耖g的“軍坡節(jié)”首次改辦成“海南冼夫人文化節(jié)”,并于2005年入選第一批海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游喜神方》 薛衛(wèi)華(成都)</p><p class="ql-block"> 游喜神方是老百姓游歷到喜神所在的方位祈福,祈求一年平安吉祥如意,是老成都的一種民俗,有著200多年的歷史。喜神為吉利、歡喜、智慧之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方位。自宋代以來,每逢新春佳節(jié)之際,成都人就有攜家結(jié)友出南門踏訪武侯祠,拜謁劉、關(guān)、張和諸葛亮,“游喜神方”的習(xí)俗。而武侯祠不僅是三國圣地,還恰好位于成都“南方”這一吉祥方位。這里供奉著劉、關(guān)、張、諸葛亮等蜀漢英雄人物,不僅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忠、義、財神及智慧之神,更成為被擁戴的“喜神”。</p> <p class="ql-block">▲《商河鼓子秧歌》 馬 瑋(濟南)</p><p class="ql-block"> 商河鼓子秧歌是山東省的民間舞蹈。起源于濟南商河縣,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民間為慶豐收而載歌載舞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每年的元宵節(jié),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動的高潮日。鼓子秧歌是多人組成,動作編排花式多樣,伴隨著節(jié)湊感強大的鑼鼓聲,跳出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的氣勢,令人震撼! 2006年5月20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p> <p class="ql-block">▲《云南水煙似腰帶》 蔡 波 (長春)</p><p class="ql-block"> 水煙壺是煙具中唯一以水為中心的吸煙用具,迄今中國民間尚有使用。在中國工藝美術(shù)界,云南“烏銅走銀”曾與北京景泰藍(lán)齊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2011年6月“烏銅走銀”制作技藝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盀蹉~走銀” 云南獨創(chuàng)、中國特有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其工藝復(fù)雜、價格不菲,尋常百姓只能用竹木乃至今天的鋁制品替代,抽水煙在如今在云南大部分地區(qū)廣為流行。</p> <p class="ql-block">▲《冬季那達慕》 王長軍(西安)</p><p class="ql-block">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tǒng)的群眾性盛會。那達慕在北方草原上流傳和發(fā)展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蒙古族傳統(tǒng)的男兒三技射箭、賽馬、摔跤是那達慕的必備內(nèi)容。那達慕多半選擇在牧草茂盛、牛馬肥壯的七、八月份舉行,有時也會舉行冬季那達慕。隨著時代發(fā)展,現(xiàn)代那達慕除舉行傳統(tǒng)的“男兒三技”、蒙古象棋等賽事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和建設(shè)成就展示、商貿(mào)物資交流等內(nèi)容。<br> 那達慕是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是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2006年那達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br></p> <p class="ql-block">▲《日照金山》 劉建平(南昌)</p> <p class="ql-block">▲《浴火貢嘎山》 閆賀群(上海)</p> <p class="ql-block">▲《彩色之?!? 曹耀光( 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三亞崖洲南濱蓮花池公園》苗長寶(丹東)</p> <p class="ql-block">▲《孤塔懸日》 韓華平(石家莊)</p> <p class="ql-block">▲《海灘河口》 謝慶和(秦皇島)</p> <p class="ql-block">▲《黃 山》 廖祖謙(重慶) </p> <p class="ql-block">▲《雪映天龍橋》 文永躍(重慶)</p> <p class="ql-block">▲《灑向人間都是愛》 全俊子(北京)</p> <p class="ql-block">▲《秀美三青山》 張和忠(上饒)</p> <p class="ql-block">▲《聽 濤》 李德玉(錦州)</p> <p class="ql-block">▲《云 ?!? 范 永(貴陽)</p> <p class="ql-block">▲《長白山天池》 張桂香(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青山綠水》 李慶明(重慶)</p> <p class="ql-block">▲《爛漫櫻花始盛開》 艾世民(江西)</p> <p class="ql-block">▲《光影藏寨》 于 斌(重慶)</p> <p class="ql-block">▲《紅色之戀》 徐 達(上海)</p> <p class="ql-block">▲《藍(lán)色海洋》 李福和(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夕 陽》 巫天淑(重慶)</p> <p class="ql-block">▲《暮歸萬泉河》 周蘭亭(滄州)</p> <p class="ql-block">▲《八卦梯田》 王倫利(重慶)</p> <p class="ql-block">▲《喀拉峻草原》 朱 君(沈陽)</p> <p class="ql-block">▲《北外灘燈光秀》 黃德釗(北京)</p> <p class="ql-block">▲《版納瀾滄江》 萬建國(甘肅)</p> <p class="ql-block">▲《優(yōu)選良種》 金炳哲 (長春)</p> <p class="ql-block">▲《奔騰在草原的黎明》林明鵬(廣州)</p> <p class="ql-block">▲《溪水涓涓》》 楊建軍(湖南) </p> <p class="ql-block">▲《百鳥朝鳳》 楊恩會(河北)</p> <p class="ql-block">▲《達坂城濕地》 楊鐵男(烏魯木齊) </p> <p class="ql-block">▲《漁舟唱晚》 殷美玲(上海)</p> <p class="ql-block">▲《激 戰(zhàn)》 劉國興(成都)</p> <p class="ql-block">▲《晨》 公國維(佳木斯)</p> <p class="ql-block">▲《禮花綻放》 劉文忻(大慶)</p> <p class="ql-block">▲《故宮轉(zhuǎn)角》 周 學(xué)(重慶)</p> <p class="ql-block">▲《霞光漫天》 秦志成 (北京)</p> <p class="ql-block">▲《家 園》 張玉珍 (伊春)</p> <p class="ql-block">▲《疍家生活》 趙新民 (鶴崗)</p> <p class="ql-block">▲《油田晨曦》 王東輝(大慶)</p> <p class="ql-block">▲《余 暉》 徐長慶(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花開時節(jié)農(nóng)家忙》 蘇擴善(北京)</p> <p class="ql-block">▲《天山腳下風(fēng)景秀》 周 莎(錦州) </p> <p class="ql-block">▲《舞動的旋律》 顏世忠(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入 畫》 張玉華(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雪域箐山》 李 昕(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靜靜的港灣》 方 建(成都)</p> <p class="ql-block">▲《靜 晨》 何晨光(石家莊)</p> <p class="ql-block">▲《曬 網(wǎng)》 董建寅(北戴河)</p> <p class="ql-block">▲《浪漫雪鄉(xiāng)》 劉志禮(大慶)</p> <p class="ql-block">▲《夕 陽》 王新華(重慶)</p> <p class="ql-block">▲《牙胡梯田》 趙麗艷(沈陽)</p> <p class="ql-block">▲《丹霞地貌》 吳 強(蘭州)</p> <p class="ql-block">▲《沈陽沈水灣風(fēng)光》 亓勝雨(沈陽)</p> <p class="ql-block">▲《寶山木棉紅》 馬國濱(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鯉躍龍門》 邵曉川 (北京)</p> <p class="ql-block">▲《藍(lán) 冰》 劉俊華(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春花浪漫列車飛》 周永富(重慶)</p> <p class="ql-block">▲《金三嶺長城》 張朝陽(重慶)</p> <p class="ql-block">▲《各顯神通》 喬 恕(佳木斯)</p> <p class="ql-block">▲《工藝梯田》 譚繼光(重慶)</p> <p class="ql-block">▲《疍家阿婆》 李小光(北京)</p> <p class="ql-block">▲《旁若無人》 張 路(長春)</p> <p class="ql-block">▲《紋面老人喜洋洋》 賈維遠(yuǎn)(大慶)</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傳說》 李繼高(重慶)</p> <p class="ql-block">▲《快樂童年》 徐 ?。ㄊ仪f)</p> <p class="ql-block">▲《暢 想》 李繼新(吉林)</p> <p class="ql-block">▲《北風(fēng)那個吹》 陳 翼(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 《若有所思》 于喜峰(黑龍江)</p> <p class="ql-block">▲《花樣年華》 祖 利(雙鴨山)</p> <p class="ql-block">▲《鄰家小妹》 程愛民(北京)</p> <p class="ql-block">▲《青春永駐》 任厚盛(大連)</p> <p class="ql-block">▲《童 話》 張曉光(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剪窗花》 馬 勇(沈陽)</p> <p class="ql-block">▲《西域風(fēng)情》 樓 敏(杭州)</p> <p class="ql-block">▲《春風(fēng)吹》 賈貴生(北京)</p> <p class="ql-block">▲《靚 影》 方仁彬(成都)</p> <p class="ql-block">▲《海風(fēng)吹起》 欒 英(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絕代佳人》 馮桂君(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青春》 孫宏普(石家莊)</p> <p class="ql-block">▲《幸福之水》 朱浙川(重慶)</p> <p class="ql-block">▲《豐收節(jié)》 崔鵬飛(烏海)</p> <p class="ql-block">▲《旗袍秀》 尚 野(邢臺)</p> <p class="ql-block">▲《浪花襲來》 趙 波(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祈 盼》 李 晶(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漓江漁翁》 武曉剛(江蘇)</p> <p class="ql-block">▲《大約在冬季》 郭春雨(雙鴨山)</p> <p class="ql-block">▲《美人魚》 陸貴生(上海)</p> <p class="ql-block">▲《??谔旌箪敕睢? 孫久革(牡丹江)</p> <p class="ql-block">▲《七仙嶺下黎族樂》 徐建中(上海)</p> <p class="ql-block">▲《幸福時光》 張廣祥(石家莊)</p> <p class="ql-block">▲《梨園天使》 叢紅軍(長春)</p> <p class="ql-block">▲《花季少女》 黃 平(大慶)</p> <p class="ql-block">▲《佳 麗》 羅 捷(景德鎮(zhèn))</p> <p class="ql-block">▲《草原妹妹》 張 靜(重慶)</p> <p class="ql-block">▲《精編細(xì)琢》 李淑梅(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制 傘》 王向群(溫州)</p> <p class="ql-block">▲《老牛拉魚》 李青薇(長春)</p> <p class="ql-block">▲《吃豬頭》 盧 貴(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將進酒》 張長流(新疆)</p> <p class="ql-block">▲《你是在拍我嗎》 傅金城(北京)</p> <p class="ql-block">▲《歡樂竹竿舞》 高文杰(吉林)</p> <p class="ql-block">▲《鶯歌海鹽場趕鹽人》 李 萍(遵義)</p> <p class="ql-block">▲《風(fēng)雪夜歸人》 胡可模(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老氈帽》 張曉萌(江蘇)</p> <p class="ql-block">▲《秦人秦腔》 權(quán)康虎(西安)</p> <p class="ql-block">▲《變 臉》 張大悟(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瑜 伽》 陳東順(江蘇)</p> <p class="ql-block">▲《少年速滑》 魏躍峰(信陽市)</p> <p class="ql-block">▲《向前沖》 劉利君(伊春)</p> <p class="ql-block">▲《褐翅鴉鵑》 郗正福(哈爾濱)</p><p class="ql-block"> 褐翅鴉鵑是鵑形目杜鵑科屬的鳥類。俗稱紅毛雞。黑色的嘴較為粗厚,尾羽呈長而寬的凸?fàn)?。雌雄同色,通體除翅和肩部處全為黑色,頭,頸胸部門人耀藍(lán)色的光澤,胸,腹尾的內(nèi)側(cè)為栗色。</p><p class="ql-block"> 褐翅鴉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分布在遠(yuǎn)東,巴基斯坦,中國東南部。本圖拍攝于三亞臨春嶺。</p> <p class="ql-block">▲《喜上眉梢》 李 震(北京)</p> <p class="ql-block">▲《紫 貂》 王長軍(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甜蜜蜜》 賈京年(北京)</p> <p class="ql-block">▲《幻 影》 郭秋召(呼和浩特)</p> <p class="ql-block">▲《追 光》 孫志軍(滄州)</p> <p class="ql-block">▲《難逃一劫》 顧玉璽(北京)</p> <p class="ql-block">▲《調(diào) 皮》 鐘勛章(呼和浩特)</p> <p class="ql-block">▲《雪 后》 王 東(長春)</p> <p class="ql-block">▲《蒼 鷹》 ??∝S(北京)</p> <p class="ql-block">▲《笨鳥先飛》 崔鳳祥(齊齊哈爾)</p> <p class="ql-block">▲《冬 日》 劉秀彬(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中華秋沙鴨》 趙青彥(長春)</p> <p class="ql-block">▲《我在你之上》 宋家慶(大慶)</p> <p class="ql-block">▲《藍(lán)色小精靈》 楊煥茹(北京)</p> <p class="ql-block">▲《攻 擊》 盧兆海(綏化)</p> <p class="ql-block">▲《褐翅鴉鵑》 劉紹中(沈陽)</p> <p class="ql-block">▲《黑枕黃鸝》 李世全(齊齊哈爾)</p> <p class="ql-block">▲《謙 讓》 孫希謙(大興安嶺)</p> <p class="ql-block">▲《蓮塘池鷺》 宮希良(撫順)</p> <p class="ql-block">▲《你踩到我了》 王選永(大慶)</p> <p class="ql-block">▲《采 花》 周 強(沈陽)</p> <p class="ql-block">▲《它在叢中笑》 杜安民(新疆)</p> <p class="ql-block">▲《下面有危險》 李和林(北京)</p> <p class="ql-block">▲《精 靈》 夏志英(北京)</p> <p class="ql-block">▲《爭上游》 李金昌(七臺河)</p> <p class="ql-block">▲《藍(lán)須夜蜂虎》 吳 光(撫順)</p> <p class="ql-block">▲《飛》 張淑芝(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黃腰太陽鳥》 鄭永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翠鳥》 閆建惠(石家莊)</p> <p class="ql-block">▲《文須雀》 張志波(大慶)</p> <p class="ql-block">▲《倒 影》 高文仲(北京)</p> <p class="ql-block">▲《好運角天鵝》 權(quán) 哲(石家莊)</p> <p class="ql-block">▲《炮仗花開》 羅長林(長春)</p> <p class="ql-block">▲《歡樂的歌》 趙景軍(哈爾濱)</p> <p class="ql-block">▲《春江水暖鴨先知》 蔣樹云(山東)</p> <p class="ql-block"><b>本欄目已推出我協(xié)會第87位攝影師</b></p><p class="ql-block"><b>本期推出的我協(xié)會攝影師是:蔣 勵</b></p> <p class="ql-block"><b>攝影簡介:</b>蔣勵(網(wǎng)名:云母),三亞旅瓊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p><p class="ql-block"><b>攝影感悟</b>:我喜歡攝影,我的攝影啟蒙于小時候家里的一臺老式照相機,那時我對攝影的理解僅限于它是將青春和快樂定格在底片上的工具。直到2016年,即將退休的我走進老年大學(xué),系統(tǒng)地學(xué)習(xí)攝影知識,才真正懂得攝影是一門光與影的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 2021年,我偶然接觸到動物攝影,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p><p class="ql-block"> 拍攝動物,有許多不確定性。不僅需要事先了解被拍攝動物的生活習(xí)性,同時也考驗拍攝者的忍耐力、磨練性格。既有苦等一天杳無蹤影的懊惱,也有拍到精彩畫面而與同伴分享的喜悅。拍攝時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個點上,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p><p class="ql-block"> 為了拍攝環(huán)頸雉,我曾連續(xù)蹲守近百天,拍攝幾萬張照片,多角度、多焦段抓拍環(huán)頸雉的生活畫面。</p><p class="ql-block"> 動物攝影,讓我鍛煉了身體、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增添了樂趣,我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 《沙 舟》</p> ▲《奈曼旗十五的夜空》 ▲《牧太陽》 ▲《月亮悄悄爬上來》 ▲ 《月牙泉》 ▲ 《自然之窗》 ▲ 《頑強的生命》 ▲ 《高鐵駛?cè)朐奂亦l(xiāng)》 ▲ 《標(biāo)準(zhǔn)照》 ▲ 《舐犢情深》 <p class="ql-block">▲ 《幸 ?!?lt;/p> ▲ 《筑巢忙》 ▲ 《這是我的地盤》 ▲ 《紅嘴藍(lán)鵲》 ▲ 《雙鵲圖》 ▲ 《鵲上枝頭》 ▲ 《美餐》 ▲ 《雙雀鬧春》 ▲ 《人呢?》 <p class="ql-block">▲ 《金雞獨立》</p> ▲ 《育兒忙》 ▲ 《偷襲》 <p class="ql-block"> 如果您是旅居海南的候鳥型攝影家、攝影愛好者,請加微信號:19907622784 好友,加入三亞市旅瓊攝影家協(xié)會群,借助微信平臺,把您的大片曬出來,分享您的攝影作品與大家相互學(xué)習(xí)、共同提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