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鄢國的來源 </p><p class="ql-block">1、《鄢陵縣志》載:“西周武王初封妘姓會人于鄶(今新鄭),姬之別子于鄢,即為鄢國。春秋平王二年,鄭武公滅鄢廢國邑,改稱鄢陵屬鄭。平王四十九年鄭伯克段于鄢。西漢高祖六年置鄢陵縣,屬潁川郡”。</p><p class="ql-block">2、《姓氏考略》載:“鄢,以國為姓。據(jù)歷史記載:古代有鄢國,是周朝初期一個小諸侯國”。</p><p class="ql-block">3、《古今姓氏辯證》卷六載:“陸終第四子求言為妘姓,封于檜。其后別封鄔、路、逼、陽。凡妘姓四國皆為釆衛(wèi)。春秋時禹子之國亦妘姓。求言后代封于鄢,后以為氏”。</p><p class="ql-block">此段對鄢國和鄢姓的來歷作了交待,但文中把“鄢”誤作“鄔”,幸有下段《鄢陵縣志》作了更正。</p><p class="ql-block">4、《鄢陵縣志》卷一《大事記》載:“鄶后別封于鄢?!秶Z》妘姓鄔(阮元毛詩校勘記曰:《國語》作鄔,非也。潛夫論亦可證)。韋昭注曰:陸終第四子求言為妘姓,封于鄶。鄶,今新鄭也。鄢、路、逼、陽,其別封也?!段墨I志》,按鄢為鄶之別封,服虔曰:鄶是陸終求言后??追f達曰:陸終生六人,四曰會人,世本會人,鄶之祖也。皆不詳其所封之時,惟王肅言,武王封祝融之后于濟洛河穎之間,為鄶子,則鄶之封,蓋在周初。鄢之別封,其亦當周之初世也。”</p><p class="ql-block">《鄢陵縣志》以《阮元毛詩??薄泛汀稘摲蛘摗放g了《國語》把“鄢”誤作“鄔”。并講了祝融之后封于鄶國,鄶后封于鄢,鄢國是鄶國的別封,封于鄢的時間是在周初。</p><p class="ql-block">5、《鄢陵縣志》卷一又載:“陸終的第四子名求言為妘姓,封于鄶。鄶今新鄭也。鄢、路、逼、陽其別封也。文獻志曰:鄢為鄶之別封。又曰:西周武王初封姫姓會人于鄶,姬之別子于鄢。”并載:“西周武王初封妘姓會人于鄶(今新鄭),姬之別子于鄢,即為鄢國。春秋平王二年,鄭武公滅鄢廢國邑,改稱鄢陵屬鄭”。</p><p class="ql-block"> 第二節(jié) 鄢侯的子孫以國為姓 </p><p class="ql-block">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鄭武公姬滑突二年,即公元前769年),鄭武公在周朝任司徒,幫平王建立了東周,東遷之時,武公為了擴大自己勢力范圍,趁混亂之機一舉攻下了虢、鄶、鄢等十國,改鄢國為鄭邑鄢城。史書將這一過程稱為“鄭滅鄢”。</p><p class="ql-block"> 第三節(jié) 鄢國鄢姓源流及世系 </p><p class="ql-block"> 一、鄢國滅亡后兩支鄢姓人的去向</p><p class="ql-block">鄢國于公元前769年被鄭武公滅掉,鄢國歸屬鄭,鄢國的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為姓,由妘姓改為鄢姓 ,初以“安定郡”為郡望。為了避難,把一個大家族(包括璞公第十世珽璧家族,十三世彥公家族、美公家族,和任仲氏鄢夫人家族,及鄢國的遺民)化整為零,分兩支遷出鄢國。關(guān)于鄢國鄢姓人早期的去向古籍有許多記載 (臆測):</p><p class="ql-block">(一)一支鄢姓人東遷莒國</p><p class="ql-block">《古今姓氏辯證》卷六載:“春秋時禹子之國亦妘姓。求言后代封于鄢,后以為氏?!碜訃浅接箛卦谏綎|瑯玡(莒國)”。</p><p class="ql-block">但現(xiàn)在散居在各地,沒找到來源的鄢姓人很多,也許很大一部分就是這支鄢姓人的后代。</p><p class="ql-block">(二)美公支鄢姓人南遷楚國</p><p class="ql-block">1、楚國的鄢姓是鄢國的后代</p><p class="ql-block">美公,是鄢侯第十二世孫,是本支鄢姓受姓之初祖,官任大夫,鄭武公滅鄢,以國為姓后,帶領本支貴族南遷楚國,在今湖北宜城南建立了楚鄢國,后來歸屬楚國,成為楚國人。美公支鄢姓到楚國去后的活動情況古籍上有許多記載:</p><p class="ql-block">《中國姓氏尋根》載:“《國語》注:唐尚書言,鄢,妘姓國,</p><p class="ql-block">后以為氏,其地在郢”。</p><p class="ql-block">《中華姓氏》載:“鄢,江陵郡,系出妘姓,火神祝融之后。周代封祝融之后于鄢(今河南鄢陵縣)后為鄢國,春秋時代被鄭國所滅,公侯以國為氏?!?lt;/p><p class="ql-block">《當代百家姓》載:“鄢姓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妘姓,相傳是傳說中的圣賢陸終的后代。陸終有子求言,被分封于鄢,后來便在當?shù)亓艟酉聛怼4呵飼r期,鄢被鄭國侵占,其居民為紀念故國,便以國為姓氏,從而成為鄢姓人。另外,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也有一個叫作鄢(今湖北宜城南)的地名,當?shù)睾髞硪灿腥艘咱碁樾铡!薄缎帐峡悸浴吩? “鄢地在郢,故楚有此姓。望出太原?!硗?,春秋時楚國有附庸國鄢國(故址在今湖北宜城),其國君的后人以國為姓,這是另一支鄢姓。望出太原”。</p><p class="ql-block">《姓氏考略》和《當代百家姓》都把楚國郢都的鄢姓,說成是另一支鄢姓,這個說法有誤,實際上楚國的鄢姓都是鄢國的后代,并不是另一支鄢姓?!钝呈献遄V》載:“相傳帝顓頊的元孫陸終的第四子名求言,封在今河南新鄭西北的一地,時稱會人。會人中有后代在西周時被封在鄢(今河南鄢陵縣北)。春秋時鄢被鄭國滅掉,鄢君的子孫以國名為姓,稱鄢氏。后來,鄢又被楚國搶去,改置為縣,楚國有大夫被封于此,擔任鄢縣尹,他的子孫就以封邑為姓氏,稱為鄢氏。楚平王時的鄢將師就是該楚國大夫的后裔”?!饵S梅鄢氏族譜》和《昌畈鄢氏族譜》均載:楚國奪得鄢陵后,改置為縣,楚國派鄢國美公的九世孫鄢高任鄢縣尹,他的兒子鄢將師,楚平王時為楚大夫”。這些記載都充分證實了楚國的鄢姓全部都是古鄢國的后代,并不是另一支鄢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