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圖像:周建中</p> <p class="ql-block"> 這里呈現(xiàn)的老照片已經(jīng)是一些歷史資料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幾十年前</span>茅橋頭、新橋頭,一直以來是硤石街上的商業(yè)中心,是最鬧猛的地方。這里有電影院、郵電局、銀行、百貨商場以及書店和點心店等等。就是在文革中,這里也是貼大字報、游行最鬧猛的地方。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擴展,漸漸的小年青們都以車代步了,這里因為沒有停車場所成了商家的致命死結(jié),沒了人氣,電影院關(guān)了,銀行搬了,連中心菜市場也換了地方,當初的鬧猛已不復存在,堅守陣地的小店小攤已門前冷落車馬稀了。</p><p class="ql-block"> 干河街原先照相館的斜對面,有一座中西合壁的小樓別墅,即徐志摩舊居。街坊一直說是徐申如為他兒子徐志摩所造,事實恐非如此,我聽我徐氏家族的一位朋友說過:老頭子造來是要自介蹲的。煙消云散上百年,也難于查證了,恐怕也無需再查證了。然而因為志摩舊居在此,于是做起了文章,以此為中心,劃了一大區(qū)塊,倉基新埭街,牛臥弄北關(guān)橋,橫頭街東山連西山,別出心裁造一條白式的長長的棧道串連起來。效果怎樣,應(yīng)了一篇文章的題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三四年過后,每年的維修費用不菲,好在海寧經(jīng)濟發(fā)達財政有錢,這點點小苗頭啦。</p><p class="ql-block"> 老太婆笑我最近很喜歡買東西:店購、團購、網(wǎng)購,我知道,購物有一種購物的快樂。的確,用鈔票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鈔票是用到硤里好到硤里:新埭街倉基街牛臥弄里在拆建之前我去拍了些照片,四個字形容一下:破舊不堪。北京的一位長期客居他鄉(xiāng)的親戚,外出讀書工作幾十年,思念硤石,問我要他小時候讀書的一小的照片,我特地去拍了些發(fā)給他,他在回復中感嘆:"啊!這是我小時候讀過書的母校么?"</p><p class="ql-block"> 砸了多少錢之后,新埭倉基街江南水鄉(xiāng)的味道又回來了。應(yīng)地制宜摻入了一些時尚的元素,還能讓人接受,能讓老硤石們耳目一新。牛臥弄里已找不到當年浴室里大火燒的遺址,一些民國時期的建筑不因為曾是誰的住宅而廢棄,也一并修舊如舊。牛臥弄里,可以遠眺東山上的智標塔,而眼前,古建筑與現(xiàn)代建筑錯落有致,真的不錯。至于這些建筑以后派計么用場,能不能收回投資,那不是我關(guān)心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這次整理老照片,找出了許多這些地方過去的圖像。記得牛臥弄、新埭倉基街拆建之初,特地還趕去拍攝了一次。我在選片時想,新造好的都在那兒了,估計幾十年總不會大變,而拆掉了的,再也不會有了,所以這美篇還是老照片多幾張。</p><p class="ql-block"> 因為想將這些新舊照片做成美篇保存,進一步了解這些老地方的歷史變遷,才知道了新埭街是從河西街的向院橋北堍始、到唐家弄口止,從唐家弄口起往西就是硤西街了,倉基河的南岸就是倉基街,從向院橋南堍到南寺街的紫薇橋為止。還知道了牛臥弄的官名叫菜市弄,這是從拍的門牌上發(fā)現(xiàn)的。找到了一張北菜市場四層樓房的照片,這幢樓房就是在老北菜市場的地塊上,80年代初拆建而成。這幢樓房西邊的底樓是肉禽商店的七門,二樓西邊是肉禽商店的辦公室,我在那里工作過好一段時間。記得每年的臺風之夜,防臺值班,一條草席鋪在水泥樓板上,很硬很硬。扳扳手指頭,三、四十年過去了!</p><p class="ql-block"> 干河街的整修,好象在大動干戈,溜進去拍了一次,被兇了出來。沒辦法,只有以后再整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