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人:我心飛翔 6503055</p><p class="ql-block">撰稿人:我心飛翔</p><p class="ql-block">出鏡人:君子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我與老伴兒在內(nèi)蒙古通遼市認識并開始交往。她是通遼肉聯(lián)廠的工會干部,我是通遼標件廠的鉗工。我倆都是1968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她來自于天津的25中學(xué),我來自于北京的25中學(xué),并且都是六六屆的老初三畢業(yè)生。我選調(diào)前在開魯縣插隊,老伴兒在通遼縣插隊,當時都屬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哲里木盟,而通遼市則是哲里木盟的首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我們在通遼結(jié)婚了。并且在1978年有了我們的孩子。看起來是那么的順理成章,但與我們上山下鄉(xiāng)之前的生活軌跡相比,卻已經(jīng)歷了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個中滋味,苦辣酸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在婚后春節(jié)回京探親期間,我給老伴兒在天安門前拍攝的照片。我從小喜歡攝影,那時偷偷拿家里的德國祿萊135相機去公園拍照 。文革后我與幾位同齡的鄰居成了“逍遙派”,游歷了北京的山山水水,拍攝了不少照片,自己沖曬剪裁。下鄉(xiāng)后這一切成為奢侈,只有老老實實的“修理地球”。直到選調(diào)進了工廠,并且與老伴兒結(jié)了婚,才再次拿起相機拍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孩子出生后,我們在通遼的生活穩(wěn)定了,家就安置在通遼肉聯(lián)廠的院內(nèi)。我拿著家里新置的海鷗相機給老伴兒母子拍照。那時都還是黑白膠片。</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拍攝于1981年,孩子已經(jīng)兩歲半,我們剛剛從通遼調(diào)回天津。老伴兒既要帶孩子又要工作,很辛苦,所以那時人很消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天津最初幾年我們的生活很艱苦,沒有房子,孩子整托在一輕局保育院,老伴兒住在娘家,我則住在姑姑家。一切從頭開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0年底,我分到了房子,那是頂層的一個“直門獨”,沒有煤氣,沒有暖氣。搬家那天,孩子興奮地唱著自己編的歌:“我終于有了自己的家”。我與他媽媽聽著歌聲,看著他興奮的樣子,忍不住眼圈泛紅了。</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在新家給老伴兒的留影。她的衣裙是我在廣州出差時,在北京街買回來的。寫字臺還是在通遼時打造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張照片的背后留下了我當時寫的一首詩:“幾經(jīng)風雨幾多愁,歷經(jīng)磨難度春秋。同舟共濟十五載,與妻從茲到白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之后的幾十年,正值人生拼搏的時代,也趕上了火熱的改革開放時期。雖然忙于工作,但還是能夠忙里偷閑為老伴兒拍照。這時使用的相機已經(jīng)是理光CR5了,屬于膠片機中的傻瓜機,沒有太多的功能。但使用的膠片已經(jīng)改為彩色了。我比較喜歡用21定的柯達膠卷,在南京路東芝大樓樓下的洗相部沖洗。</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攝于天津海河之畔,對岸的小洋樓就是有名的袁氏舊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晃兒就到了古稀之年,今年我們都已經(jīng)七十三歲了。這些年來,我們經(jīng)過了照顧孩子、孝敬父母的階段,過起了退休的生活,孩子一家在上海,留守天津的我們就去各地旅游。疫情后,雖宅在家里,但也會在比較平穩(wěn)時出去拍拍照,去兒子家時,更是會去拍拍外灘和梧桐小馬路。</p><p class="ql-block"> 老了老了,老伴兒卻越來越愛打扮,開始喜歡上服飾的穿搭,而我又喜歡攝影,所以幾年來,給老伴兒拍了不少照片。老伴兒同學(xué)開玩笑地說,我是她的“御用攝影師”。</p><p class="ql-block"> 這階段我開始使用全畫幅數(shù)碼相機,先是尼康D700,現(xiàn)在使用的是尼康D810,加四個金圈鏡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為老伴兒作畫時的留影。老伴兒喜歡畫國畫,前些年我的父母從北京搬來天津,老伴兒放棄了自己的業(yè)余愛好,全身心投入到服伺老人之中。現(xiàn)在我們的父母都已去世,孩子又不在身邊,老伴兒就再次拿起畫筆,重啟畫畫的愛好。我則為她拍攝畫畫時的場景,并為她的畫作賦詩。我把畫、詩、攝集在一起做成美篇,名曰“婦唱夫隨畫詩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在我家小區(qū)的園內(nè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區(qū)內(nèi)的環(huán)境很好,有個小湖,還有樹叢花草小徑。我們就經(jīng)常在小區(qū)內(nèi)漫步和攝影,逢雨天、雪天還特別會下樓去拍照,留下雨景雪景的情調(diào)。</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疫前幾年,我倆去了臺灣、東南亞、歐洲和美國,感悟著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享受著退休后的慢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年我們經(jīng)常去的地方,除了公園,就是五大道、意式風情街、海河、古文化街這些地方。老伴兒喜歡服裝的穿搭,她并不追求名牌,而是喜歡在顏色中選擇簡單的服裝搭配,我就為她在這些地方拍攝,并做成影集《快樂的七旬婆》。</p><p class="ql-block"> 這是在天津的海河之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苦旅,唯有自渡。往事如煙,淺笑而安。只有珍惜當下,方能對得起坎坷中的拼搏。</p><p class="ql-block"> 我們還“年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