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照片前排左一為作者,1958年冬海軍大院100號樓前,身后是海軍黃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軍三大文藝團體之一的海政文工團,歷史上聲名赫赫。1957年,我在海軍七一小學上學時就知道它,因為班里有個女同學,她爸爸就是文工團的團長,在我印象中,她家孩子的取名都與動物有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在海軍大院放學后,我們常去文工團玩耍。文工團在大院的西南角,地方很大,光樓房就有好幾座,后來才知道它是團中有團,如歌舞團、歌劇團、話劇團、曲藝團,樂隊的實力也非常強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政文工團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jīng)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藝節(jié)目,如歌劇《紅珊瑚》曾紅遍全國。記得在海軍大禮堂我曾看過這部歌劇,那時還是少年,對劇情不怎么懂,但歌劇的音樂非常美,那動聽的旋律至今常在耳邊縈繞。以后在葫蘆島海軍航校還看過海政演的《劉四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政文工團之所以名揚軍內(nèi)外,這與它的演創(chuàng)實力分不開,像王錫仁、呂遠、付林等,都是國內(nèi)著名的作曲家。同時還湧現(xiàn)出一大批著名的歌唱家,如胡寶善、呂文科、卞小貞、宋祖英、呂薇、呂繼宏、甘蘋、孫維良、周發(fā)猛,霍勇等。</p><p class="ql-block"> 我愛聽胡寶善演唱的《我愛這藍色的海洋》,這是發(fā)自肺腑的聲音,它是海軍的軍歌,曾經(jīng)激勵了幾代海軍官兵及其子女,至今久唱不衰。我也愛聽呂文科演唱的《毛主席來到我們軍艦上》、《八角樓的燈光》,卞小貞演唱的《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等深情懷念毛主席的歌,還有娓娓動聽抒發(fā)海軍戰(zhàn)士情懷的《航標兵之歌》、《軍港之夜》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政文工團的創(chuàng)作從建團以來就沒有離開過海,海是它的生命和家園,是它創(chuàng)作的源泉,永遠的主題。歌唱大海、海島、兵艦、海鷹、海軍戰(zhàn)士,就是謳歌時代。</p><p class="ql-block"> 海軍子女哪有不愛海的,這是父輩傳下的基因。一看到大海我就動情,我曾在祖國二十幾個濱海城市和臺灣島親吻過大海,看它的湛藍,嘗它的苦咸,蹚它的白沙,踏它的浪花。我愛看它的怒顏和平靜的微笑,愛看它寬廣的胸懷,聽它低吟渾厚的歌聲。</p><p class="ql-block"><b> 我一生之所以與海有緣,并總是那么深情地愛它,那是因為我是海軍子女,海政文工團永遠撥動著海的樂章。</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時隔六十年后,作者重回北京海軍大院,在母校七一小學門前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