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題記:發(fā)小“郭建新”成長歷程記</b></p><p class="ql-block">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三三兩兩的“發(fā)小”。成年后,人們渴望做真實的自己,“發(fā)小”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知己,郁悶、難過、悲傷的時候,都會成為最好的傾訴對象,來往的頻率甚至超過了同家人的往來。在安祥寺村小學讀書的五年時光里,我有一個“發(fā)小”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一直同班。十二歲小學畢業(yè)后,印象中似乎沒有再到一起的記憶。年近花甲,一次聚會上坐到一起,半個世紀沒有見面,不用他人介紹,我們就緊緊擁抱在一起。他就是本文記述的郭建新。昔日的農村娃,從一貧如洗到如今的資產千萬,他都經歷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一〉遙遠的記憶 </b></p><p class="ql-block"> 幾百年前,安祥寺村建村初期,有幾戶立祖的人家,村人一般用黃、吳、郭、劉來稱呼。安祥寺村南北長,東西窄。從村南到村北,相距有2里多。建新住村北的堡子里,我在村南的新東店。1968年開始小學讀書時,相識在村中的小學校里。一來二去,就走到了一起。記得他時不時吹噓堡子的宏偉和神秘,在沒有見過世面的當時,經常領我爬到堡墻上,去感受穿越歷史塵埃的氣息。四十年后編修《安祥寺村大事記》得知,堡子叫慈榮堡,土筑而成,建于明代,堡墻長寬各90米,高6米多,東墻正中筑有一個門洞,先屯兵后為民居,建新的兩間土平房就在堡子最里邊。那個時候的古堡就是我們星期天的快樂基地,我們在堡墻上捉螞蚱、捉蝴蝶,采一種紅色的小果子吃。堡子周圍有幾株大樹,哪棵樹高爬那棵,哪棵上面有鳥窩掏那里,十幾米高的樹爬上去一點都不慌,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生龍活虎,如今想起來,當初要是掉下來估計生無所戀,不死即殘,想想都后怕......看著太陽緩緩落到西山頭,才分手各回各家。</p><p class="ql-block"> 回憶起半個世紀前的小學生活,建新記憶猶新的是學校收學費,全班只差他一個人了,學校多次催要無果。最后,建新被兩個女老師一左一右?guī)е丶液湍赣H要錢,由于口氣重了點,給他的酸楚不堪回首。他家兄妹五個,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成為村里最窮的家庭之一。盡管父母每天早出晚歸的忙碌,家里的生活依然是捉襟見肘,這樣的日子是何等漫長、凄苦惆悵,每個人的胸口如同被一塊巨石堵著一樣,讓人心慌。兩個老師對著母親催要學費,母親反復揪著衣袖,張口結舌、窘迫難堪的表情印進了年幼孩子的心底,湊合著尋出零零碎碎的5毛錢,兩個老師才離去。建新說,那時候估計是我人生中最自卑的時候,只感覺巴不得有個地縫鉆進去。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認識到了錢的重要性,開始害怕貧窮。貧窮總是讓人無奈,當時望著老師離去的背影,他忍不住一個人偷偷地抹眼淚。經歷了這輩子最難堪的一件事,一生都沒有揮去。每次想起,他都異常心酸,一個人時經常淚流滿面。確實如此,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農村人,由于新中國才建立十幾年,加之國家又經歷了三年特大自然災害,所以,這代農村人的童年,是在窮困和苦難中度過的。現在回想起來,很多事情還歷歷在目。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而我想到發(fā)生在建新身上的是另一件</span>事,好像你曾經在全班同學面前叫何玉翠老師“媽”,那是因為啥?建新說道:有過這回事,一年級還是二年級記不清了,但喊何老師“媽”這件事記憶猶新。咱們當時都坐在炕上的書箱邊安靜地學習,有做作業(yè)的,有讀課文的,我念完一篇課文后,看到何老師正微笑地看著我,當時情不自禁地大聲喊了一聲“媽”,逗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何老師也笑了,我醒過神后滿臉通紅,這個情景一直記到現在。多少年后我一直把何老師和我母親并想,因為她真的非常和善,和風細雨,就象是母親。</p> <p class="ql-block"> 確實如此,何老師對建新,對每個學生樸實無私的愛與關懷,實實在在地溫暖了大家的心!一個微笑讓建新感受撲面而來的暖意,讓他銘記于心!“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睕]有愛,就沒有教育!</p><p class="ql-block"> 我們繼續(xù)回憶兒時在一起的趣事,我說:有一年夏天,好像三、四年級的時候,你還給我捉了好幾條小魚,我放在水盆了喂了好長時間。這件事不說還好,說了以后建新氣憤地嚷開了:就是因為給你撈魚,導致我背心、褲衩丟失,赤條條回家還讓母親一頓痛打。我本來不想說,你提起來了,我詳細說給你。那個星期天的中午,我提著一個瓶子到了民生渠,一邊耍水,一邊留心著有沒有魚。渠水被夏伏天的炎炎烈日曬了一上午,暖暖的,閃耀著耀眼的光芒,悠悠得流著。開始我還穿著褲衩和二股筋背心,后來覺得不利索,就脫下來漂放在身邊的水里,扎了幾個猛子,再去找衣服時卻發(fā)現都不在。我趕快擴大范圍找摸:渠面沒有,渠底也沒踩著。跳起來再找,還是沒有!再往大圈找找,仍然沒有。我猛實想起:會不會是順水漂走啦。以當時十幾歲的思維,想不到流動不急的河渠水能沖走我全部的行裝?頓時嚇得我沒有了耍水的興致,沮喪極了,關鍵是我還要回家,你要知道民生渠離我堡子里的家少說也四里多地?且大天白日如何光屁股回家?回去還要接受母親的調查責打,當時可以說是六神無主。我一直泡在水里等著。等待期間,想起答應你的魚還沒有撈。真怪,衣服沒有撈到,魚倒捉了不少。十多歲了,懂得羞,夕陽西下后,我把瓶子捂在襠前,利用暮色的掩護悄悄返家,一旦發(fā)現路上有人,就蹲在路邊的草叢里。終于到了堡子前但不敢從大門進,繞著上了堡墻跳回了我家院內,接受了老媽的一頓洗理。第二天把魚給你時,絕口沒有提這事,50多年了,第一次讓你知道。</p><p class="ql-block"> 確實,光陰似箭,再見時,我們已經年過花甲,不再是天真、幼稚的孩子。童年就像淘氣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流逝,不知不覺從我們身邊溜走,只留下點滴回憶,使我們還沉浸在往事之中。我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為了5毛錢而大哭一場,不會光屁股再到民生渠里撈魚。但時光老人永遠值得感謝,因為他把我們童年時代發(fā)生的故事編成一本最純最真最美的書印在我們的心坎里。我們這一代人出生于普通而又溫馨的家庭,家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勤勤懇懇,艱苦奮斗,孩子們從小就過著一種清貧卻又溫暖的生活,從四五歲開始,就會幫助家里做事,如掃地、拉風箱,稍大一點就會喂豬、拾茬子、拔草,再稍大一點就會推磨、拾糞等。多數人繼承了父輩勇敢面對困難和不卑不亢的性格,同時父輩善良、仁慈以及對待別人的真誠也深深的影響了我們,留下了永遠的樸實和堅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二〉故里時光</b></p><p class="ql-block"> “建新,小學畢業(yè)后,咱們就各分東西。我很想知道這50年你是如何走過來的。”</p><p class="ql-block"> “說來話長,我的初中時代是不堪回首的兩年,由于安祥寺村和南街校好像有什么矛盾沒有協(xié)調好,民主小學(其時安祥寺村叫民主大隊,學校叫民主小學)的學生遲入學一個多月,當時還進行了入學考試,咱們班有幾個同學因分數不夠沒能進入初中學習。記得是剛迎來13歲生日,我就進入了南街校。從咱們村的堡子到縣城的南街校比到村里的小學校還要近,直直的一條大路。但那兩年主要是反潮流基本沒學啥東西,再就是我那個沒有多少文化的班主任老師,出身農村還看不起農村來的孩子,耽誤了一屆學生。當然,我個人由于年齡小不愛說話也是老師不喜歡的一個原因,以致我失去了繼續(xù)上學的念頭。初中畢業(yè)照像時交給老師1塊多的洗像費,老師一直沒給我照片,造成我直到當兵甚至是現在都不愛照像?!薄耙驗槲覀兗沂钱敃r第八小隊乃至全大隊最大的缺糧戶,初中混了兩年后,我對母親說要幫家里掙工分。干了十個月農活,腰累得都快斷了,一天下來,累得趴下了,渾身骨頭散了般,鉆心得疼,有時睡夢中疼醒了,先是咬著牙堅持著,由于人小力不全又不會休息,得了一場大病,差點一命嗚呼。后所公社有一個姓魏的醫(yī)生,深得父母親的信任,是魏醫(yī)生救回了我的命。我看病養(yǎng)病用了三個多月,養(yǎng)病期間得到了大徹大悟,看到含辛茹苦的付出卻收入微薄,萌發(fā)了繼續(xù)求學的想法。便和母親說:我要上學。當時同屆同級就像你們已經入學一年另兩個月,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了,沒法跟你們同學。比你們低一屆的剛開學近兩個月,我自認能跟上他們。本家哥哥郭存喜在一中任教,母親通過他和學校聯系,得到的回答是不能跟低一屆的上,已經員滿了,想上只能跟低兩屆的上。我想,和低兩屆的同上就會和我的四弟一級了,當哥哥的怎能和弟弟同級呢?這種幼稚的自尊再次把我擋在了高中門外,我徹底失去了上學的信心,我覺得這就是我的上學和學文化的命,我死心不再上學,身體康復后選擇給大隊放牛一年,之后又去村辦紙坊學徒。</p> <p class="ql-block"> 1976年初復學無望后,4月份開始給民主大隊放牛。秋天的一個下午,在東大灘聽到大隊的高音喇叭傳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我和當時一塊放牛的三毛(你們家族黃文業(yè)的三兒子)號淘大哭了一場,一群牛圍著我們瞪大眼睛看。入冬后走后門(我二叔郭守恩是村支書)去了由黃丕如當廠長的大隊麻紙廠------去紙坊學徒,開啟了我三年的學徒、當二師傅(曬紙)的匠人生涯。先學習的技術是解麻繩,過程是把之前他人剁成一截一截的麻繩散開整好以備下步砍碎上石灰入蒸鍋蒸煮,之后用電碾(以前是驢拉磨滾道)碾成泥漿,放入操紙池中經過攪拌均勻后澇制,是為傳統(tǒng)古老的造紙法,安祥寺村這個造麻紙方法古已有之。因為屬于手工形技術,多少還有點尊師問道才能學到手的傳統(tǒng)味道,而且去紙坊學手藝比種地有好處,既能掙工分加補貼,還因為有手藝容易娶媳婦。母親也是因為我們家兒子多,家窮娶媳婦困難才央求我二叔把她這個還算帥氣的三兒子弄進了村辦企業(yè)。紙坊連師傅帶徒弟一共也就10來個人,咱們的同學韓躍文比我先三、四個月進去,算是同門師兄,后來我們先后做了曬紙的二師傅。我經常騎自行車帶他玩耍,兩個人合起來都沒車重,在村里騎的飛起,去岱岳街看熱鬧或買個什么的,相處的就象親哥倆,直至現在也是不錯的關系。紙坊學手藝的三年沒有阻礙我的長大,日復一日的體力活反而是催化劑一樣,加速了青春的成長。那幾年的個子像拔節(jié)一樣猛長,力氣也是越來越大。樸素的衣服掩蓋不了一個男子漢的形象,小學時,咱們都是班里的矮個子,三年后長高了,真是欣慰又高興。</p><p class="ql-block"> 咱們村的紅八仙你一定不陌生,也是由來已久的。回村的那幾年,我都要參加村里舉辦的社火隊紅火,每年春節(jié)過后的正月初八起玩藝兒。那幾年我是踢鼓秧歌的拉花主角,對的是女扮男妝的你的一個本家,她和咱們小學一個班學習過,后來留級了。一年社火隊的交往,明顯感覺到她愛上了我,當然我也是很喜歡和她在一起的。我參軍走的那天,她戀戀不舍一直送到我上了火車。到了部隊后,她的父親還以看侄子(我和他侄子在一塊當兵)的名義看過我,問我退伍后的去向。因為當時我的父母去了寧夏(已落實了政策),我回答可能退伍后去寧夏。這就是有緣無分吧,這年年底或次年初吧,姑娘嫁人了。這就是社火引起的朦朧愛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三〉遠離家鄉(xiāng)</b></p><p class="ql-block"> 至于你問我為什么到了大西北,這說起來話就長了,要從我的父親說起。我的父親在族譜里的名字是郭守躍,1946年參加解放軍后自己改名為郭勝山,參加過解放大西北的大小戰(zhàn)役,1952年脫下軍裝在寧夏的金積縣參加地方工作,1957年底反“右”時被遣回老家。</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隨著“四人幫”的倒臺和各地落實政策的形勢,母親和父親商量讓父親去寧夏到20年前被遷返的地方找找,看能否落實政策、恢復之前的工作。在農村的20多年,由于地貧人多吃盡了人間疾苦,太窮了、窮怕了,尋找一切可能脫貧過好點日子的途徑。父親第一次去寧夏打聽尋找,由于臨近年關,回來時,當年的戰(zhàn)友劉奎(后來成為我的岳父)給我們家?guī)Я诵┊數禺a的大米(當時在咱們老家可算是皇家貢品啊,反正我17歲之前沒有見過更沒有吃過)返回了老家。第二年(1979年3月份)春節(jié)之后在我和母親的催促下父親又去了寧夏,落實政策并非一帆風順,碰到了很多阻力,父親寫信問母親怎么辦?母親和我這個她一直看好的三兒子(大哥在外打工、二哥已在一年前參軍)商量把家庭戶口先遷移到寧夏吳忠一個新建鄉(xiāng)鎮(zhèn):扁擔溝鄉(xiāng)黃沙窩村。按母親當時的想法,即使落實不了政策、恢復不了工作,就是當農民也去寧夏當。她說:寧夏種的都是小麥和水稻,當農民的生活和出路都比在安祥寺村強。在我的認知里,當年43歲的母親是我心中最堅強、最有智慧、最會過日子的母親。母親對我說:三人(我們兄弟們多,她用排行稱代替名字既是當地的風俗也是她的智慧),家里先遷寧夏,但最終不知道能不能落實政策轉了戶口,你在村里紙坊掙工分加補貼還算不錯,戶口就留在村里。就這樣,家里除已參軍的二哥外還有七口人,我的戶口就留在了村里,其他親人隨父母在當時擔任寧夏吳忠一公社書記(即我未來岳父)的幫助下都遷移到了寧夏,按當時國家的留糧政策,在10月1日前(于9月16日)辦理完成了戶口遷移手續(xù),除我留在老家(和當兵的二哥)外,其他成員在父母親的帶領下來到“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寧夏吳忠繼續(xù)當農民。1980年6月30日父親落實政策恢復工作,其他人轉為非農戶。</p> <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中旬父母親帶其他兄妹遷移寧夏后,我在村紙坊工分+補貼留了下來。一邊在紙坊上班一邊給在山陰一中上學的四弟(他戶口轉走后,按父母決定上學到年底再去寧夏)做飯。上班又惦記著做飯,對一個18歲的初長男人來說是既為難無聊又無奈的,所以在一個多月后的11月初征兵令發(fā)到村里時,我決絕地報名當兵。報名、初檢、政審、合格核準,我受到二叔和三叔自小沒有過的呵護,中年之后我才一邊對比一邊想:是因為父母不在,叔叔們才齊心全力送形同孤兒的我去當兵,年老之后越發(fā)懷念感恩叔叔們對我的關懷和幫助。</p><p class="ql-block"> 當年12月初從岱岳去忻州是我長到18歲第一次坐超過200公里的火車,我的感覺是真暈和真遠。記憶中10歲左右時坐過一站(岱岳----東榆林),差點暈死,時隔8、9年,還是暈車厲害。告別了親友和家鄉(xiāng),一路上新兵們唱歌說笑,我一人嘔吐占整座真是狼狽極了。領兵的趙軍醫(yī)和我開玩笑說:你這么暈車,體檢時怎么沒有檢出來。</p><p class="ql-block"> 從1979年末到1985年初是我在部隊的時間,剛入伍,教官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表現出軍人鏗鏘有力的風采,我們有嚴格的紀律,有一腔熱血:就是報效祖國。這就是參軍最初的感受。雖然訓練和生活苦,但是我感覺不到一點苦,每天像過年一樣高興。這大概是在家里苦慣了,才感覺不到部隊有多苦。在首長和戰(zhàn)友的教育和關心下,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向前邁進一大步,逐漸懂得了青年人身上有什么責任。幾年軍營生活,教會了我怎樣做人,怎樣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當時是地方部隊山西忻州獨立營,1982年轉為武裝警察部隊。我是1982年12月加入黨組織的,1985年初退伍至寧夏?,F在回想:目前的文化是當兵后看了較多的書和報名參加了山西刊授大學的學習,要不然之后的生存創(chuàng)業(yè)都很可能會更難。</p><p class="ql-block"> 正式退役之后,于6月中旬按國家政策被安排到寧夏吳忠市供銷社。工作10年整,于1995年5月份下崗失業(y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四〉創(chuàng)業(yè)者的艱辛</b></p><p class="ql-block"> 吳忠市供銷社工作整整10年,1995年5月份我加入了下崗隊伍。長大后,一直渴望成為一名社會的成功人士,這不光是為了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幸??鞓返纳?。這就需要到社會這個海洋中去拼搏、奮斗,我們也沒法后退,因為我們的父母已經開始漸漸地老去,我們必須完成蛻變,必須扛起身上所應該扛著的責任。下崗后我迷茫了兩年,在1997年與人合伙組建了貿易工貿公司。四年后于2001年購買了一個小型乳品廠,開始了實體創(chuàng)業(yè)。舊廠邊改造邊注冊運營,我自己起了個企業(yè)名稱,叫“吳忠市天天乳業(yè)有限公司”,看著辦公室里火紅火紅的花兒開放,玻璃缸里的金魚歡快地地游來游去,時不時調皮地躍出水面,我不由得流下激動的眼淚!也許是名字起的太大了,天天乳業(yè)經營了9年也只能算是小有起色,勉強維持而已,只能是為奶農和員工服務,自己賺到的錢并不多。特別是2010年因頂賬奶粉遲發(fā)地招惹了全國紅極一時的三聚氰胺事件,企業(yè)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2009年12月30日,我收到了來自福建省有關局的一份質檢報告,報告上說我們供給福建晉江一家奶糖企業(yè)的全脂奶粉查出含有微量的三聚氰胺(雖不超標但還是接近了臨界點),因為雖然三鹿奶粉事件剛剛平息下來,但大家對三聚氰胺還是談虎色變的。當天晚上當地質監(jiān)局由主管副局長帶隊,拿著同樣的測檢報告(按慣例在當地測檢出問題后,報告同時寄往國家部委、問題所在地的質量監(jiān)督部門和生產企業(yè),再由當地質檢部門進行查處)駐進了我的企業(yè)——天天乳業(yè),當時我們的心都快嚇出來了。緊接著我和我的企業(yè)經歷了轟動五省區(qū)乃至大半個中國死里逃生的過程。事情的原委是:我們把自己生產的大包裝工業(yè)乳粉供給黑龍江一家出口貿易企業(yè),他們再干混均質后用外文包裝供給一些西亞國家,但這家有著出口資質的東北企業(yè)玩的是白手套,欠我們的500多萬貨款不按合同約定執(zhí)行償還。我深感這家企業(yè)不僅實力有問題而且信譽也不行,所以決定不付款即退貨。當時去對方現場查看時,我們供的原包裝只有一少半150噸左右,所以按當時貨款折價再退回他們已再加工成他們外文包裝的全脂乳粉170噸。就這170噸對方頂賬奶粉,差點害死了一個我們這個西北邊陲的一個良心企業(yè)。經過是:這個外文包裝的貨頂回來后,我們無法銷售,只好換掉包裝(換成我們自己的包裝再銷)。我們當時的客戶有廣東、福建、上海的,有臨近省區(qū)內蒙的。是賣到福建的乳粉讓查出了問題,但是引發(fā)全網媒體炒作的卻是廣東的廣州,據說是廣州有關部門違規(guī)召開聽證會引入了社會媒體記者報道了“天天乳業(yè)”在福建某地供應的全脂乳粉含有少量不超標的三聚氰胺,使我這個偏隅小企業(yè)一時名躁大眾,也引發(fā)了長達5個月的調查待處。業(yè)。經過是:這個外文包裝的貨頂回來后,我們無法銷售,只好換掉包裝(換成我們自己的包裝再銷)。我們當時的客戶有廣東、福建、上海的,有臨近省區(qū)內蒙的。是賣到福建的乳粉讓查出了問題,但是引發(fā)全網媒體炒作的卻是廣東的廣州,據說是廣州有關部門違規(guī)召開聽證會引入了社會媒體記者報道了“天天乳業(yè)”在福建某地供應的全脂乳粉含有少量不超標的三聚氰胺,使我這個偏隅小企業(yè)一時名躁大眾,也引發(fā)了長達5個月的調查待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為啥說我辦的是良心企業(yè)?這是寧夏區(qū)政府副主席命名的。我自己做為一個下崗失業(yè)者,創(chuàng)辦“天天乳業(yè)”企業(yè),九年里解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yè)生活問題,也支助了當地奶牛養(yǎng)殖戶的生活和發(fā)展,特別是事情發(fā)生后我沒有欠員工一分錢的工資和奶農一毛錢的奶款。當時處理問題的是主管食品安全的副主席(他是寧夏區(qū)民主副主席),他問我:事件發(fā)生后,你們是怎么想的?打算怎么應對?我扳著指頭匯報說:我首先想到的是,接受調查,把問題說清楚;全力支付保障員工的工資收入;付清奶農的全部奶款,不讓奶農損失一毛錢;接受政府的秉公公平處理。是我的回答和做法讓這個自創(chuàng)的企業(yè)活了下來,當時那位副主席拍著我搭檔(他比我年輕10歲)的肩膀說:小伙子,事情發(fā)生你們沒有回避和逃避,對員工對奶農對社會做了應有的擔當,是個有良心的企業(yè)。</p><p class="ql-block"> 再和你談談“天天”和“伊友”的更迭一事。天天乳業(yè)雖沒有倒下,但已經傷痕累累。當年虧損慘重不說,給之后的經營也帶來了系列的艱難,社會負面影響太大,特別是媒體網暴時期,對我這個法定代表人更是八卦不斷:不是說我已經失聯、出了意外,就是說我不接電話失去了自由,或者說我正在接受法律的制裁。加之乳品行業(yè)好三年差三年的周期,我覺得天天因我而起又因名大而幾乎盡毀的唯心之慮,所以我想到了更名易帥?!耙嘤嘈闹瀑猓m九死其猶未悔”,在一番考慮和尋征之后,我覺得選用“伊友”為名甚好,一是寧夏稱之為清伊之地,二是中國最大的乳企伊利有伊字為先,三是之前和我們合作過的重慶一家乳企名稱“天友××”,所以在注冊征詢通過之后,我們從“吳忠天天乳業(yè)”變更為“寧夏伊友乳業(yè)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由我換成我年輕的搭檔,更重要的是我們聽取了當時主管、也是幫助我們恢復時主動帶頭簽字的主管食安的副市長的指導:進行了股份重組。我把一部分股份通過轉配無償轉讓給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部分負責人和認可我做事的親戚、朋友、奶農,經過了兩次重組,完成了企業(yè)的起死回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逆襲。所以真的對所有人想說一句,當你遇到難解決的事情的時候,多給自己再試一次的勇氣。因為再試一次,你可能會走進另一個世界。我們用“伊友”的策劃方案,通過十年的運行,完成了行業(yè)產業(yè)鏈的形成和公司集團化的股份經營形式,形成乳品生產及大包裝工業(yè)乳粉代工和奶牛專業(yè)養(yǎng)殖場的共同發(fā)展。目前全集團公司擁有四個牧場,存欄優(yōu)質奶牛1萬2千多頭,日處理400噸牛奶的加工廠一座。企業(yè)為400多名城鄉(xiāng)就業(yè)人員提供了養(yǎng)家糊口的崗位。當然、能擁有今天的效果,也是我?guī)妆M刀尖行走的回報。</p><p class="ql-block"> 一晃這些年過去了,對我來說,這十年簡直是脫胎換骨的改變。對我的家庭來說,這十年也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酸甜苦辣嘗了個遍,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F在我們的家庭幸福,公司里年輕一代工作順利,還有我可愛的孩子們茁壯成長,這樣的生活非常知足,非常感恩,非常幸福!不能光和發(fā)小講過五關斬六將,走麥城的經歷更刻骨銘心,諸如2011至2012年,為了翻身,我借資販煤,和我的堂弟成立了一個貿易公司,兩年虧損600多萬(都是貸借款);2016年至2018年三年間,把奶牛趕到四川、云南外養(yǎng),凈虧損了500多萬……一言難盡,不說為好。”</p><p class="ql-block"> 和我聊天的間隙,建新不時被電話打斷,來電都稱他“郭總”,我看到他還是樸素無華的樣子,像剛剛從鄉(xiāng)間的小路走過來一樣,渾身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公司同行的員工也這樣評價他,說郭總沒有一點架子,穿著很隨意,也很節(jié)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五〉發(fā)小感悟</b></p><p class="ql-block"> 我曾經數次品讀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它不僅是路遙最具代表性的長篇巨著,更是一部真實地反映我國上世紀七十年代至改革開放時期生活在大西北青年人艱難歲月的文學作品。讀《平凡的世界》最為感動我的,就是孫少平的努力。反思建新的生活之路,他在兒時,是那么靦腆、那么有自尊心、那么敏感的一個男孩,如今則成長成一個內心強大,富有責任心,并始終保持著正直與善良,實在是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建新的成功絕非偶然,了解他的經歷,感受他的過程,覺得需要有銳敏的嗅覺去察覺到隱藏在身邊的商機;還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做事情必須認準一個方向,堅定一個信念,提煉一種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個使命;需要對自己和企業(yè)有明確、清晰的定位,明白自己擅長什么、想要什么。這方面,在我熟悉的朋友里,建新是成功者;在我諸多發(fā)小里,建新更是佼佼者。高爾基說過這樣的話:世界上的一切光榮與驕傲都來自于母親。建新一家從山西到寧夏之路,我感覺是他的母親闖出來的。母親遠大的目光,堅強的意志為全家鋪出了一條路,一條堅強不屈的路,一條為夢想前進的路。</p><p class="ql-block"> 建新走的這條路,走過了覺得很誘人,但實在太艱辛了。路上時而景色秀麗,時而烏云密布,他勇敢地在這條路上參加了沒有盡頭的馬拉松賽跑,雖然跑得腰痛腿軟,直至現在有時還出現失眠,但前方的路仍然會勾起我無窮的想象。我想,他已經揚起的創(chuàng)業(yè)風帆將繼續(xù)推動企業(yè)走向蓬勃發(fā)展的未來。因為一個內外兼修、厚道善良、頑強勇敢、披星戴月的創(chuàng)業(yè)者,每一份耕耘都會有一份回報,“伊友乳業(yè)有限公司”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b>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 黃冀:山陰縣安祥寺人,山陰縣文聯原主席,《山陰縣志》主編,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p> <p class="ql-block"><b>編輯簡介:</b></p><p class="ql-block"> 一縷祥云:山陰縣岱岳鎮(zhèn)人,《桑干河微刊》主編,朔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人民教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