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過年系列之 除夕<br> 大年三十才是過年的主角。一大早,爺爺,爸爸,叔叔,伯伯這些家中的男子便忙著去請爺爺娘娘了。這爺爺娘娘是誰,小時竟沒有想去查證,只覺得是個應該敬重的神仙?,F(xiàn)在百度了一下才知道請“爺爺娘娘”原來是請先祖回家過年。<br> </h3> <h3><br> 沒等天亮,同族兄弟們就早早起床一起來到村外,朝自家祖墳方向跪下磕三個頭,燒點紙錢,然后鳴放鞭炮,通知先祖回家過年。<br> 家中已經(jīng)擺好了供品:堂屋對門的墻上掛著本家族的家譜(小時候不知道這是什么,只見花花綠綠的一張大布,上面描畫著層層樓閣)一張八仙桌擺放在堂屋的正中,上面擺放豬頭,雞鴨魚等,具體有什么現(xiàn)在已記不得了。但是但是對此神秘而畏懼的感覺至今猶存。<br></h3> <h3><br>家中的婦女便忙著準備吃過午飯后,各家各戶就開始忙著包團圓餃子。<br> 在我們老家,年三十兒晚上烙火燒,意在明年日子能翻個個兒。<br></h3> <h3>吃完火燒,我們這些孫字輩的孩子便都抱著明早的新衣到爺爺奶奶家里睡。七八個小孩子擠在一個大炕上說不出的興奮。但我們得時刻按捺著那顆驛動的心,因為在大年三十晚上是不許隨便說話的。</h3> <h3><br> 初一一大早,家中男性長輩開始起來溜餃子(雖然他們平時從不)吃餃子是非常有講究的。第一碗和第二碗餃子從鍋里盛出來后,要先端到院子中間祭天;第三碗和第四碗餃子要端到“家堂”下面的供桌上祭祖,程序嚴格。不論是祭天還是祭祖,各家各戶都要燒很多紙錢,燃放很多煙花爆竹。燒紙錢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家中年齡最大的長輩才有資格焚燒紙錢,在燒紙錢過程中,全家人都虔誠地跪在地上默默祈禱先祖神靈保佑全家平安,家丁興旺,財源滾滾。<br> </h3> <h3><br> 在祭祖儀式結(jié)束了,餃子也上桌了。晚輩們開始輪流給長輩磕頭拜年。<br>爺爺和二爺坐在炕桌中間,先由伯伯、爸爸、叔叔輩開始拜起,再是大娘,娘,嬸這些媳婦們;他們拜完后就入座了。最后是我們這些孫子孫女輩的。拜年很有講究,需先到里屋門口,對著要拜的人稱呼,等到答應后再說“我給您拜年了”,然后磕頭,磕頭時不可兩腿同時下跪,不可彎腰,男孩子還要作揖,拜年拜的不好的往往引來大家的笑聲,是一件很令人窘迫的事情。如果是男孩,那些嬸嬸大娘會開玩笑的說:“這樣子怎么能行,將來娶了媳婦,怎么去丈母娘家拜年?”<br>拜完年開始吃餃子了,爺爺奶奶和孩子們在炕上吃,爸爸叔叔輩的則站在地上吃。據(jù)說大年三十的餃子吃得越多越好,大家一邊吃餃子一邊評論餃子的味道。<br></h3> <h3>吃完了餃子我們這些孩子要等著爺爺給我們分糖(那時家里窮,是給不起壓歲錢的)。每個人伸著小手等著,爺爺會先從他的孫子開始分,他們每人5塊,我們這些女孩每人4塊。看到男孩得意的眼神,我們很是不服氣,但在那個年代,也只能背地里發(fā)發(fā)牢騷,翻翻白眼</h3> <h3> 吃完了餃子,我們開始各人回各家。隨大人走出屋門,外面漆黑寒冷,院子里灑滿了芝麻桿,棉花柴,寓意著日子步步高,財源滾滾而來。人走在上面唏唏索索的響,更增添著恐怖和神秘的味道。</h3> <h3>回到家里,大人們和家中的男孩忙著去給同族的人拜年。如果家族較大,人數(shù)較多,往往等到天亮才能拜彎。我們這些未出閣的女孩則不用外出拜年,有別人到我們家拜年時,女孩子也是不能露面的</h3> <h3><br> 拜完了年,天也大亮了,我們這些女孩子才可以走出家門,找同伴去玩。我們都穿著新衣、新鞋、新帽,見面相互觀看,相互評比。與其說是顏值的比賽倒不如說是家中婦人手藝的比拼。娘是個會做衣服的巧手,衣服做的合體,樣式新穎,令我們姐妹三個可以在同伴中驕傲的揚著頭。<br></h3> <h3><br>大年初二清晨,開始送爺爺娘娘,送走了爺爺娘娘,大年也就結(jié)束了。<br> </h3> <h3><br> 現(xiàn)在的年,天不再那樣黑,也就少了神秘和敬畏。程序也不在那么繁雜,也就沒有了儀式感。物資越來越豐富,少了對心儀之物的渴望和等待,也就少了得到時的喜悅。在現(xiàn)在天天似過年的日子里,年似乎變得不那么重要。但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過年,都是游子對家的牽掛,是父母對孩子的思念,是故鄉(xiāng)對歸人的呼喚,是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聲吶喊。過年的那種濃濃的親情,暖暖的味道,會一直在心里,成為永遠也解不開的結(ji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