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時候過年,雖然那是久遠的回憶,但一切又都是那樣鮮活。</p><p class="ql-block">兒時的年是屬于孩子們的年,是最開心的時候。穿新衣服,貼對聯(lián),掛燈籠,放鞭炮,收壓歲錢,串門有人給面花花,紅火熱鬧看秧歌,還有好多只有過年才能可以吃的美食,在那個缺衣少食、沒有任何娛樂的年代里,小孩們都特別期盼過年的穿新衣、吃美食、看秧歌、走親戚。</p> <p class="ql-block">那時,陜北農村過年前的事特別多,足夠全家人忙碌一兩個月。</p><p class="ql-block">每年到臘月,村上就熱鬧了起來。家家戶戶磨面滾米,有的人家還殺豬宰羊,孩子們喜歡跟著看熱鬧。家里大掃除孩子們也得幫忙,<span style="font-size:18px;">擦破舊家具的金屬掛件都是孩子們的事。</span> 糊門窗紙是打掃家后的一大工程。門窗上糊的麻紙經過一年風吹雨打后破爛不堪,平時只是零星的修補。熬到了過年時,把舊窗紙全撕下再糊上新窗紙。大人們站在梯子上糊,孩子端漿糊遞麻紙。窗紙一糊,家里頓時變得干凈明亮,說不出的新鮮感。</p><p class="ql-block">黃米饃饃是那時過年的必需品。臘月蒸的黃米饃除了供全家人過年吃外,還是正月走親訪友的重要禮品。那時白面是稀有物,但家里會把珍藏已久的白面拿出來蒸一些面花花,這是給自家和村里鄰家孩子準備的新年禮物,此時是家庭主婦展現(xiàn)廚藝的最佳機會。</p> <p class="ql-block">臘月二十三以后,年味越來越濃。趕集的人會有很多。要買的年貨有年畫,對聯(lián)紙,鞭炮等等,集市上應有盡有。鎮(zhèn)里一條街熙熙攘攘,十分熱鬧。孩子喜歡跟著大人去趕集。左顧右盼,這邊看看,那邊瞧瞧,還沒看夠就被大人拽著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對聯(lián)也是過年不可缺少的重要標志物。那時候的對聯(lián)和現(xiàn)在不同,都是買來大紅紙請人手寫的。伯父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里的文化人,他</span>書法很好,在臘月村里找伯父寫對聯(lián)的人絡繹不絕。過年的前幾天是伯父最忙碌的時候。大人帶著孩子來寫對聯(lián),小孩子圍著伯父邊看邊念。那黑亮亮好看的毛筆字寫在紅紙上,有說不出的羨慕。寫好的對聯(lián)拿回家后等到除夕使用。</p><p class="ql-block">小孩子特別喜歡穿新衣服。除夕的頭天就會把新衣服拿出來。睡前要將新衣服、新鞋、新襪擺在枕邊,盼著除夕能快點到來。那時夢里全是過年的熱鬧情景。</p>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是農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jié)日,村子里到處都是一片喜氣、祥和、歡樂的景象。大人們常說,“忙月盡、閑初一”。除夕這天,也是最忙碌的一天。 家家都忙著炸年糕、做油饃、燴肉菜、搟雜面、滾米酒。這一天人們都要從早忙到晚。</p><p class="ql-block">每年除夕中午,大人們帶著過年做的祭品領著孩子上墳祭祖,這是祖輩傳下來永不改變的老傳統(tǒng)。</p><p class="ql-block">下午,每家每戶都要掃院子、擔滿水缸、貼上對聯(lián)、掛好燈籠,打好冰塊擺在院子里。這些事離不了孩子幫大人來完成。貼了對聯(lián),意味著過年正式開始了。那時沒有膠水和膠帶,母親就把面粉在鍋里做成糊狀,我們幫著父親拿對聯(lián)、端漿糊,還要控制梯子上的他貼對聯(lián)的位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陽還沒有完全落山,</span> 一家人其樂融融,圍坐在一起吃人們期盼已久的年夜飯。那時的年夜飯還沒有現(xiàn)在家常飯豐盛,一頓豬肉粉條燴菜與白面饃是所有人最期盼的。母親搟的長雜面羊肉臊子是我們那時的最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時,村子里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院子里各家的煤油燈籠都亮起來了,把窗子、對聯(lián)與院子都照得紅通通的。大人們給鍋臺的灶王爺擺放上“棗山山”(用白面和紅棗做的敬供灶王爺?shù)膶9┢罚?,再給院子土神處擺上花饃供品,完成上香、磕頭等祭拜儀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們穿著新衣服、新鞋子,兜里裝著鞭炮,開心地跑去找小朋友一起玩。那個年代過年,物質匱乏,從來沒有條件給大人做新衣服的,他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求衣服干凈一點就行。</span>孩子過年有新衣服穿,父母會很滿足、很開心。</p> <p class="ql-block">吃過年夜飯,每家大院里開始點燃早已備好的柴堆,打起了篝火。熊熊火焰,照亮夜空,紅紅火火,增加了過年熱鬧氣氛?;鸲阉闹車鷿M院子里的大人小孩,大家看篝火,躍躍欲試,隨時準備跨越篝火。大一點兒孩子會不時給火堆里扔鞭炮,炮聲此起彼伏,響個不停。小孩子等到篝火的大火過后才敢自己跨過火堆。更小的孩子大人會抱上一起跨幾次篝火,出不了門的老人和孩子,家里的人會拿上他們的帽子或枕頭跨篝火。寓意來年人人健康平安順利。</p><p class="ql-block">除夕夜千家萬戶不停息的鞭炮聲,沖天的煙花與燃起的篝火交相輝映,構成最美麗的夜景。在萬籟俱寂的山村里,在辭舊迎新的夜晚人們狂歡了,沸騰了。</p> <p class="ql-block">篝火結束后,就到睡覺時間了,孩子們十分期盼母親給自己枕頭底下壓的壓歲錢和面花花。</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凌晨,人們會被陣陣的“開門炮”叫醒。放開門炮的人,需要早起床,打開門,點燃除夕晚上放在鍋臺上的一長串鞭炮。放開門炮聲音響亮且持續(xù)時間長,意味著開門炮放得好。初一早晨家里放過開門炮后,如同給全家人發(fā)了通行證,才可以走出家門。 開門炮<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般是家里大一點的男孩子承擔此事。那時,</span>母親常會把放開門炮的任務交給我來完成。</p><p class="ql-block">新年伊始,家人鄰居見面第一問候語是:過年好!本家族的孩子們給長輩們拜早年,小孩子以磕頭方式拜年后,父輩會給一二角的壓歲錢。獲得壓歲錢的孩子像中了大獎,高興到歡呼雀躍了。</p> <p class="ql-block">初一這天家家都少不了吃餃子,餃子餡是年三十備好的。包餃子時常會放一些硬幣進去,誰要是吃出了有硬幣的餃子,寓意新的一年都會有好運。孩子們?yōu)榱四芏喑猿鲇矌?,常會在餃子的盤子到處挑選餃子。父母不僅不責備,還會把自己碗里貌似有硬幣的餃子悄悄夾給還沒有吃到硬幣孩子,以討孩子們的高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中午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大家都穿上有兜的新衣服,三五成群,結伴同行,由近及遠到同村鄰居家串門拜年,實際是出去要面花花。一走進家門,長輩的伯母嬸娘滿面笑容,很快給孩子們遞上早已備好的面花花。</p><p class="ql-block">記得我們小時候,到下午回家時都能帶十幾個各家各戶的面花花。那時,我們會把這些面花花排成一行,除了辨認其來自誰家外,還比較它們的優(yōu)劣,評出優(yōu)良中差。這些出自各家各戶家庭主婦做的面花花,大小不同、顏色形狀各異,能玩能吃,讓那個年代食不果腹的孩子們十分喜歡,感覺這是過年收到的最好禮物。</p><p class="ql-block">正月孩子出門要面花花的傳統(tǒng)文化,給那個年代的孩子帶來了太多的歡樂,至今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正月里,趁著農閑季節(jié),走親戚是那時過年的一種風俗習慣。過了大年初二,大人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會帶著過年前做好的黃米饃饃,</span> 領上自家的孩子們到舅姨姑姐家住上三兩天?;丶視r,帶去的饃饃油糕等會原數(shù)返回,只是換成親戚家的了。大人們說,正月走親戚的禮品是“拿來回”的。親戚之間越走動也就越親,禮尚往來是最基本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月人們走親戚或準備回家的那一刻,家人或親戚一定讓孩子們放幾個鞭炮送行。其中的寓意沒人能說清楚,只是一種傳統(tǒng)習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秧歌拜年是陜北過大年中獨特的風情。</span></p> <p class="ql-block">春節(jié)過后,各個村里就開始鬧秧歌,而且要持續(xù)到正月十五。秧歌隊每到一個村子時,鐵炮聲震耳欲聾,鑼鼓嗩吶開路,傘頭帶隊到村里各家的院子里拜新年,送祝福。每到一家領隊的“傘頭”都要即興編唱,歌詞還是適合主人特點的過年祝福語。</p><p class="ql-block">秧歌隊所到之處,主人們滿面笑容,喜迎貴客。他們把盤子里早已備好拆散的香煙、紅棗和糖果之類分發(fā)給秧歌隊的每個人,感謝秧歌隊給全家?guī)淼男履曜8!?lt;/p><p class="ql-block">那時的正月秧歌隊出演時,孩子們滿心歡喜地隨著秧歌隊走遍全村的每個農家院落。</p> <p class="ql-block">除了白天的秧歌外,晚上還常有跑旱船,人們晝夜不停地趕場子看演出,樂此不彼。</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是各村秧歌的匯演時間,這一天鎮(zhèn)上匯聚了四面八方來看秧歌的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轉九曲是陜北過年古老的習俗,也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一般安排在正月十四到十六這三晚上。</p><p class="ql-block">“九曲”像個城廓又似一個迷宮,其回廓沒有重復路徑。夜幕降臨,360盞油燈同時點亮,鑼鼓嗩吶齊奏,秧歌隊打頭進入九曲連環(huán)陣。俗話說:“轉九曲,消災驅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轉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誤。過年轉九曲被人們看似自己上春晚那樣隆重神圣。</p><p class="ql-block">那時過年的轉九曲只有在縣城里才有條件舉辦的大型活動,在偏僻的農村里是沒有條件轉九曲的。</p> <p class="ql-block">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xiàn)在的孩子趕上了改革開放,國富民強的新時代,吃穿不愁,生活富裕,但是過年卻沒有我們兒時那種豐富多彩、自由自在的情趣,更沒有了那種迫切過年的欲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所懷念的那種過年,現(xiàn)在的孩子無法體會,也不感興趣,他們有自己歡樂的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過年,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不再是一種憧憬,而成為了一種形式。 兒時過年,缺的是年貨,不缺年味?,F(xiàn)在過年,要啥買啥,從不缺年貨,但沒有了年味。</p><p class="ql-block">懷念逝去的童年!懷念過去的年!</p> <p class="ql-block">(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