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兵者,大兇,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兵者,詭道也,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p><p class="ql-block">慎戰(zhàn),遠離戰(zhàn)爭,和平發(fā)展是人類社會一直孜孜以求的夢想,然而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戰(zhàn)爭始終與我們的文明進步如影隨形。</p> <p class="ql-block">長平之戰(zhàn),毫無疑問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參戰(zhàn)兵力最多,境況最為慘烈的一次成功的殲滅戰(zhàn),也是戰(zhàn)國后期秦趙之間的一次戰(zhàn)略決戰(zhàn),影響深遠,可以說秦勝則天下歸秦,趙勝則可維持七國爭雄的局面。而趙國君臣在長平之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就差強人意,讓人匪夷所思了!</p><p class="ql-block">長平之戰(zhàn)的爆發(fā)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說其必然性是因為東出函谷關,逐鹿中原,吞并天下一直是秦穆公以來歷代秦國國君的夙愿,也是秦國的既定國策,還好,縱觀穆公以來歷代君王,勵精圖治銳意進取者有之,知人善任禮賢下士者有之,高瞻遠矚雄才大略者也有之,才能平庸乏善可陳者亦有之……但就是沒有頭腦昏庸,忠奸不分的,你說奇怪不奇怪,說奇怪也不奇怪,秦國從立國起,雖有內(nèi)憂,但都能和平的方式解決,沒有釀成大的動蕩和內(nèi)亂,外患不斷,它能使歷代秦王樹立危機意識,警鐘長鳴,不敢懈怠。</p> <p class="ql-block">話再說回來,三家分晉是晉國的不幸,也是東方六國的不幸,卻是秦國的福音,晉國體量之大,國力之盛,都是秦國東進無法逾越的障礙,正是晉國的分裂讓秦國進軍中原看到了曙光;說其偶然性是秦昭襄王采取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出兵韓國,七國之中,韓國最弱,當然不是如狼似虎的秦國勇士的對手,一敗涂地,韓王不得不向秦國求和,許諾將上黨獻給秦國,而上黨郡守馮亭則拒絕秦國接收,誓死抵抗,原來他有自己的小算盤,打算投降趙國,將秦國矛頭引向趙國,趙孝成王利令智昏,貪圖一時小利,短視的平原君趙勝也認為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不要白不要,就派兵接收了上黨。秦昭襄王得知上黨被趙國占領,惱羞成怒,立即派兵進攻,這樣,這場本來由秦、韓之間趙國可在幕后支持的間接對抗,演變成了秦趙之間的面對面的巔峰對決,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所以說沒有妄念的心,才是最有智慧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人們常把長平之戰(zhàn)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趙括身上,說他夸夸其談,只會紙上談兵,膠柱鼓瑟,不會變通,理論與戰(zhàn)場相脫節(jié)。這有失公允,其實真正導致趙國失敗的不是趙括,而是趙孝成王。作為一國之君,他沒有做到知人善任,也沒有選擇好合適的時間和有利的地點,也沒有營造好融洽的國際環(huán)境,建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更沒有做好充分的戰(zhàn)爭準備,而是被動倉促應戰(zhàn),趙孝成王的祖父和父親披肝瀝膽,勵精圖治,為他打下了很好的根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趙國迅速強大起來,趙惠文王繼續(xù)開疆拓土,大膽任用藺相如、廉頗、趙奢等謀臣勇將,屢次力挫強秦,到趙孝成王時趙國完全有實力與秦軍一較高下。如果不是趙國在長平慘敗,如果不是趙王(后面的趙王一個不如一個)聽信謠言,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一次次自毀長城,廉頗避禍楚國,李牧被冤殺,樂毅被棄置不用……</p> <p class="ql-block">總之長平之戰(zhàn)不僅是秦、趙兩國綜合國力的一次大比拼,也是兩國戰(zhàn)爭動員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以及信息偵集能力的較量,更是兩國國君戰(zhàn)略謀劃、戰(zhàn)爭意志、戰(zhàn)斗精神以及個人魅力的對決,隨著戰(zhàn)爭的逐步深入,二者高下立判……</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四大將名列其首的白起,號稱“殺神”,“人屠”,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進攻上黨,雖然秦軍主帥為王齕,但趙國朝堂之上,真正恐懼的是白起,平原君認為白起之善戰(zhàn),簡直到了“無解”的程度,上策是“可與持久,難與爭鋒”,為此平原君推薦了心目中最佳的統(tǒng)軍人選——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的老將廉頗,并制定了避免與秦軍野戰(zhàn),堅守不出的正確戰(zhàn)略。廉頗以防守見長,他的防御體系可以涚無懈可擊,固若金湯,即使善于進攻的白起出馬也無計可施,這也是趙國臨陣換將前白起沒被啟用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俗話說,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切忌陣前換將,自亂軍心。而這兩條,趙孝成王都犯了,更重要的是,對于一場關乎趙國生死存亡的大戰(zhàn),一場持續(xù)了三年之久的大仗,怎么能聽信傳言,就使用一個毫無戰(zhàn)場經(jīng)驗的人呢,他爹趙奢乃一代名將,多次橫掃秦軍,又怎么知道他兒子就一定行呢,如果讓趙括給廉頗當副手出謀劃策,結局可能就不一樣了。</p><p class="ql-block">另外,趙國的外交工作更是一塌糊涂,試想,一場對峙三年的關乎趙國國運的戰(zhàn)爭,關系到東方六國生死存亡的戰(zhàn)爭,在曠日持久的消耗中,趙國竟然沒有爭取到一個外援,完全憑一己之力來對抗強秦,東方六國不乏清醒的政治家,趙國是阻止秦國吞并六國的最重要屏障,一旦趙國戰(zhàn)敗,就形成了秦國一家獨大的險峻局面了,韓、魏亦將失去后援和依仗而亡國,齊、楚就會直接面臨秦軍凌厲的攻勢而處于戰(zhàn)不能勝,守不能保的境地了。所以趙王應該交好齊、楚等國,派出一批能言善辯的能臣謀士,持以重金寶物,去游說各國,曉以利害,唇亡齒寒的道理定會讓各國改變作壁上觀的態(tài)度,這樣戰(zhàn)爭就由一對一的單挑,變成多國聯(lián)合抗秦了,戰(zhàn)局轉而會對趙國有利了。</p> <p class="ql-block">在啟用趙括前,趙括的母親親自出面進行勸阻,趙孝成王仍固執(zhí)己見,這就證明趙孝成王不僅才能平庸,還剛愎自用,試想,天下的母親哪有不愛自己兒子的?趙括的母親竭力反對自己兒子為將,不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不是以國家安危為重,不是怕自己的兒子遺臭萬年,又怎么做得到呢?</p><p class="ql-block">可見,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nèi)部被攻破的,長平之戰(zhàn)趙國戰(zhàn)敗,是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非趙括之罪也,更主要的是趙孝成王識人不明,用人不慎,完全是咎由自取,又能怪誰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