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恫苋废禆|漢王敞等人為郃陽令曹全紀功頌德而立。此碑立于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題名33行,分5橫列。碑文傳為王敞所寫,篆額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橫寬123厘米。此碑于明萬歷初在郃陽(今陜西合陽)莘里村出土,傳碑石在明代末年斷裂,現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后的拓本,</span>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有該碑明拓本。</p> <p class="ql-block"> 隸書,也叫“隸字”、“左書”。晉朝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即辦理文書的小吏)佐書,曰隸字?!本褪钦f,隸書本來只是小篆的一種簡率快速寫法,到了漢朝,經過加工,發(fā)展成為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字體。秦隸也叫“古隸”,同小篆相差不很遠;漢隸也叫“今隸”,其筆勢、結構都與小篆不同。隸書的結構打破了六書的傳統(tǒng),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它的產生,標志著漢字發(fā)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p> <p class="ql-block"> 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鑒人。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秀美飛動,書法工整精細,秀麗而有骨力,風格秀逸多姿,充分展顯了成熟期的漢隸風格,是目前中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與《乙瑛》、《禮器》同屬秀逸類。</p> <p class="ql-block"> 現代書家費聲騫評《曹全碑》:此碑書法秀潤典麗,字形飄逸多變,是著名的漢隸之一。但有人嫌它圓勻柔美有余而樸素雄健不足。其實《曹全》隸法,遒麗緊密,虛和雍雅,筆意飛動,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柔中帶剛,細筋入骨。在漢隸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稱字跡最為清晰的一種。運筆以“圓筆”為主,波畫行筆的提按極為分明。筆畫的粗細基本屬于“二分筆”,初學者筆力不夠,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筆時撳得過細,往往容易失之于纖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