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收 藏 家</p><p class="ql-block">懷化市藝術收藏家協(xié)會(會刊)</p><p class="ql-block">電子網(wǎng)絡版</p><p class="ql-block">收藏家~第二十六期</p><p class="ql-block">《民國紙幣專輯》</p><p class="ql-block">顧 問: 江月衛(wèi) 彭 郁 李昀蹊</p><p class="ql-block">名譽主編:李昀蹊</p><p class="ql-block">主 編:鄧繼忠</p><p class="ql-block">執(zhí)行主編:師 古</p><p class="ql-block">編委會:李昀蹊 鄧繼忠 胡 林</p><p class="ql-block"> 師 古 楊曉帆 鄒聽聞</p><p class="ql-block"> 肖 衛(wèi) 彭 寧 楊 雪</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兔 年 吉 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2年7月9日懷化市藝術收藏家協(xié)會在鶴銘軒揭牌成立已近半年,該協(xié)會以收藏、整理、保護古代藝術品、現(xiàn)代藝術精品;以研究、宣傳傳統(tǒng)文化,打造民間收藏文化陣地為己任,現(xiàn)已制作協(xié)會《收藏家》電子網(wǎng)絡版期刊26期。內容囊括了大部分收藏藝術品,如:現(xiàn)代書畫、古瓷器、老木雕、古錢幣、新舊玉器、章料、石雕、文玩藝術品、紫砂壺、柴窯土陶器、銅器、雜項等。推介宣傳收藏家50多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3年即將來臨,本期特別推出錢幣收藏專委會2023卯兔日歷卡???,圖片內容為金屬古幣、銅元、銀元,以及民國紙幣,圖片是從“林藝軒”藏品近千幅美品中挑選出的部分精品,以2023年日歷形式進行集中展示,該期刊全部為電腦設計制作,以高質量精美圖片制作以饗觀者。它也是懷化市藝術收藏家協(xié)會近半年來的一次跨年總結,希望大家喜歡,在此恭祝大家新年快樂!闔家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懷化市藝術收藏家協(xié)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2年12月30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收藏家簡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胡林,漢族,字墨林,號明山悟禪人,2009年創(chuàng)建工作室“林藝軒”,湖南芷江人。懷化市國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湖南中國畫學會理事,湖南省藝術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懷化市藝術收藏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上世紀90年代開始玩收藏,對明、清瓷器、木雕、古錢幣有一定的收藏認識。</b></p> <p class="ql-block">民國紙幣的收藏</p><p class="ql-block">民國“四大行”紙幣是我國現(xiàn)代金融史的重要組織部分,不僅對我國民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幣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而且從其票幅本身則反映出來的造紙、設計、雕刻、印刷等卓越的工藝水準更說明其不可替代所深具的歷史地位和價值的多重性。同時她極為豐富的存世數(shù)量和珍普并存的收藏狀態(tài)又多為一般經(jīng)濟能力都所承受,遂成為紙幣收藏的一個重要而熱門的專題。</p><p class="ql-block">?由于中華民國是一個“軍閥混戰(zhàn)、天下大亂”的時代,國家銀行紙幣更替非常頻繁,這就注定了其品種和數(shù)量的豐富。又由于其政局不穩(wěn),加之改朝換代,造成許多后期紙幣遺存于世,散布在民間?!拔镆远酁橘v”,時至今日,這些紙幣便宜的才兩元左右,好一些的不過百元,在這個價位上的“四大行”紙幣要占50%;百元以上至千元左右的,要占30%;只有20%的“四大行”早期幣、珍稀幣和未發(fā)行幣在千元以上,甚至部分已經(jīng)萬元以上。</p><p class="ql-block">另外“四大行”紙幣中的“地名、簽字、號碼、改色、改行、廠名券”也非常多,其價值也由存世的多少、品相的優(yōu)劣而左右,收藏者在收藏時應特別注意。</p> <p class="ql-block">民國“四大行”紙行,也稱“舊中國國家銀行”紙幣。即指(1912~1949年)中華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nóng)民銀行等四家國有銀行所發(fā)行的各種紙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中央銀行紙幣</b></p><p class="ql-block">1、中央銀行兌換券和法幣。</p><p class="ql-block">中央銀行是孫中山先生在民國13年(1924年)8月15日在廣州設立的,宋子文任行長,黃隆生、林麗生為副行長。發(fā)行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制的民國12年版的銀元兌換券,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府及北伐戰(zhàn)爭提供了巨大的行政和軍費開支;以后在福建、漢口等地又發(fā)行了民國15年版的通用大洋券和臨時兌換券,為陸續(xù)攻克各省時流通使用。</p><p class="ql-block">?蔣介石于四·一二政變后,在南京成立國民黨政府,民國17年(1928年)11月1日另設中央銀行于上海,頒布中央銀行法,規(guī)定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資本定為2000萬元,宋子文任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發(fā)行美國鈔票公司印制的民國17年與19年版新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國24年(1935年)11月4日施行法幣政策,取消銀本位制,規(guī)定以中央、中國、交通,后又增加中國農(nóng)民銀行發(fā)行的紙幣為法幣,并限制各省地方銀行及商業(yè)銀行紙幣的流通,同時陸續(xù)以法幣將其兌換回收。紙幣的發(fā)行由原來40多家集中到四家銀行,相對地統(tǒng)一了全國貨幣的發(fā)行。這符合各國貨幣發(fā)展的共同趨勢,是一項有利措施。當時由于印鈔來不及,暫時利用中國農(nóng)工銀行及四明銀行已印就的紙幣,加蓋中央銀行印記發(fā)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民國31年(1942年)7月1日全國紙幣的發(fā)行更集中到中央銀行獨家。當時在市場上流通的還有中央銀行關金券和東北九省流通券等,直到1948年實行金圓券為止。中央銀行集中發(fā)行后的法幣由1942年到1948年期間共有13家印刷廠來印制,幣值版別共達80多種。</p> <p class="ql-block">2、中央銀行關金券。</p><p class="ql-block">中央銀行關金券是國民黨政府為了繳納進口關稅專用的一種紙幣。</p><p class="ql-block">1930年2月1日規(guī)定凡海關進口稅一律以海關金單位計算。海關金單位定為0.601866克純金。壹元關金相當美金0.4元。1931年5月1日開始發(fā)行一組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制的拾分、貳拾分、壹元、伍元、拾元五種直型關金券,正背面均有號碼,蓋有上海地名。當時發(fā)行流通面極狹,只能交納關稅,不能在市面上流通。1942年2月1日國民黨政府提高了關金的單位,即相當0.88861克純金,并和美金壹元等值,同時規(guī)定可按1比20兌換法幣,流通于市面,從而失去原來關金的意義。仍由美國鈔票公司承印,并改雙面印號碼為單面號碼。以后法幣急速貶值,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大量發(fā)行由美國鈔票公司、德納羅印鈔公司、中華書局、中央印制廠等八家印鈔公司印制的1947、1948年版的高額關金券。1948年7月19日最后宣布發(fā)行最高面額為25萬元關金券(相當法幣500萬元)。這實際上是替代了當時更高面額法幣的發(fā)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中央銀行東北九省流通券。</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國民黨政府于11月2日規(guī)定,東北九省流通券為東北地區(qū)的流通法幣。當年12月發(fā)行,以1比1兌換當時流通的滿洲中央銀行鈔票。1948年3月13日國民黨財政部頒布東北九省流通券行使和兌換辦法。兌換券壹元相當法幣拾元。5月31日又改為壹元相當法幣11.5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4、中央銀行金圓券。</p><p class="ql-block">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8月19日發(fā)行金圓券,規(guī)定金圓券壹元兌換法幣300萬元,或東北九省流通券300萬元。還要求人民持有黃金、白銀、銀圓和外幣在9月30日前換成金圓券。規(guī)定黃金每兩合金圓券200元、白銀每兩合3元、銀圓每枚合2元、美金一元合4元。發(fā)行不到半年,即大規(guī)模貶值。如在1949年3月發(fā)行了面值5000和10000元的金圓券,4月發(fā)行了5萬元券和10萬元券,5月發(fā)行50萬元券和100萬元券。同時還印好了500萬元券。金圓券發(fā)行額在10個月內由2億元增加到130余萬億元,達65萬多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印刷金圓券的廠家多達10家,其中中央印制廠還特約一、二、三、四廠和臺北廠承印,一廠即大東書局,二廠即京華書局,三廠即上海中華書局,四廠即三一印刷公司。</p> <p class="ql-block">5、中央銀行銀圓券。</p><p class="ql-block">1949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qū)均已解放,金圓券已完全喪失信譽,少數(shù)未解放地區(qū)拒用金圓券,而使用銀圓。國民黨的殘余力量仍于1949年7月4日在廣州、7月8日在重慶發(fā)行銀圓券。并分別規(guī)定銀圓券壹元兌換金圓券五億元和七億五千萬元,只幾天就貶值,與銀圓脫離關系,僅流動了幾個月就徹底瓦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從早期銀行兌換券到法幣,到最后的金元券、銀元券這一條主線里,可以清楚看到國家銀行從它產(chǎn)生、發(fā)展到衰亡的全過程。早期的銀元兌換券,由于發(fā)行謹慎,實行兌現(xiàn)政策,信用良好,其最大面值為100元。到實行法幣政策后,國民政府采取通貨膨脹政策,使法幣急劇貶值,最大面額達1萬元,法幣徹底崩潰。1948年,國民政府為了擺脫內外交困,再一次進行幣制改革,規(guī)定金元為本位,發(fā)行金元券,但是金元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前后不到10個月,金元券面額由發(fā)行初期1元,到最大面額的500萬元。從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反復的幣制改革與迅速的通貨膨脹,反映了國民政府的腐敗與貨幣的混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中國銀行紙幣</b></p><p class="ql-block">中國銀行成立于民國元年(1912年),系由大清銀行演變而來,總行設在北京,在全國各省會均設有分行,屬股份有限公司性質,資本總額600萬元,政府認購半數(shù)。所發(fā)行的紙幣信譽昭著,在當時事實上起到了中央銀行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一版中國銀行票,為大清銀行李鴻章像的鈔票加蓋中國銀行兌換券及地名后發(fā)行。后即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制中國銀行黃帝像的票子。初期鈔票種類繁多、有國幣券、兌換券、小銀圓券、銅元券等,且加蓋地名。民國24年(1935年)11月4日實行法幣政策,與中央、交通銀行發(fā)行的紙幣一起屬于法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交通銀行紙幣</b></p><p class="ql-block">交通銀行是1907年(光緒33年)由大清政府郵傳部奏準設立的。第一位總理是李經(jīng)楚,擬議中將輪、路、電、郵各局的存放款改由銀行經(jīng)理,屬官商合辦性質,資本500萬兩,發(fā)行鈔票有銀兩券、銀圓券、國幣券、鋪幣券、小銀圓券和銅元券六種。</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銀兩券有1、2、3、4、5、10、20、30、40、50、100兩十一種,銀圓券及國幣券有1、5、10、20、50、100元六種,輔幣券有5分、1、2、5角四種,銅元券有20、30、50、100、150、200、250、300、500、1000枚十種,印制版數(shù)有銀兩券二版,銀圓券及國幣券除中國實業(yè)銀行改印版外,計十一版,輔幣券三版,小銀圓券及銅元券各四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交通銀行所發(fā)紙幣以民國3年、13年、16年的地名券最為豐富,尤以上海、天津、山東地名券最多,并且顏色不同,有簽字及蓋章的區(qū)別。民國24年實行法幣政策以后,發(fā)行的紙幣比較統(tǒng)一,最容易收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中國農(nóng)民銀行紙幣</b></p><p class="ql-block">中國農(nóng)民銀行是1935年4月1日由豫鄂皖贛四省農(nóng)民銀行改組而成立的。由蔣介石親自創(chuàng)辦,并由他自任理事長,享有使用軍事護照和軍用交通的特權。</p><p class="ql-block">該行在第二次國內革命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專為國民黨墊支軍餉,收購軍糧,發(fā)放農(nóng)貸,辦合作社,搞典當,販賣鴉片等,并為國民黨特務提供活動經(jīng)費,是蔣介石反共的御用機構??傂性O在上海,后遷漢口及重慶,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各地。徐繼莊,葉琢堂、顧翊群先后擔任總經(jīng)理,開業(yè)時不但發(fā)行早就由大業(yè)公司印好的輔幣券,并發(fā)行湖北省銀行等加蓋中國農(nóng)民銀行印記的鈔票,發(fā)行額達2300萬元;不到二年,發(fā)行額猛增到二億零六百萬元。由于人民不信任,國民黨政府甚至強制利用軍隊發(fā)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20日擠入中央、中國和交通銀行的行列,使發(fā)行的鈔票成為法幣,流通于全國。截止到1942年6月底全國紙幣發(fā)行集中到中央銀行時為止,中國農(nóng)民銀行發(fā)行紙幣計54.25億元,占當時國民黨政府貨幣發(fā)行總額249億元的21.8%。</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