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路位于瑞金二路和陜西南路之間,1926年辟筑,全長不超過500米,與周圍繁華的淮海路與陜西南路相比,顯得有些落寞,路邊的法國梧桐,百年老洋房上斑駁的顏色,經(jīng)過歲月洗刷的房屋,一直保持著某種神秘。鬧中取靜的紹興路曾經(jīng)是法租界的住宅街。曾用名愛麥虞限路,是意大利國王的名字。一戰(zhàn)期間,法意同盟,便有了這路名。紹興路不論曾經(jīng)還是現(xiàn)在,都飄著濃濃的書香,是條聞名遐邇的出版街、文化街。<br> 路北是雙號,和路南的單號不夠?qū)?,為了方便,從東往西,南北一起看。 紹興路18弄金谷村建于1930年,是舊上海市長吳鐵城化名吳子詳而建的新式里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著名電影導演?;?、著名電影演員張伐曾在此弄內(nèi)居住過。 <p class="ql-block"> 5號上海新聞出版局。</p><p class="ql-block"> 原是南市電力公司老板朱季琳的寓所。老太爺是洋派人物,信天主教,而且要求全家人都入教。十幾個子女中,有的從小就被送到法國教會學校里讀書,回滬后在上海天主教會任職。他們家一到禮拜日,若是出去作彌撒,必然是呼拉拉一大群人。所以建房子時,特意在自家的樓里設(shè)了一個教堂。</p><p class="ql-block"> 1932年9月紹興路5號設(shè)為法國駐滬陸軍總部,又名法軍參謀部。1934年5月,駐滬兵力1600人。1945年3月10日,被侵華日軍解除武裝。</p> 7號是中華學藝社的舊址,其前身是李大釗在東京創(chuàng)辦的學術(shù)團體《丙辰學社》,1923年6月改名中華學藝社,定址于上海。出版了不少雜志刊物,舉行多種美術(shù)活動和展覽。1945年至1948年間是教育家朱經(jīng)農(nóng)寓所?,F(xiàn)在是文藝出版總社,二樓是音樂出版社。<br> 中華學藝社是民國期間極為重要的學術(shù)社團,其成員遍布文、史、哲、理、工、醫(yī)、農(nóng)、兵、教育、藝術(shù)等學科,在學術(shù)研究、教育、出版等方面影響巨大,與中國科學社并為當時中國兩大綜合性學術(shù)社團。中華學藝社秉承“研究真理、昌明學術(shù)、交換智識”的宗旨,對當時中國的科研、教育、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解放后五十多年來,中華學藝社卻一直沒能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9號上海昆劇團,該建筑建于上世紀30年代,具有“皇家氣派”的格局是整個紹興路上多類歷史保護建筑中所獨有,原屬法國警察博物館。博物館內(nèi)設(shè)俱樂部,有舞廳、劇院、咖啡室、吸煙室,供法國公董局的警察以及家屬消遣。 五十年代,紹興路9號改作京劇院。自1961年起至今,為上海昆劇團所在地。上海昆劇團前身為上海青年京昆劇團,由京昆藝術(shù)大師俞振飛為首任團長。昆團里面有個舞臺叫蘭馨舞臺,周末常辦票友的聚會。 俞振飛(1902--1993)生于蘇州,祖籍上海松江人。1922年初由社會名流穆藕初組織,成立了粟社,俞任曲務主任。1923年俞開始與京劇結(jié)緣,與19歲的程硯秋合演昆劇《游園驚夢》。1934年春天與梅蘭芳合演昆曲《游園驚夢》。1950年與馬連良、張君秋等在香港合演。1957年7月出任上海戲劇學校校長,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文革遭受迫害?!八娜藥汀狈鬯楹笕稳珖穆?lián)副主席,上海昆劇團團長。俞1993年因病逝世。 54號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為美國領(lǐng)事館興建的僑民俱樂部,1939年落成后未曾使用就因故出售,由章濟塘祖父章榮初以4000兩黃金購得,直至1952年由國家收購,成為上海人民出版社社址。<br> 上海人民出版社是中國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在廣大讀者、作者和國內(nèi)外圖書出版業(yè)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圖書。榮獲國家級大獎的圖書和暢銷中國的大眾讀物年年榜上有名。 另據(jù)同濟大學出版的《老上?;▓@洋房》中介紹“紹興路54號住宅”是有人為報恩于杜月笙的母親,建造了這幢中西混合式的花園住宅,讓老太太在此吃齋念佛,頤養(yǎng)天年。 15號上海音像出版社。 74號上海文藝出版社、故事會文化傳媒,也曾是中華書局上海編輯部的駐地。<br> 紹興路74號它的前身是國民黨行政院院長張群的寓所,1949年后為新文藝出版社(也是文藝出版社的前身),現(xiàn)在的銘牌為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旅游天地雜志。早些年風靡上海一時的《故事會》的出版社就在紹興路74號。<br> 25弄2號維也納咖啡館,這里是上海唯一的奧地利式餐館,能喝到維也納最流行的維也納美蘭奇咖啡。看到這個咖啡館不禁令人想起三十年代,奧地利猶太人在上海虹口“隔都”所開的白馬咖啡館,以及上海人民對猶太難民的大愛和包容。 27號老洋房花園飯店,據(jù)說是杜月笙給四姨太姚玉蘭的花園公館。后來1946年孟小冬也入住于此。姚玉蘭是京劇老生筱蘭英與梆子青衣姚長海的長女、京劇演員,為杜月笙生養(yǎng)了二子和二女:杜維善、杜維嵩和杜美如、杜美霞。 這是老洋房花園飯店的院子,原來洋房的客廳如今成了飯店的大堂,而臥室和書房則成了各個包廂?,F(xiàn)在進去吃飯的都是邊聽故事邊吃飯。 62號雙號一側(cè)的紹興公園。 小巧盆景式花園,面積2411平方米,于1951年5月建成,并于當月28日開放。園名定為紹興路兒童公園,1969年改名紹興公園。<br> 公園里面有一尊孫中山最親密的日本摯友梅屋莊吉的胸像,梅屋莊吉曾經(jīng)居住在紹興路與瑞金二路交界處的瑞金二路144號。 梅屋莊吉(1868—1934),日本長崎人,家庭富裕,崇尚維新,與孫中山一見如故,并承諾“君若舉兵,我以財政相助”。孫中山曾在莊吉和服短外褂的背面揮毫寫下了“賢母”二字,贊頌梅屋莊吉夫婦像慈母一樣不求任何回報地支援中國革命。 27號旁現(xiàn)在門牌也是27號的漢源書店。<br> 漢源書店,既是咖啡館又是書店兼藝術(shù)展覽廳的處所。是游歷過41個國家的上海攝影藝術(shù)家爾冬強,受了歐洲書店咖啡館的啟發(fā),于1996年秋天開的。攝影集是這家店的特色,在漢源的書架上擺放千本畫冊、攝影集,這些都是爾冬強的私人收藏,不對外銷售,據(jù)說他一年有8個月在外旅行,每到一處就會搜集當?shù)赜幸馑嫉臅?,書店客人可以隨意翻閱,但不能買走。這里其實是個讀書的文化地兒,書是最好的氣氛道具。當然在這里看書是要附上“銀子”的,喝杯咖啡或者綠茶,價格 在30-50元。 <br> 這里一度是上海文化名流聚談的首選沙龍。王安憶、北島、阿城、陳村、王朔、孫甘露、陳丹燕、金宇澄、王寅、楊煉......都曾來到漢源書店,也不止一次表達過對這里的喜愛與著迷。 張國榮在漢源書店看書。<br> 據(jù)說這里是張國榮到上海最喜歡的一個地方。有一位收藏家這樣描述:“平時就不多話的張國榮,特別喜歡那里的清幽,他在那里消磨了半天,也有一個路過歌迷認出他。下午,張國榮獨自泡了茶,坐下來翻看藏書,消磨了幾個小時。臨走前,他輕聲抱怨,要不是晚上有演唱會,他可以蹲上很久的。” 漢源書店對面三個歷經(jīng)歲月的住宅里弄。 紹興路陜西南路的明復圖書館,為紀念早逝的中國科學社領(lǐng)導人胡明復而取此名。<br> 明復圖書館地處紹興路最西端,主體建筑建造于1929年,墻角的奠基石上孫科的題詞清晰可辨:“中華民國十八年十一月二日中國科學社為明復圖書館舉行奠基禮”,如今是盧灣區(qū)圖書館的明復樓。副樓是由美籍華人關(guān)康才捐贈的樂樂圖書樓。而右后方的明黃的二層小樓名為會心樓,線條明朗簡潔,頗有幾分西班牙風格,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誕生地。<br> 明復圖書館是我國第一座采用新式設(shè)計的專業(yè)圖書館。它的建造和創(chuàng)辦可以說是我國一批早期海外留學歸國科學家的心血的結(jié)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前夜,康奈爾大學內(nèi)聚集了一批頂尖的中國留學學子。其中如胡明復、趙元任等都是通過清政府游美學務處“庚款”留美,主攻數(shù)學、機械等專業(yè),以期報國;另一部分人如任鴻雋、楊杏佛等則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前往深造??的螤柎髮W的校舍廊檐,見證了當年這兩部分青年思想的碰撞和聚合的點點滴滴?!翱茖W救國”是他們共同的理想。1915年10月25日,這些青年成立了以“聯(lián)絡同志,研究學術(shù),以共圖中國科學之發(fā)達”為宗旨的、學會性質(zhì)的中國科學社。他們設(shè)想以創(chuàng)辦雜志、圖書館喚起民眾愛科學,以實現(xiàn)“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夢想。 胡明復,中國以攻讀數(shù)學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人,中國科學社領(lǐng)導人。1891年5月20日生于江蘇省無錫縣堰橋鎮(zhèn)一個書香之家。胡明復行三,有兄弟姐妹9人,大哥是胡敦復。1901年,與胞弟胡剛復同入上海徐家匯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附屬小學。1902年兄弟倆一同升入南洋公學中學。南洋公學校長張元濟(字菊生,后來曾主持商務印書館多年)對胡明復弟兄十分欣賞,稱他們?yōu)槠嫱?。胡明復?910年與胡適等人一同考取了庚子賠款第二屆留美生。1914年夏,胡明復畢業(yè)于康乃爾大學,獲文理學士學位。畢業(yè)前后,他與部分中國留美學生創(chuàng)立科學社和《科學》雜志。1917年9月,胡明復離美回國。他就立志要將其兄胡敦復主持的上海大同大學辦成一所高水平的學府,以實現(xiàn)教育救國的理想。1918年起他創(chuàng)辦并多年主持大同大學數(shù)學系。他對教學工作非常認真,善于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深奧難懂的概念和問題。胡明復認為,大學生不能光啃書本,還必須學會獨立思考和研究。他一到校就倡議成立了“大同大學數(shù)理研究會”,它成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陣地,他在研究會作的《誤差論》等講演,深受學生們歡迎。在執(zhí)教大同大學的同時,他還兼任國立東南大學、南洋大學等校的教授。<br> 1927年初,北伐軍抵上海后,胡明復被推舉為上海政治分會教育委員會第一任教育委員,為上海教育事業(yè)多方謀劃。1927年6月12日,他在無錫不幸溺水身亡,時年僅36歲。<br> 明復圖書館這里不僅是科學家們活動的主要場所,更是愛國民主人士議論時政的主要陣地。1945年12月30日,馬敘倫、王紹鏊、雷潔瓊、趙樸初、周建人、劉大杰、柯靈等人在這座小樓里聚會,召開了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大會,在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而今成立大會的成員簽名已被制作木刻版懸掛在會心樓一樓的墻上。<br> 新中國建立后,明復圖書館先后更名為上海市科學技術(shù)圖書館、上海市人民圖書館、盧灣區(qū)圖書館、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盧灣分館、黃浦區(qū)明復圖書館,是國家一級圖書館。<br> 德潤的天空2014.3.21(紹興路的漢源書店于2017年12月停業(yè)——補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