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的博物館情結(jié)

細(xì)雨飄飛

<p class="ql-block">我的博物館之旅~中國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國博現(xiàn)有藏品數(shù)量140萬余件,涵蓋古代文物、近現(xiàn)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shù)品等多種門類。其中,近現(xiàn)代文物藏品34萬件(套),圖書古籍善本24萬余件(冊),共有一級文物近6000件(套)。</p><p class="ql-block">來國博感知古代中國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絕倫的國寶珍藏~</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國陳列~古代文物藏品81.5萬件(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級文物521件,豐富精湛的國寶級藏品,令人目不暇接,大開眼界:其中鷹形陶鼎、“后母戊”鼎、“婦好”鸮尊、青銅面具、擊鼓說唱俑、鎏金銀香囊、孝端皇后鳳冠……都是絕對的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陳侯青銅壺、貢納場面青銅貯貝器、七?;⒍嚆~貯貝器、彩繪石騎馬人、熹平石經(jīng)殘石、金縷玉柙、獸鈕青銅镈、編鐘、蔡侯申青銅方壺、戰(zhàn)國青銅冰鑒、“王子午”青銅鼎、鮑子青銅镈、四羊青銅方尊、西周盠青銅駒尊、后母戊青銅方鼎、婦好三聯(lián)甗、婦好鸮尊、商婦好青銅偶方彝、商后母辛青銅觥,乳釘紋青銅方鼎、吳王夫差鑒、三星塔拉玉龍、鸛魚石、后母戊鼎、商虎紋石磬、春秋“秦公”青銅簋、西漢彩繪雁魚青銅釭燈、東漢擊鼓說唱陶俑、西晉青釉鏤空香薰、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鏈、唐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元銅壺滴漏、明仿宋針灸銅人、子龍鼎……太多太多寶貝了</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國】</p><p class="ql-block">以王朝更替為主要脈絡(luò)(時間順序),分為遠(yuǎn)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八個部分。</p><p class="ql-block">??由于涉及的時間跨度大,展品眾多,只能挑選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看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石器時代:石器、陶器、玉制品</p><p class="ql-block">夏、商、西周:青銅器</p><p class="ql-block">春秋、戰(zhàn)國:更為精細(xì)、用途更加廣泛的青銅器。</p><p class="ql-block">秦:護符、陶俑</p><p class="ql-block">漢:金縷玉衣</p><p class="ql-block">魏晉、南北朝:陶器、瓷器、青銅鏡</p><p class="ql-block">隋、唐:彩俑、玻璃器</p><p class="ql-block">五代、宋、元:瓷器、磚刻</p><p class="ql-block">明、清:瓷器、書畫</p> <p class="ql-block">原始牛犄角</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余萬年—5萬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山西襄汾丁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剛一走進“古代中國”基本陳列,我們就能見到這件巨大的牛犄角~威風(fēng)凜凜,不難想見當(dāng)初它的主人是何其健壯威風(fēng)!</p> <p class="ql-block">鷹形陶鼎</p><p class="ql-block">鷹形陶鼎因其可愛的外形,被人稱為“最萌國寶”。新石器時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陜西省華縣太平莊一座成年女性墓葬,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采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鼎口設(shè)置于背部與兩翼之間,將鼎形器物特征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于2002年1月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陶器直接做成了鷹的造型,樣子生動、形象逼真,萌萌噠。</p> <p class="ql-block">玉龍</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1971年出土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遺址,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由于其造型生動,雕琢精美,被譽為“三星塔拉紅山文化玉龍”,也稱為“中華第一龍”。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p><p class="ql-block">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因鼎腹內(nèi)壁上鑄有"后母戊",而母戊是商王武丁為其后妃婦妌的封號,原來是由著名歷史學(xué)家郭沫若起名為“司母戊”,后來經(jīng)考古學(xué)家多次認(rèn)證,發(fā)現(xiàn)其中的'司“應(yīng)為“后”、因此易名為現(xiàn)在的“后母戊”三字。</p><p class="ql-block">鼎呈長方形,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p><p class="ql-block">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shù)水平。</p> <p class="ql-block">明代針灸銅人</p><p class="ql-block">北宋天圣(公元1023--1032)年間,醫(yī)官王惟一鑄成帶有經(jīng)絡(luò)穴位的銅人,并寫成《銅人腧穴針灸圖》一書,凡太醫(yī)院針灸科學(xué)生考試,就在銅人體表涂蠟,體內(nèi)注入水,進行實際操作實驗。這個銅人是明英宗詔命仿北宋銅人所重新鑄造。于正統(tǒng)八年(1443)制成。</p><p class="ql-block">針灸銅人~以青銅鑄造而成,通高213厘米,是一個體格健美的青年男子的形象?!八鄙习肷砺懵?,下半身著褲,雙腿略微分開站立,雙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nèi)。銅人全身共標(biāo)注了559個穴位,其中有107個是一名二穴,所以加起來共有666個針灸點。它內(nèi)部是中空的,這種設(shè)計和針灸銅人的使用方式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綠釉鴟吻 </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出土。西夏陵出土的鴟吻,有琉璃、灰陶兩種,造型與這件“綠釉鴟吻”相同,均為殿堂正脊兩端的裝飾物。整個鴟吻造型十分威猛,表層施綠色琉璃釉,極具觀賞性。同時,這件“綠釉鴟吻”也是目前國內(nèi)出土最大的琉璃鴟吻。</p> <p class="ql-block">渦紋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000年—4050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甘肅永靖三坪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罐高50厘米,口徑18.4厘米,底徑15.9厘米。此彩陶罐采用泥質(zhì)紅陶制作,斂口,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整體呈甕狀??谘赝鈧?cè)有四個鉤狀泥突形成四系,腹部兩側(cè)有對稱的環(huán)狀耳。器表打磨光滑,飾黑彩,上腹部有旋渦紋,繞器一周,在兩個大旋渦紋之間各再繪出兩個小旋渦紋,旋渦紋帶下有一周水波紋帶和弦紋帶加以承托。</p><p class="ql-block">此罐形體高大,施彩艷麗,紋飾精美,線條流暢自然,動感充盈,成為馬家窯文化的代表作,被譽為“彩陶之王”。</p> <p class="ql-block">小口尖底陶瓶</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器物,它一般為小口細(xì)頸、斜肩鼓腹、瘦長尖底、腹部有對稱雙耳,也稱小口尖底瓶。它的產(chǎn)生年代大約在距今6500年前,存續(xù)了1500年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在其腹部兩側(cè)的環(huán)耳處系繩,汲水時手提繩子將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滿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來。</p><p class="ql-block">尖底瓶通常被認(rèn)為是汲水的工具,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它具有禮器功能,盛放酒或水以用于祈雨、祭祀、慶典等禮儀活動。</p> <p class="ql-block">青銅刀</p><p class="ql-block">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甘肅東鄉(xiāng)林家出土</p><p class="ql-block">這件青銅刀的甘肅東鄉(xiāng)林家遺址為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晚期遺存。銅刀所在的文化層經(jīng)碳十四年代測定約在公元前3280年至公元前2740年之間,距今約5000年。這件青銅刀長12.5厘米、寬2.4厘米,出土于1978年。由兩塊范澆鑄而成,形制規(guī)整,刀身薄厚均勻,表面很平整,有較厚的深灰綠色銹,短柄,微弧長刃,刃部經(jīng)輕微冷鍛或戧磨,以增加其鋒利度。刀尖比較圓鈍,微微上翹,弓背,刃部前端因使用磨損而凹入,柄端上下內(nèi)收而較窄,并有明顯的鑲嵌木把的痕跡,保存完整,被稱為“中華第一刀”。</p> <p class="ql-block">王琮</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浙江余杭瑤山出土</p><p class="ql-block">《周禮》上說: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琮是一種宗教用具。學(xué)者認(rèn)為,玉琮的功能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過很小的體積,把中國上古時期的世界觀包括在其中。琮的內(nèi)圓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間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間的溝通。從孔中穿過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絕大部分琮上有動物圖像,表示巫師通過天地柱在動物的協(xié)助下溝通天地。因此,可以說玉琮是中國古代世界觀和通天行為的很好的象征物。7號墓的主人擁有精美的玉琮,說明他是具有巫師職能的人。</p> <p class="ql-block">青銅爵</p><p class="ql-block">二里頭文化</p><p class="ql-block">198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p><p class="ql-block">爵是古代飲酒的器皿。這件青銅爵1984年出土于 河南 省偃師縣二里頭,帶流長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造型簡單樸素,沒有文字,沒有紋飾,特別是流折處沒有后面青銅爵常見的兩根兩短柱??粗懿伙@眼,但是它可是中國歷史上出土的最早的青銅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銅尊</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時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偶方彝</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時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通高60厘米、口長88.2厘米、口寬17.5厘米、重71千克。用大型宮殿做輪廓,表現(xiàn)人們心里對象征王權(quán)的宮殿的膜拜,鳥,獸紋飾都是上古特有的特征,整個藝術(shù)水平大氣磅礴,古樸莊重。同時也從側(cè)面看出古代君王奴隸制君王的絕對權(quán)力。</p> <p class="ql-block">青銅雁尊</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1955年遼寧凌源出土</p><p class="ql-block">這件青銅酒尊通體做成鴨形,尊口開于鴨背。鴨的雙腳在前,后腹另出一足,與雙腳共同支撐全體。</p><p class="ql-block">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尊常常做成動物的樣子,有象、犀、虎、牛、羊、鳳、怪獸等形狀。</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鸮尊</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時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婦好鸮尊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鳥形酒尊。婦好鸮尊,器身銘文“婦好”,造型生動傳神,整體作站立鸮形,兩足與下垂尾部構(gòu)成三個穩(wěn)定支撐點,構(gòu)思奇巧。頭后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是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盂”青銅鼎</p><p class="ql-block">周康王時期</p><p class="ql-block">傳陜西鄆縣出土</p><p class="ql-block">大盂鼎來自于3000年前的西周,也稱為廿三祀盂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307斤,大盂鼎身上還刻著了291字的銘文,上面清楚的記載了西周時期周康王在宗周訓(xùn)誥盂之事</p> <p class="ql-block">“頌”青銅壺</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盛酒器,高51厘米,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頌壺有兩件,一有蓋一無蓋,無蓋件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有蓋件收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頌壺形制莊重,紋飾瑰麗,其整體器身呈橢方形,略呈方形而帶圓,壺身頸部裝飾一周環(huán)帶紋,頸部收斂,兩側(cè)各有一獸首耳銜環(huán),腹部龐大而下垂,四面各裝飾環(huán)帶紋和浮雕雙身蛟龍紋,龍頭位于腹部正中,龍身向左右伸展,作盤旋狀,在龍身和紋飾空白部位,穿插C形紋、夔紋,龍尾在器腹轉(zhuǎn)折處成龍首而與側(cè)面龍身相銜接,凸顯紋飾立體感,方圈足飾垂鱗紋和竊曲紋。</p><p class="ql-block">器頸內(nèi)壁鑄銘文21行152字,記述了周王“冊命”頌之事。西周時期,職官任命需舉行隆重典禮,即“冊命”,“頌”青銅壺銘文較完整而詳細(xì)記錄了這一儀式。</p><p class="ql-block">“頌”青銅壺銘文</p><p class="ql-block"> 銘文: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宮,旦,王格大室,即立(位)。 宰 弘右頌入門,立中廷,尹氏受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 王曰:“頌! 令汝官司成周貯廿家, 監(jiān)司新造貯,用宮御。赤巿、朱 錫汝玄衣黻純,赤巿、朱璜、鑾旗、攸勒用事?!表灠莼?,受命冊,佩,以出,返入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壺,用追孝祈介康 、純右、通祿永令,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靈終,子子孫孫寶用。</p><p class="ql-block">文字釋意為:三年五月甲戌日,周王在周康邵宮太室舉行冊命頌的儀式,宰弘擔(dān)任儐相,尹氏擔(dān)任記錄,史虢生傳達王的命令,周王命貴族頌管理成周的商賈,并賞賜他命服、鑾旗等物品。儀式完成后,頌為了感激天子美意、榮耀先父母而造器,在祭禮上使用,表達未盡孝思,并祈求國家康樂大福、周王長命萬年。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職官的任命有一套完整的冊命制度。</p> <p class="ql-block">四羊青銅方尊</p><p class="ql-block">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jì)--前11世紀(jì))</p><p class="ql-block">1938年湖南寧鄉(xiāng)出土</p><p class="ql-block">四羊青銅方尊為盛酒器,為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月山鋪轉(zhuǎn)耳侖的山腰上,現(xiàn)屬炭河里遺址。</p><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是中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方尊上最引人注目的裝飾,當(dāng)屬位于肩部四角的4個卷角羊頭,“四羊青銅方尊”便是由此得名。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則附著于方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上裝飾著精美的紋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羊</span>的前胸及頸背部布滿鱗紋,兩側(cè)飾有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p><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shù)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nèi),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xué)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銅人首</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世紀(jì)--前11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p><p class="ql-block">高37.5厘米,重0.6千克。青銅人神情嚴(yán)肅、詭秘,面部上寬下窄,呈倒梯形。寬眉,目呈杏核狀,眼角上挑,寬鼻,鼻翼上方似戴一面罩,闊口,兩耳飾卷云紋,耳垂有穿。腦后梳一長辮,發(fā)絲根根可見。</p> <p class="ql-block">青銅面具</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世紀(jì)--前11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p><p class="ql-block">此面具高85.4厘米、寬78厘米,長方形臉,長刀形粗眉,“臣”字形目,眼珠呈橢圓柱形突出眼眶,鼻部卷曲,闊口微張,露舌。戈形耳向兩側(cè)展開。額正中有高高豎起的額飾,上端內(nèi)卷,中部飾刀狀羽翅。左右兩側(cè)有方形鑄孔,當(dāng)為祭祀時便于扛抬使用。</p><p class="ql-block">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被認(rèn)為是蜀人祭祀坑遺存。出土的大量玉器、銅器等物,有許多明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如銅尊、銅罍等。這種銅面具是古蜀人心中“神”的化身,此凸目面具應(yīng)是蜀王蠶叢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鄂君啟”錯金青銅節(jié)</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楚</p><p class="ql-block">1957年安徽壽縣出土</p><p class="ql-block">節(jié)是一種憑證。“鄂君啟” 青銅節(jié)共有5件,其中舟節(jié)2件,車節(jié)3件,這里是其中的一件舟節(jié)和一件車節(jié)。每件舟節(jié)表面有錯金銘文164字,每件車節(jié)上有錯金銘文148字,記錄了此節(jié)是楚懷王頒發(fā)給鄂君啟(字子暫,楚懷王之子,其封地在鄂(今湖北鄂州)的),用于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文中還嚴(yán)格規(guī)定了水陸運輸?shù)姆秶?、船只的?shù)量、載運牛馬和有關(guān)折算辦法,以及禁止運送銅與皮革等物資的具體條文;同時還記錄了從“鄂”到“郢”(今湖北江陵附近)的水陸交通路線、車輛及船只的調(diào)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權(quán)等,對研究當(dāng)時楚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交通等都有著巨大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錯金銀馬首形青銅</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魏</p><p class="ql-block">1951年河南輝縣出土</p><p class="ql-block">這件錯金銀馬首形銅轅飾呈馬首形,其頭部和頸部用錯金銀的工藝裝飾云紋和鱗紋,是車用裝飾,裝配在車轅的前端。是戰(zhàn)國時期錯金銀銅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魏在春秋時期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后來逐漸成為一支強大的政治勢力,于公元前403年與韓、趙一起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魏的疆域在今山西西南部和河南北部,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后遷大梁(今河南開封)。戰(zhàn)國初,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進行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改革,使魏國成為戰(zhàn)國初期有名的強國。</p><p class="ql-block">這件錯金銀馬首形銅轅飾出土于戰(zhàn)國中期魏國貴族墓,此墓是目前所知魏國墓葬中規(guī)格最高的一座,出土的器物多工藝考究,精美絕倫。這件錯金銀馬首形銅轅飾代表了魏國青銅器鑄造及錯金銀工藝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貴族生活的奢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彩繪陶兵馬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5年陜西咸陽楊家灣兵馬俑坑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彩繪陶兵馬俑”的色澤雖明艷動人,但其在容貌上千人一面,與秦始皇兵馬俑的千人千面相差甚遠(yuǎn),究其緣由,依舊與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關(guān)。據(jù)推測,其墓主可能是漢代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因此從級別上便與皇陵無法相提并論。</p> <p class="ql-block">瑯琊刻石</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p><p class="ql-block">瑯琊刻石是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刻有497個字,記述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豐功偉績以及隨從大臣刻碑的事跡:后半部分刻于秦二世元年,刻有79個字,記錄了李斯隨二世出巡時請求在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詔書的情況。相傳為李斯所書小篆。殘石高132.2cm,寬65.8cm-71.3cm,厚36.2cm,現(xiàn)存13行87字。</p><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殘石為豎直的長方體,高132.2厘米、寬65.8~71.3厘米、厚36.2厘米。原為四面刻,后多剝落,僅存13行87字,前兩行為公元前219年隨秦始皇巡視的從臣最后二人的官職和姓名,后11行為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補刻的詔書及其從臣姓名,字已漫漶。書體為秦統(tǒng)一后的小篆,傳為隨行廷尉李斯所書??淌了我褮埲薄?lt;/p><p class="ql-block">在瑯琊刻石中,秦始皇熱情歌頌了自己統(tǒng)一 中國 的豐功偉績,強調(diào)了制定統(tǒng)一的法律制度作為辦事的準(zhǔn)則,重申了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以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性。秦二世在補刻的詔書中則強調(diào)統(tǒng)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功績,并表示將統(tǒng)一度量衡的法令繼續(xù)推行下去。</p> <p class="ql-block">金縷玉柙</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廓村40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玉柙分為頭罩、臉蓋、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筒和左右腳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絲約2567克,系分片連綴而成。玉柙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是著名的河北滿城漢墓墓主劉勝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p><p class="ql-block">玉柙,又稱玉衣、玉匣,系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間用金絲、銀絲、銅絲或絲縷編綴。由于編綴玉片的質(zhì)料不同,所以將它們分別稱為金縷玉柙、銀縷玉柙、銅縷玉柙和絲縷玉柙,其中絲縷玉柙迄今僅出土于廣東廣州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中。西漢時期,玉柙初行,還沒有根據(jù)死者生前地位的高低,確定嚴(yán)格的等級。東漢時期,玉柙明確分為金縷、銀縷和銅縷三個等級,確立了分級使用的制度。根據(jù)這項制度皇帝死后使用金縷玉柙,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柙,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柙。</p> <p class="ql-block">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陜西興平出土</p><p class="ql-block">這件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長58.1厘米,寬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千克。</p><p class="ql-block">“尊”是一種酒器(或禮器),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使用并盛行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此尊呈犀牛形,為古代生活在中國的蘇門犀形象,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肌肉發(fā)達,比例準(zhǔn)確,體態(tài)雄健,皮厚多皺,兩角尖銳,雙眼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來盛酒,背部有橢圓形口,口上有蓋,犀??谟覀?cè)有一圓管狀的流,握住犀尾輕輕抬起時,腹腔內(nèi)的酒液便從圓管流出。西漢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身上花紋是用黃金和白銀的細(xì)絲(或細(xì)片)鑲嵌而成的。通體裝飾細(xì)如游絲的錯金銀云紋,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收獲魚獵畫像磚</p><p class="ql-block">東漢(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成都揚子山出土</p><p class="ql-block">高36厘米,寬42厘米</p><p class="ql-block">收獲漁獵畫像磚描繪了池中魚兒游弋,空中飛雁成行,先民們張弓仰射、田間勞作的場面;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弋射圖,兩弋者張弓仰射,其所使用的短矢上系著繳,另一端連接在磻上,磻被放置在半圓形機械中;湖池中荷葉遮掩,蓮花吐芳,魚鴨游弋,空中飛雁成行。弋射是指人們以絲縷系矢射鳥的活動。弋者所用的短矢叫“矰”絲縷叫“繳”,其另一端系著可以滑動的磻,圖上的磻被裝在一種半圓形的機械里。</p><p class="ql-block">下圖為收獲圖,描繪了肩挑稻捆、用手鐮掐穗和用鈸鐮刈除稻稈的場面。左邊3個割穗人單手使用手鐮,右2人用大鈸鐮除去禾桿。這塊畫像磚把當(dāng)時的農(nóng)、漁、獵等生產(chǎn)情況統(tǒng)統(tǒng)表現(xiàn)了出來。</p><p class="ql-block">漢代的收獲農(nóng)具有铚、鐮等。铚用于掐禾穗,即上述收獲圖中所用的工具,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爪鐮。鈸鐮是漢代較先進的農(nóng)具,裝上木柄,刈禾面積寬,功效高,四川新津牧馬山漢墓曾有實物出土,與收獲圖中的鈸鐮相似。</p> <p class="ql-block">釀酒畫像磚</p><p class="ql-block">東漢(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四川彭縣出土</p><p class="ql-block">這塊釀酒畫像磚高28.4厘米、寬38.3厘米,</p><p class="ql-block">此畫像磚反映了酒肆釀酒和銷售的情景。畫面正中是一婦人正在大釜旁操作,其右一人似在協(xié)助。灶前有酒爐一座,內(nèi)有三壇,壇上有螺旋圓圈,連一直管通至爐上。左側(cè)殘缺,根據(jù) 四川 新都 所出同一內(nèi)容的畫像磚可知,左側(cè)上部是一推獨輪車者,車上置酒,其下一人正挑著酒朝店外走去。</p><p class="ql-block">  漢代的酒多為糧食酒,釀酒時必須先使糧食的主要成分淀粉分解為簡單的糖以后,然后再經(jīng)過酵母的作用,使糖轉(zhuǎn)化為酒精,而餅曲的使用可使上述糖化和酒化兩個過程交替進行。東漢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被稱為“九醞”的新釀造法,促成酒的醇厚和度數(shù)的提高。大思想家王充在其《論衡》中云:“美酒為毒,酒難多飲?!薄斑^于三觴,醉酗生亂?!本褪钱?dāng)時酒度數(shù)提高的佐證。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糟床這種先進的濾酒器具,使酒糟和泛滓得以清濾,成酒更為純凈。</p><p class="ql-block">  釀酒業(yè)是兩漢時期規(guī)模較大的一項手工業(yè)。當(dāng)時的酒肆作坊,在都市和鄉(xiāng)鎮(zhèn)分布極廣。這塊畫像磚上有釀酒使用的甕形酒具,有一大甕待以出售的成酒,還有售酒者、買酒者、運酒者,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小酒肆作坊生產(chǎn)與銷售的情景,也反映了漢代飲酒風(fēng)氣之盛和 四川 釀酒業(yè)的發(fā)達。</p> <p class="ql-block">嵌貝鹿形青銅鎮(zhèn)</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陜縣后川出土</p><p class="ql-block">通高9.8厘米,青銅鑄的小鹿萌態(tài)十足,頭與身子成90度,前腿跪坐于地,后腿蜷曲在身體一側(cè),背上嵌有一塊暗黃色的大貨貝。</p><p class="ql-block">席鎮(zhèn)的歷史源遠(yuǎn)流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被人們廣泛使用。西漢時,鎮(zhèn)的使用及制作達到頂峰。魏晉以前,家具種類不多,尚未出現(xiàn)高腳桌椅,人們是席地而坐的。席地而坐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長條形榻和正方形枰上鋪席而坐,另一種是直接在地上鋪席而坐。席子多編制而成,在人們起身、落座時常會移動,又容易卷角。為避免這些問題出現(xiàn),就在席子的四角放置重物,使席子平整,席鎮(zhèn)就是席子四角的壓件。</p><p class="ql-block">鎮(zhèn)放置在席子的四角,用來避免起身落坐時折卷席角。“鹿者,祿也”,寓意享受國家俸祿;貝為財,二者巧妙結(jié)合是財運亨通之意。其制作方法是先鑄出銅質(zhì)鹿頭和身子,經(jīng)過鎏金處理,然后嵌上虎斑貝殼作為鹿的背部,而那點點虎斑就是鹿身上的斑點。</p> <p class="ql-block">擊鼓說唱俑(國博雪糕代言人)</p><p class="ql-block">東漢(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此俑高56厘米,以泥質(zhì)灰陶制成,頭戴軟小冠,并以長巾圍繞一匝,前額上打一花結(jié)。袒胸露腹,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張口嘻笑,神態(tài)詼諧,動作夸張,這個說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經(jīng)進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張,竟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他上身赤裸,下穿長褲;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揚起,腳掌向上,張口,露齒,瞇縫雙眼,露出活潑詼諧憨厚之態(tài)。額前有皺紋數(shù)道,開懷大笑,仿佛正進行到說唱表演中的精彩之處。頭戴幘,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臂平直,手執(zhí)鼓槌欲擊,兩臂戴有瓔絡(luò)珠飾,似作說唱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張口嘻笑,神態(tài)詼諧,動作夸張,人物</span>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活現(xiàn)一俳優(yōu)正在說唱的形象。駐足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東漢擊鼓說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fēng)貌的優(yōu)秀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漢代俳優(yōu)大致以調(diào)謔、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并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表演時,他們一般邊擊鼓邊歌唱。漢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yǎng)俳優(yōu)之風(fēng)甚盛。漢武帝“俳優(yōu)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田蚡“愛倡優(yōu)巧匠之屬”?;笇挕尔}鐵論·散不足》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儛像?!倍伎梢宰C明。</p><p class="ql-block">四川地區(qū)出土了許多類似的擊鼓說唱俑,說明當(dāng)時蜀地俳優(yōu)說唱表演頗為流行;漢代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經(jīng)??梢钥匆娨恍┥聿拇侄獭⑸仙沓嗦?、動作滑稽的表演者,出土的漢代陶樓中,也經(jīng)常有俳優(yōu)演出的場面,均顯示了俳優(yōu)表演在當(dāng)時的盛行。難怪史學(xué)家司馬遷對俳優(yōu)有很高的評價,在《史記》中專辟《滑稽列傳》,濃墨重彩地為俳優(yōu)傳神寫照。</p> <p class="ql-block">鎏金四人舞俑青銅扣飾</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1960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西漢時期滇人的佩飾物,長14.5厘米、高10.4厘米。此扣飾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狀。4人均頭戴尖頂高筒帽,帽上飾帶柄的小圓片,帽后有兩條下垂及地的飄帶;身著長衣、肩部披帔、腰束帶、戴上佩圓形扣飾,右手執(zhí)鈴、左手揮舞于胸前,口微張,似乎在說教。這4人服飾相同,均頭戴冠,作舞蹈狀。西南地區(qū)的民族自古以來均能歌善舞,喜以吹笙、擊鼓相伴,踏歌為樂。</p><p class="ql-block">  滇國時期,當(dāng)?shù)鼐用衿毡橄嘈牛笞匀坏囊磺惺挛锖驮缫咽湃サ淖嫦榷季哂袧撛诘牟豢煽咕艿牧α?。為取悅和祈求他們給人間帶來恩賜和保護,滇國居民常舉行繁雜的祭祀儀式。在這些儀式中,巫師承擔(dān)著溝通人與神之間信息的職能。他們一般有兩種形象,一種服飾雖與眾不同,但形象平和 、穩(wěn)重,以說唱表演為其作法方式;另一種不僅服飾奇特,而且裝神弄鬼,狂奔亂跳。此扣飾表現(xiàn)的是滇國巫師起舞作法的場面,巫師的形象和風(fēng)格屬于前者。</p> <p class="ql-block">青銅枕</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p><p class="ql-block">長70厘米、寬13厘米、高36.4厘米。</p><p class="ql-block">此枕器為馬鞍形,兩端上翹,端頭各鑄一牛,體態(tài)雄健,肌肉飽滿,犄角挺立,兩牛相背而立。枕一側(cè)上、下端飾雙弦紋內(nèi)套水波紋,左右兩端飾柵格紋,中間鑄兩組虎噬牛組圖浮雕,雕刻精細(xì),毛紋凸現(xiàn)。浮雕周圍局部可見刻劃紋及卷云紋,枕面中央規(guī)則排列三個長方形孔,枕另一側(cè)無浮雕,紋飾不明。枕面平滑,在銅枕一側(cè)浮雕立牛三頭,間隙處飾有蛇紋及姿態(tài)各異的虎紋。青銅枕是滇國特有的器物,在此次古墓群發(fā)掘中共出土6件,均位于骨架頭部,有的枕上尚留有頭骨殘片。</p><p class="ql-block">  在滇文化中牛與人關(guān)系密切,是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和財富的象征。??梢杂米骷漓雰x式中的犧牲、對外貿(mào)易的商品和當(dāng)作財富的象征。這些特殊功用是牛的形象在滇國器物上頻繁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七?;⒍嚆~貯貝器</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5--1960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七?;⒍~貯貝器,通高44cm 口徑16.7cm 底徑21.6cm??谘靥幱幸环叫伟既腴静?,蓋內(nèi)側(cè)有一凸方形榫槽,器身兩側(cè)有對稱虎形耳,平底。底足四個,作爪形。蓋中央立一銅鼓,其上立一牛,作昂首鳴叫狀,環(huán)周有六牛,大角長尾,肩瘤突起,狀極生動。貯貝器的西漢時期滇人中的統(tǒng)治者貯存貝幣的用具。</p><p class="ql-block">滇國畜牧業(yè)比較發(fā)達。當(dāng)時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馬、羊、豬、狗和雞、鴨等品種,其中牛的數(shù)量最多。這些牛全部為黃牛,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體型較大,前額寬廣,大耳,角長且上翹,頸項上有突起的肉峰,四肢粗大,頸下垂肌發(fā)達,長尾。另一種體型較小,前額突起,兩角彎曲下垂,頸項上有突起的高肉峰,闊尾。此類黃牛數(shù)量較少。此貯貝器器蓋上的黃牛當(dāng)屬前者,其造型健壯威武,閃爍著奪目的藝術(shù)光輝。</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p><p class="ql-block">唐 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陜西西安鮮于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唐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1957年陜西省西安市鮮于廉墓出土,駱駝頭高58.4厘米、首尾長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是唐三彩中非常高大的。</p><p class="ql-block">駱駝引頸昂首而立,駝背上有四位異域樂手盤坐演奏,正中一位站立揮袖而舞。這件三彩陪葬俑,為三彩技樂俑中的罕見珍品,體現(xiàn)了我國盛唐時期藝術(shù)的繁榮景象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高超藝術(shù)成就的典型代表,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錄。</p><p class="ql-block">這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在用釉上更為精細(xì)。人俑的面部和手部均未施釉,以彩繪開相刻畫細(xì)部。白駱駝塑造健碩,動態(tài)自然,施褐釉于鬃毛部渲染,釉色鮮明潤澤,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載樂駱駝陶俑表現(xiàn)的應(yīng)該是長安百戲中的一個雜技節(jié)目,駱駝昂首挺立,馱載了5個漢、胡成年男子。中間的綠袍胡人在跳舞,伴著樂曲,在狹小的空間就能起舞,還邊舞邊唱,表現(xiàn)了高超的舞技和舞到興處的歡快。?比較有意思的是,圖中上面人衣服上的綠釉滴到了下面人物的臉和帽子上,這帽子一綠就是1000多年。</p><p class="ql-block">這不就是一支活生生的文化輕騎兵隊伍嗎?擱現(xiàn)在妥妥的“網(wǎng)紅”呀!</p> <p class="ql-block">白瓷龍柄傳瓶</p><p class="ql-block">隋 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陜西西安李靜訓(xùn)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白瓷雙腹龍柄傳瓶高18.6厘米、口徑4.5厘米、腹徑6.3厘米,此器兩瓶身相聯(lián),聯(lián)接處上伸一杯式口,頸部有凹弦紋三周。盤口,單頸,雙腹相聯(lián),肩部左右兩側(cè)各塑一修長的龍形柄,龍首探入瓶口內(nèi),似在貪婪地吸吮瓶中的玉液瓊漿。白胎白釉,胎質(zhì)純凈細(xì)膩,釉色光亮溫潤,上有細(xì)小裂紋。</p><p class="ql-block">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珍藏有一件白釉龍柄聯(lián)腹壺,形制與這件雙龍柄聯(lián)腹瓶幾無二致,底刻有銘文“此傳瓶有并”,所以人們以“傳瓶”稱之。目前傳瓶存世三件,再一件存于江蘇省連云港市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胡人騎臥駝俑</p><p class="ql-block">唐 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陜西西安鮮于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高39.4厘米、長47厘米</p><p class="ql-block">此俑作一胡人騎于臥駝上牽韁起身狀,是當(dāng)時生活的寫照,而駝首高昂也是唐代駱駝雕塑的典型特征。此俑造型飽滿生動,釉色瑰麗,是藝術(shù)效果極佳的三彩精品。</p> <p class="ql-block">孔雀藍釉陶三系瓶</p><p class="ql-block">閩(公元909年--945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福建福州北郊劉華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這件孔雀藍釉陶三系瓶為五代十國時期閩國文物,高75厘米,口徑17厘米,底徑16厘米,瓶斂口,矮頸,廣腹,小底,狀如橄欖。肩頸部置3耳上腹壁貼飾3組半圓弧條紋,下腹部有一圈粗繩紋貼塑。胎質(zhì)粗疏,呈橙紅色,通體施孔雀藍釉,厚而晶瑩,瓶內(nèi)顏色青灰。同出的孔雀藍釉陶瓶還有2件,與之均放置在墓穴前室。一件和此瓶類似,另一件頸肩附4耳,腹壁環(huán)貼4道粗繩狀紋。</p><p class="ql-block">這種陶瓶的造型、胎釉、裝飾工藝,帶有明顯異國風(fēng)格,在中國罕見,但在西亞的伊朗和伊拉克等國出土較多,應(yīng)是9世紀(jì)前后古代波斯的制品。</p> <p class="ql-block">《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基本上參觀的人走到這里也不會太仔細(xì)看,掃一眼就過了。殊不知,這也是一件國寶。</p><p class="ql-block">據(jù)國博介紹,此畫是1966年在江蘇省蘇州市虎丘鄉(xiāng)新莊的明朝王錫爵墓中出土,橫690厘米,縱36.7厘米,是明代佚名畫家創(chuàng)作的絹本設(shè)色畫,署成化二十一年(1485)仲冬吉日。該畫卷描繪了明憲宗朱見深于正月十五在皇宮里慶賞元宵節(jié)游玩的各種情景,畫面以庭院紅墻隔開分三段描寫了節(jié)日里的熱鬧場面。</p> <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部分,迎面就可以看見4件青花瓷。重點推薦:點翠皇后冠</p><p class="ql-block">青花瓷是明代瓷器的主流,其中以永樂、宣德兩朝最盛。釉層晶瑩厚肥,青花色澤濃艷,一些新器受到中東伊斯蘭風(fēng)格的影響。青料為南洋進口的“蘇勃泥青”,青中泛有黑斑,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和鮮艷的青色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點翠皇后冠</p><p class="ql-block">這件九龍九鳳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采用絲帛制作而成,前面上方裝飾有九條金龍,下方有八只鳳,全部采用點翠技法制作而成,后部也有一只較大的鳳,共九龍九鳳。且龍口和鳳口都口銜珠滴,在行走的時候,珠滴像步搖一樣隨步搖晃。翠鳳下有三排以紅藍寶石為中心的珠寶鈿,其間點綴著翠蘭花葉,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寶石珠花,后側(cè)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博鬢上嵌鏤空金龍、珠花瓔珞。這件鳳冠上共鑲嵌未經(jīng)過加工的天然寶石100多粒,珍珠5000多顆,工藝精美,造型莊重,紛繁復(fù)雜,采用了花絲、鑲嵌、點翠等多種工藝。</p><p class="ql-block">花絲是將金、銀、銅等抽成細(xì)絲,用堆、壘、編、織等技法將花絲加工成型,再加以燒焊,編結(jié)成龍的形狀。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打成器皿,做出與寶石形狀相似的“托”,并鑲嵌寶石而成,必要時用蠟粘住。由于其工藝繁復(fù),用料珍奇,花絲鑲嵌基本上都是皇家御用之物,在宮廷飾品中多有出現(xiàn),也是我國傳統(tǒng)奢侈品的工藝特色之一。</p><p class="ql-block">點翠是將金、銀片按花形制作成一個底托,用金絲沿著圖案花形的邊緣焊個槽,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仔細(xì)地鑲嵌在座上,形成精美的圖案,圖案上鑲嵌寶石、翡翠等。點翠工藝制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艷麗,再配上金邊,顯得富麗堂皇,而且永不褪色。它是首飾制作中的一個輔助工序,起著點綴美化的作用。這件鳳冠的點翠不僅面積大,而且形狀復(fù)雜,有翠鳳、翠云、翠葉、翠花,尤其是翠鳳,均作展翅飛翔的狀態(tài),極富動感,不僅展現(xiàn)出了威儀的特點,也使冠飾與使用者的身份、審美品質(zhì)相符合,表現(xiàn)出藝術(shù)的融合性。</p> <p class="ql-block">國博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常年展出,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朝,利用大量珍貴出土文物和史實資料,帶你領(lǐng)略中華民族源遠(yuǎn)流長的燦爛歷史和文化。我用了兩個半天、拍了1600多張照片直到拍到手機沒電,也只是粗粗的觀看,寶貝太多了,不能一一呈現(xiàn),值得前往~??闯P隆?jīng)典國寶!</p><p class="ql-block">再說一遍<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古代中國】基本陳列</p><p class="ql-block">????鎮(zhèn)館寶貝云集????521件文物YYDS?</p><p class="ql-block">·??國寶必看?別錯過?</p><p class="ql-block">??金縷玉衣(男款)?</p><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以前叫司母戊鼎,后來考證改了)</p><p class="ql-block">??擊鼓說唱俑(國博雪糕代言人~灰常好吃)</p><p class="ql-block">??點翠皇后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