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11月16日,學校舉行了2022年秋期期中表彰會,在會上我做了總結(jié)發(fā)言,當談到“做一個有理想的青少年時”,我隨機提問了我校九年級年級第一名的學生: “你的理想是什么?”<br> “擺爛”<br> 他的回答讓我很是吃驚,仿佛我的發(fā)言一下子被凝結(jié)了,進行不下去了,幸虧我又換了一種問法,你現(xiàn)在的目標是什么?他才回答出考上“一高”。<br> 記得這學期開學的第一周升國旗時,我發(fā)言時,對一個八年級的年級第二名問過一個類似的問題,我說你是年級第二名,你的本學期學習目標是什么時,他回答說:我沒有目標,他的回答讓我大跌眼睛。<br> 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缺失到了很可怕的地步!缺乏向上的精神,心中沒有崇高的人生目標,沒有人生發(fā)展航向,成了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瓶頸 究其原因:<br> 家庭引導(dǎo)的失誤:青少年的人生第一課就是家庭教育,家長的言傳身教對青少年來說是影響最為深遠和根深蒂固的。家長的言語與行為,透露著社會的習氣,家長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小孩對社會,對未來的看法。家長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著孩子對人生和社會的判斷?,F(xiàn)實生活中,成年人的利益觀教育影著孩子對錯觀的形成,以至于長大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去觸碰底線。<br> 學校教育的缺失:學校理想教育的“理想化”、“教條化”和“照搬照抄化”,把生硬的遠大理想搬到課堂,灌輸給學生,讓孩子們只能被動取舍,而不是學會主動選擇,未能樹立起一個適合學生本身個性特點相匹配的真正的理想,學生一聽就反感,一聽就認為是假大空“理想”都沒有內(nèi)化,怎么可能會有更進一步的行動。 社會導(dǎo)向的模糊:上世紀30年代的抗戰(zhàn)精神,40年代的解放軍精神,50年代的志愿軍精神,60年代的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精神,70年代的鄧稼先,袁隆平精神,以至于90年代的孔繁森精神,都深入到了當時青少年的心目中,并代代相傳,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青少年卻能有如此的理想與心態(tài)來對待社會,對待國家和未來,因為他們知道了自己肩負的責任,而在當今他們?nèi)狈Φ恼沁@些精神食糧的引領(lǐng),他們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將來成為什么?要為國家和社會做些什么?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理想教育需要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當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的價值觀統(tǒng)一了,孩子們才能信服,這個理想的樹立才有了根本的生存條件。</p><p class="ql-block"> 2022年版的義務(wù)教育《課程方案》中未來義務(wù)教育培養(yǎng)目標就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lǐng)、有擔當?shù)牡轮求w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愿我們攜手共育理想之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