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太平鳥:體長約16厘米。尾端緋紅色顯著,與太平鳥的區(qū)別在黑色的過眼紋繞過冠羽延伸至頭后,臀緋紅;次級飛羽端部無蠟樣附著,但羽尖緋紅,缺少黃色翼帶。分布于西伯利亞東部及中國東北部,越冬至日本及琉球群島。不定期繁殖鳥見于黑龍江的小興安嶺。越冬鳥群有時至中國湖北及山東。常數(shù)十只或數(shù)百只聚集成群。性情活躍,不停地在樹上跳上飛下。除飲水外,很少下地。一般生活習性與太平鳥相似,以植物果實及種子為主食。(文字摘自網(wǎng)絡)</h3> <h3>小太平鳥身體的顏色十分艷麗,搭配復雜,由于尾羽末端呈紅色,故稱“十二紅”。(文字摘自網(wǎng)絡)</h3> <h3>1000年前的宋代,小太平鳥的形象就出現(xiàn)在藝術品中。宋代有一幅名畫《桃花山鳥圖》。圖中,一只小鳥站立在桃花盛開的樹枝上,身體向右,扭頭看著左上方。專家從其頭部特征、貫眼紋特征及尾羽末端顏色,判斷這就是只小太平鳥。明代詩人楊基寫過一首詩,名為《十二紅圖》,詩中寫道:“何處飛來十二紅,萬年枝上立東風。楚王宮殿皆零落,說盡春愁暮雨中?!比娨浴笆t”起興,感嘆歷代王朝興亡更迭。(文字摘自網(wǎng)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