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五月的杭州,陌上花正開,吳越國最后一位君王——忠懿王錢弘俶帶領三千余錢氏族人,分乘一千多條船只,從杭州沿運河趕往開封府,盡獻麾下一軍十三州,歸附宋廷,揮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錢弘俶空空的行囊里,只帶走兩本線裝古書,那是老祖宗寫給后人的諄諄叮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從907年立國,到這一年納土歸宋,吳越國先后存續(xù)了七十二年,再加上唐末錢镠平董昌,任鎮(zhèn)海鎮(zhèn)東兩軍節(jié)度使,統(tǒng)領一軍十三州的十年,錢氏三代五王,實際執(zhí)掌吳越凡八十二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當保俶塔的塔影像一個王朝的背影隱沒天際,錢弘俶不禁愴然涕下。站在這支龐大船隊的船首,白居易詩中“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的意境和況味,在錢弘俶心里則化為難以言說的疼痛。國運雖盡,而家脈可續(xù),這船上三千多號錢氏族人,是吳越國最后的希望和未來了,錢弘俶不由自主地攥緊了那兩本發(fā)黃的祖?zhèn)髅丶?,在他看來,國破家人在,錢氏一脈的興衰存亡,都在這些書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這兩本書,一本叫《八訓》,另一本叫《遺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八訓》是錢镠于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親手制定,教諭子孫化家為國,自善其身。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錢镠臨終時,又留有《遺訓》十條,叮嚀子孫賡續(xù)家風,宣明禮教,善事中國,保境安民?,F(xiàn)在廣為流傳的《錢氏家訓》是由錢氏后裔錢文選根據(jù)武肅王“八訓”、“遺訓”的思想編纂而成,內容分為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四大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錢氏的家教理念里,國為先,民為本,家為重。特別是先王錢镠身上,有著十分濃重的家國情懷。因為他看到強悍的秦王一統(tǒng)中國,而基業(yè)不過二世,以王位傳子孫,德不配位則家國俱損;以財富傳子孫,富不過三代;唯有以德才傳之,方能逆境生存,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國不能傳萬世,但家可以續(xù)永年。而《錢氏家訓》正是這種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其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至今仍有深刻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政權更迭的五代十國,多少人在繼承問題上兄弟相爭、父子相殘,吳越國的一部家規(guī),卻如定海神針,內立尊序,外修禮節(jié),歷經三世五王仍安然太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生死存亡家國危機的關鍵時刻,錢镠深明大義,早就告誡家人,舍小家,為國家,善事中國,“度德量力而識事務,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如此格局和胸懷,也為當下破解臺海危機,實現(xiàn)兩岸統(tǒng)一提供了教科書般的樣本。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錢镠心中,中原王室,始終是吳越國最終的歸附,吳越國雖然富庶,但始終是無根之地,不能有覬覦中國取而代之的野心,因為野心都是有代價的,你抵押出去的,不僅僅是吳越國百姓的生命,也是整個錢氏家族的存亡生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納土歸宋后,錢氏族人秉承祖訓,忍辱負重,逆境逆襲。從杭州到開封,錢氏的視野更闊,平臺更大,應該說,錢氏的散枝開葉遍布華夏和海外,就是從宋朝開始的。從王族到人臣,錢氏一族的發(fā)展,再也沒有了封侯拜相的可能,于是,宦海無涯學為舟,通過科舉入第成為錢氏生存和發(fā)展的主要途徑。北宋至南宋幾百年間,吳越錢氏科舉登第者絡繹不絕,光進士就有三百二十余人,錢氏族人在兩宋中央到地方的入仕進閣者,不計其數(shù),據(jù)保守估計,不下千余人?!扒昝T望族,兩浙第一世家”名不虛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在中國歷史兩大王朝的歷史斷層里,誕生了一個神奇的王族——錢氏家族。他們不僅在吳越國時期風生水起,而且在吳越國終止以后篳路藍縷的千年時光里,以一部家訓,代代相傳,英才輩出,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特有的望族奇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那一年,杭州的保俶塔送別了錢弘俶。又一年,保俶塔迎來了趙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歷史不僅僅是簡單的重復,錢弘俶眼里去國懷鄉(xiāng)的離愁,百年以后因北宋崩潰,又化為宋都南遷的重逢,冥冥中仿佛注定有一種跨越時光的約定和夢回,讓宋王朝以另一種姿態(tài),把錢氏失落的王國還給他們,還給杭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柳永說:東南形勝,三吳都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蘇東坡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而我說,沒有柳永和蘇東坡的杭州,依然是杭州,只是缺少了詩韻;但沒有錢镠的杭州就不一定是杭州,因為沒有了詩韻產生的基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錢镠捍衛(wèi)海塘,疏浚西湖,三次筑城,奠定并崛起了杭州的繁華。納土歸宋百年以后,杭州以其富庶和悲憫,接納并延續(xù)了宋朝一百五十二年的命脈。南宋開朝皇帝宋高宗趙構站在鳳凰山上,俯瞰杭州,深深地舒了一口氣,他并沒有重構杭州的設想。一來,他眼里的皇都還是開封,杭州只是“行在”,他要打回去,光復故國;二來,杭州太美了,根本不需要重建,風雨飄搖的宋廷也沒有能力重建。于是,錢镠留下的幾百所寺廟,成了南宋的臨時政府機構。話說南宋紛繁事,多少樓臺煙雨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宋韻文化,其底色在于吳越,這絕對是有道理的,不僅僅南宋文化有著吳越深厚的建筑肌理和具象呈現(xiàn),還在于吳越文化對于宋韻文化潛在影響。這里,便又要回到《錢氏家訓》??梢哉f,錢镠是馬背奪天下,文理治國家,一部家訓就包含了錢镠治國理政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錢氏家訓說: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宋朝以文稱天下,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宋朝的文人如星空一般燦爛:歐陽修、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王安石、柳永、黃庭堅、陸游……而宋廷身居高位的錢氏后裔錢惟演,對宋代第一代文人歐陽修,有著知遇提攜之恩,開啟了尊賢納士的良好先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錢氏家訓說:興學育才則國盛,交鄰有道則國安。和錢镠識時務者為俊杰的思想如出一轍,宋代雖然國力危困,但一直承襲了錢镠保境安民的思想,審時度勢,對邊鄰強國采取安撫和抗爭張弛有度的外交,以“檀淵之盟”和“紹興議和”等手段,立國320年,成為執(zhí)政時間僅次于漢代的封建王朝,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避免了大量的兵燹和災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錢氏家訓說: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家國情懷,精忠報國,幾乎構成了整個宋朝的英雄群芳譜:岳飛、文天祥、楊業(yè)、韓世忠、陸游……數(shù)不勝數(shù),光《宋史.忠義傳》錄入人物就達277人,臨安義士滕茂實就位傳其中。從岳飛的《滿江紅》,到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再到陸游的《示兒》,滿朝文武義和膽,大宋詩文血和淚!而我認為,這種忠義現(xiàn)象的生成和《錢氏家訓》一脈相承,君仁則臣忠,國難則民勇,無論錢镠平定董昌,還是納土歸宋,忠君和愛國,既是錢氏家訓的主要內容,也是錢氏家人的行為準則,給整個宋代的愛國主義浪潮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浙江是文化大省,今年浙江推出“浙江有禮.吳越明禮”文明新實踐活動,這和杭州的“宋韻文化”建設一樣,都可以在《錢氏家訓》中找到文化的淵源。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國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國,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宋韻文化,吳越底色;浙江之禮,吳越尋根,一本深藏在古書里的家國秘籍,千年以后依然生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納土歸宋前,錢弘俶回到故鄉(xiāng)臨安。一別,就是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他拜祭了安國山南麓的先王陵園。一月的風,帶著刺骨的寒意,錢弘俶在錢镠的靈位前長跪不起,失聲痛哭:“孫兒不孝,不能守祭祀,又不能死社稷?!弊鳛閰窃絿詈笠粋€國王,錢弘俶雖然尊先王遺囑行事,但畢竟吳越近百年的國基親自毀在自己手里,心里難免五味雜陳,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錢镠生于臨安,歸葬臨安。在帝王當中,這是很少見的。他一生五次衣錦還鄉(xiāng),死后也不舍故鄉(xiāng)的一杯黃土。他的歸來,讓錢氏一族有了根脈,踏著當年錢弘俶的腳印,數(shù)不勝數(shù)的錢氏后裔,來到臨安,來到錢王陵園尋根問祖。一年一度的“清明恭祭錢王活動”,現(xiàn)在已經成為臨安文化的標桿,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得益于錢王文化的熏陶,臨安的文化建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比如,臨安在上田村建設了浙江省第一個鄉(xiāng)村“文化禮堂”,作為鄉(xiāng)村文化的“根”和“總容器”,在鄉(xiāng)村振興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2013年3月,全省鄉(xiāng)村文化禮堂建設現(xiàn)場會,在上田村召開。從上田村出發(fā),全省目前已經建成文化禮堂一萬余個。時隔三年,2016年6月,浙江省好家風建設推進會在臨安指南山和衣錦小學舉行,其實這兩個臨安現(xiàn)象級的活動,都有傳承和發(fā)展的因果,文化禮堂是形,好家風建設是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為《錢氏家訓》的發(fā)源地,臨安在文化建設上實現(xiàn)了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比如上田村很大一部分村民,是錢氏后裔,他們傳承了祖上的尚武精神,個個武藝高強,身懷絕技。但由于缺少正確引領,一度讓上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打架村”,有了文化禮堂,開展了家訓、家風教育活動后,上田人懂得了“武術為基,武德為魂”的道理,在傳承祖上武藝的基礎上,也把《錢氏家訓》的精髓也傳承了下來,上田蝶變?yōu)槿珖拿鞔?,十八般武藝也被納入浙江省非遺文化名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現(xiàn)在社會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我爸是李剛”、“周氏炫富門”等現(xiàn)象,其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缺少對孩子價值觀、榮譽觀的正確引領和教導,是物質富裕而精神貧困的二律背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書也是家訓的別一種形態(tài)。不是所有的普通家庭,都會有一本錢氏一樣的家訓,但我認為家訓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家訓其實無處不在。父母寫給孩子的信件,我們的一言一行,都無處不在影響著周邊的一切,都事關孩子的成長。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才有因此衍生的家國情懷,脫離個人和家庭的過于宏大的國家敘事,只能是空穴來風。家庭建設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身為錢王故里人,我們特別慶幸于一本《錢氏家訓》給我們帶來的精神啟蒙,它滋養(yǎng)一代又一代錢氏后裔,傳承和完善了臨安人的人格基因,那么遙遠,又那么親近,在跨越千年的時光暗處,驀然回首,它仍在燈火珊珊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