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ㄒ迹? 校 園 雪 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 汪慶華</span></p> <p class="ql-block"><b> 我們的校園,以樹木繁多著稱,有人甚至認為可能是全省高校之最。在眾多樹種中,我對雪松有所偏愛。在師專老校區(qū),有不少雪松至今仍然茁壯生長;學校升本后,它率先扎根新校園,用不斷增加的年輪書寫著學校的生命華章。</b></p> <p class="ql-block"><b> 我喜歡雪松,還在于它的特性。它生長雖然緩慢,但可以千百年長盛不衰;它沒有妖艷的鮮花裝扮,但四季常青的樹冠永遠張揚著生命的綠色;皺褶粗糙的樹皮,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虬勁有力的枝干,充滿了堅韌頑強。</b></p><p class="ql-block"><b> 我們的《許昌學院報》,就如同校園雪松一樣。</b></p><p class="ql-block"><b> 校報創(chuàng)刊于1983年,迄今已出版500期。此刻,作為許昌學院的一位老教師,手捧一沓舊報紙,悠悠往事浮現(xiàn)腦海,心中泛起層層波瀾......</b></p> <p class="ql-block"><b> 回憶創(chuàng)刊之初,正當許昌師范高等??茖W校(許昌學院前身)擺脫“文革”受挫的陰影,恢復重建,逐步走上規(guī)范辦學之路?!对S昌師專報》正是在這樣背景下誕生的。當時與第一任主編高宇平等同志在一起討論欄目設置等有關問題的情景記憶猶新。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副刊名稱的設置。為了使創(chuàng)刊于1980年5月的大學生自辦刊物《苗圃》生命得以延續(xù),我們一致同意用“苗圃”作為校報副刊的名字。因為,我本人和高宇平等同志,都曾是那份學生自采、自撰、自編、自印的“編輯們”。許多“編輯部的故事”至今??M心頭。我由于有點美術底子,除了文字工作外,還有一份艱巨責任,就是擔任美編。每一期都由我用鋼板蠟紙刻印出插圖、標題、版式等元素。自從辦了校報,油印的《苗圃》就停刊了。這方歷經(jīng)四屆大學生開辟出來的苗圃,從此登上了大雅之堂,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許昌師專報》誕生后,受到歷屆學校領導和廣大師生的熱情呵護和精心栽培,健康成長。在傳統(tǒng)媒體占據(jù)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年代里,報紙是一所學校當之無愧的靚麗名片,更是師生傾注情懷的精神家園。哪位學生的文章能夠登在校報上,那是相當?shù)臉s耀!校外的中小學老師在校報上發(fā)表的理論文章,甚至能在晉升職稱時抵擋一陣。</b></p><p class="ql-block"><b> 2002年3月,許昌師專晉升本科高校,《許昌師專報》遂更名為《許昌學院報》,由四開小報改為對開大報,請我們的優(yōu)秀校友、著名書法家張志和博士題寫了刊名。伴隨著學校的快速發(fā)展,校報也在健康成長,從月報到半月報,從黑白鉛印到彩色印刷,圖文并茂,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實話實說,這段高光時刻并未長久,隨著現(xiàn)代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傳統(tǒng)紙媒漸漸受到了冷落。時至今日,微信、微博、抖音、頭條等萬馬奔騰,百花爭艷。莫說一所學校的報紙,就是當年紅極一時的《大河報》,也已黯然失色。在我的記憶中,這個轉折點似乎發(fā)生在2011年之后。因為在2011年,省教育廳為了強調和提振校報的地位和作用,曾經(jīng)派出一個專題檢查組到全省高校督導檢查校報建設工作。由我擔任組長,成員有河南大學校報主編郭燦金教授,南陽師院宣傳部長袁亞莎教授和河科大宣傳部長馬凌教授。</b></p><p class="ql-block"><b> 近年來,雖然校報的地位和影響受到新媒體的強烈沖擊,但是沒有聽說哪家高校宣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作為一所高校的報紙,它的功能早已不再僅僅是傳播一些新聞資訊了。它具有銘記學校發(fā)展足跡、凝煉學校精神、彰顯校園文化、帶動融媒發(fā)展等多種功能和價值。新時代賦予她新的使命和功能,新時代必有新作為。值得欣慰的是,《許昌學院報》與時俱進,應勢而變,在一批批辦報人的持續(xù)努力下,越辦越好,充分彰顯出新時代的新功能,從傳統(tǒng)紙媒到掃碼讀報,從報紙廣播“二人轉”,到多種媒體大融合。她永遠在默默地探索者、成長著、奉獻著</b></p> <p class="ql-block"><b> 寫到這里,您就知道我為什么拿雪松與她作比了。 在我們校園里,有高雅圣潔的櫻花,有雍容華貴的牡丹,有高傲灑脫的銀杏,有南方貴客的香樟,但是,根基深厚的雪松絲毫沒有對后來者的嫉妒,唱著心中的歌。</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校園,樹木蔥郁,花草爛漫。當您徜徉其中,請不要忘記走近雪松,其他花草樹木會有花開花落、枯榮更替,而它卻無論酷暑嚴寒、風霜雪雨,一年四季永遠為校園奉獻著綠色和氧氣!當您被絢麗多彩新媒體搞得眼花繚亂之時,記得對多媒體的領頭羊敬重三分,用心珍愛和培育我們的校報,讓她青春永駐,光彩無限!</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b> 汪慶華,許昌學院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會員,曾任許昌學院黨委副書記、正廳級調研員,現(xiàn)任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在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論文70多篇,主持完成國家級及省級課題9項,獨著、主編或參編著作9部,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0多項:與其他校領導共同主導創(chuàng)建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許昌學院中原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和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與鄉(xiāng)村發(fā)展研究基地于2018年6月獲批河南省重點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017年7月、2019年9月在《光明日報》發(fā)表農耕文化研究理論文章。</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貳) 牛振彪先生事略</b></p><p class="ql-block"><b> 文 斯泰聾(王銀安)</b></p><p class="ql-block"><b> 牛振彪君,籍河南鄢陵馬欄鎮(zhèn)牛集村。丁丑(1937年)生于一小官僚地主之家,其父為國民政府鄢陵縣參議員。振彪幼敏,好學,歲及舞象,入許昌師專(現(xiàn)許昌學院)就讀,學業(yè)精優(yōu),文體拔萃,一時校園之佼佼者也。</b></p><p class="ql-block"><b> 丁酉(1957年),整風,大鳴大放潮起,振彪君熱血方剛,快口直言,厲厲不羈,鳴不平之即事,撻不公之公仆,時有振聾發(fā)聵之辭,語驚四座之詰,起波瀾,生漣漪,應和者數(shù)眾。</b></p><p class="ql-block"><b> 繼而反右風迴,君輒中矢,劃為學生右派,遣黃泛區(qū)農場勞改。三年期滿平反,歸里務農,晝耕隴畝,汗滴禾下土,三更燈火,劬勞書山路,童心未泯,追夢如初。</b></p> <p class="ql-block"><b> 有鐵匠之女李氏,于新疆塔里木大學畢業(yè)回故里鄢陵。才華卓然,風韻不群,慕求者眾,竟無一得其青睞者。終有慧識者橋振彪與之晤。相談無幾,甚投,金風玉露,靈犀一通,二人遂入愛河,誓永守。翌歲春花吐蕊之時,同飲合巹美醪,共步快意人生。</b></p><p class="ql-block"><b> 時風傾左,瀣音竊竊,棘生芃芃,秀木摧凌。階級斗爭,草木皆兵。牛李之姻,以其階級成分殊異而謂為大不韙,必予隳之而后快,公社出動,書記親征,揮師牛集,鳴鐘聚眾。誅牛伐李,鶴唳風聲。 </b></p><p class="ql-block"><b> 夫妻不懼,據(jù)理以爭,援大《憲法》之要旨,引《婚姻法》之條例,理力并運,易守為攻。幾番回合,昏曉漸明。官員啞口,從者稀聲,批斗會偃旗息鼓,草草收兵。 </b></p><p class="ql-block"><b> 癸卯(1963年),夫婦共渡新疆以避不測,入一師一團十六連。揮汗勞作,艱辛備嘗,歷十六載。以其忠厚篤實,睦鄰四舍,樂善好施而為人稱道。振彪君連年膺三等功譽,十六載,無一闕。 </b></p><p class="ql-block"><b> 己未(1979年),君先行回鄢。其時“四妖”已除,清風徐來,新政落實。君走馬上任,執(zhí)教馬欄中學,授地理課。又二年,妻亦攜一雙兒女回鄢,與其同校任教,授生物課。闔家團圓日,振彪先生感慨系之,揮毫潑墨,書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b></p> <p class="ql-block"><b> 先生執(zhí)教,善表達,明喻示,詼諧風趣,聲情并茂,廣受學子擁戴。</b></p><p class="ql-block"><b> 君之子名新杰,擅文章,工繪畫,父子嘗三回聯(lián)墨書畫展于縣、市重地場館,引社會各界關注駐足。</b></p><p class="ql-block"><b> 屆退休,先生畢其力于書法研習,浸霪墨海書山,流連秦磚漢瓦,以顏、篆二體蜚聲本邑書壇。其篆取法吳昌碩,頗得其璞玉渾金,氣勢雄強之韻,墨跡為諸多團體及私家所藏。</b></p><p class="ql-block"><b> 其性情也,豁達而澹泊;剛艮而率真;有“酌貪泉以覺爽,處涸轍而猶歡”之超脫。忘卻個人得失,步儕時代新風,霜林晚晴,夕陽正紅。臨池之暇,喜會友,相與談藝論道,賞奇析疑,探幽窮賾,其樂陶陶。訪友于室,主人或置酒食與之饗,則立辭,向不就。常驅一電動三輪車緩行于市,悠悠然若元亮“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之再現(xiàn)。</b></p><p class="ql-block"><b> 先生之家,書香盈門,舉家皆盡園丁身手。初,夫婦聯(lián)袂執(zhí)教地理、生物課于同校;后,其女與婿授英文、代數(shù)課于縣城關中學(婿后易教從政);子供職于縣教體局,理成人教育事。真乃人才輩出,桂馥蘭馨,能不教人遙想三蘇之曄,羲獻之輝歟!</b></p> <p class="ql-block"><b> 戊戌(2018年)七月廿五日,振彪君訪昔日許昌師專舊友馬先生于其畫室,追憶崢嶸歲月,暢敘藝海人生。情動于衷,聊發(fā)少年之狂,興致愈濃,遂引吭高歌岳飛《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b></p><p class="ql-block"><b> 曲未終,突厥。家人聞訊急至,眾人急將其送醫(yī)救治。</b></p><p class="ql-block"><b> 三日不省,七月廿七日巳時,終,享年八十又一。</b></p><p class="ql-block"><b> 至入殮,有生前摯友、弟子數(shù)人長跪于前慟哭,其景凄凄慘慘切切……</b></p><p class="ql-block"><b> 牛振彪君,姓牛;生肖屬牛;其氣狀牛;其書堪牛。奮蹄躬耕,勿須揚鞭,壯哉!引時尚新語謂曰:先生者,生生一牛人也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b> ——————————— </b></p><p class="ql-block"><b> 時光荏苒,云卷云舒。辛丑九月,鄢陵政協(xié)書畫院為牛振彪先生舉辦其逝世三周年紀念遺作展,鄢陵收藏家協(xié)會主席,寶文軒畫廊經(jīng)理康保文先生擔綱策展人。邀本邑書畫家數(shù)人揮毫助陣,余亦忝列其伍,奉拙作一紙,自視為濫竽充數(shù)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