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創(chuàng)建家廟碑記</h1> <p class="ql-block"> 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報本追遠為可傳也。楊氏父老言曰:“吾族相傳年遠代湮,渺不可考,然談楊氏者,莫不以弘農(nóng)為指歸,吾族若宗其或由弘農(nóng)遷徙而來歟?不可知也。”問祖宗,相傳有宋以來即居是鄉(xiāng),其時人情敦樸、世系無傳,至明時□□□祖諱浩者,始有系可稽,再傳而后,子孫繁衍,然皆以農(nóng)為業(yè),其所以妥修祖宗之在天之靈者,□□水秀山清,光宣間孫行道、暨孫潤等,皆以為楊氏相傳至今,綿綿延延,已數(shù)十世,竟無廟以祀,先人不恃,上無以對祖宗,亦且以訓后嗣。于是與合族謀,擬立家廟,以安慰祖宗之靈,并將楊氏支派勒諸碑陰,使后世子孫不至如明以前之無可考稽則得矣。于是,將祖遺冶西三岔溝坡一帶變錢壹仟叁百余吊,修造廟堂廟堂三楹、耳房四間、門樓一間,買地二十七畝,合舊日原有祖遺地十一畝作為合族祀田。自今而后,楊氏子孫繩繩緝緝可預卜也,謹略撮巔末以記。</p><p class="ql-block">并村合戶規(guī)則三條:</p><p class="ql-block">一、楊氏子孫如有鰥、寡、孤、獨、貧不能葬埋者、戶中□□□□□□;</p><p class="ql-block">一、租種戶地一年不納租者,以后不準再種;</p><p class="ql-block">一、戶中如有無賴子弟因財產(chǎn)關系與戶中攪鬧者,合戶人逐出戶口。</p><p class="ql-block">合戶人共出□□□□。</p><p class="ql-block">經(jīng)理人:</p><p class="ql-block">十三世孫:□□、□道、有富暨慶、修、□、潤、……、得明仝敬勒</p><p class="ql-block">廩 生:陳疇撰文</p><p class="ql-block">拔 貢:劉家桂書丹</p><p class="ql-block">鐵 筆:趙喜富</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五年季夏上浣 榖旦</p> <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1、劉家桂:字芳五。一字友蘭,北陘村人。光緒丁酉(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科拔貢。候選直隸州州判。清廷變法,科舉制廢,遂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yè)后,創(chuàng)辦本縣自治研究所,充任所長,樹井陘自治之基礎。宣統(tǒng)間,被選為本縣縣議會議長。民國二年,選充順直省議會議員。八年,充任本縣勸學所所長。先生性情豁達,學識優(yōu)長,排難解紛,不辭勞瘁。辦理地方自治,剔除清代衙署陋規(guī),頗著成效。</p><p class="ql-block">2、陳疇:字錫九。號蕓西。乏驢嶺人。清廩膳生。保定優(yōu)級師范學校畢業(yè)。歷充藁城、曲周、張家口、獲鹿、本邑各高等小學堂教職十余年。又充本邑勸學所所長、宣講所所長、日報社社長、崗頭兩級小學校校長,對于學校社會各教育,鼓舞提倡,不遺余力。以長于文學,并工書法,故邑中近年匾額,多出其手。闔邑榜其曰:『陘山雅望』;蓋紀實也。先生性倜儻,不拘小節(jié)。晚年襟懷灑落,恒以詩酒自娛。年五十九而卒。</p><p class="ql-block">3、弘農(nóng)楊氏,是以弘農(nóng)郡(陜西省華陰縣)為郡望的楊姓士族,始祖為漢昭帝時期的丞相、司馬遷的女婿楊敞。</p><p class="ql-block">“天下楊氏出弘農(nóng),弘農(nóng)楊氏遍天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弘農(nóng)楊氏的后代人數(shù)之多,弘農(nóng)楊氏家族興旺。從很多史料看來弘農(nóng)楊氏都是從一個叫楊喜的人傳下來的。楊喜是何人,是歷史上運氣最好的人之一,楊喜本就是個劉邦手下毫不起眼的養(yǎng)馬官,后來又負責宮廷守護。楚漢大戰(zhàn)快結尾的時候,在垓下楊喜的好運跟著來了。劉邦為了鼓舞士氣,下令“凡斬殺項羽者,賞千金,并封侯”,并決定集中全部兵馬圍剿項羽,楊喜這個護衛(wèi)官也在其列。項羽身負重傷,長嘆一聲,拔劍自刎。楊喜眼疾手快,扯到項羽的一根大腿。這樣,楊喜的命運就此改變,被封賞為赤泉侯。這也就是弘農(nóng)楊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在漢武帝時期,楊喜的孫子楊毋害甚至因犯罪被剝奪了封地、爵位,家道中落。漢昭帝時期,霍光專權。楊毋害的曾孫楊敞,謹言慎行,受到霍光的賞識,當了霍光的軍司馬。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因為聽從霍光的一切吩咐,后遷御史大夫,代王欣為丞相,封安平侯。不久楊敞去世,楊敞的兒子楊忠繼承爵位,因楊敞安定宗廟的功勞,加封三千五百戶。楊敞的兩個兒子楊忠和楊惲,也是非常出色的人才。特別是楊惲,因為后來告霍光謀反有功,獲封平通侯,遷中郎將。雖然后來楊惲被罷官,也失去了爵位,但其為官清正、仗義疏財,在天下博得了美名。地位、財富、名聲,楊敞父子無疑為家族的振興奠定了基礎。楊敞被弘農(nóng)楊氏后人尊為弘農(nóng)楊氏第一世祖。</p><p class="ql-block">東漢時期,楊惲的重孫楊震名震天下,他有一個響當當?shù)难盘枴瓣P西孔子”。東漢非常重視儒學,于是楊震較早進入仕途。楊震最初在地方任職數(shù)年,進入朝廷以后,得到快速升遷,最后做到了司徒、太尉,位極人臣。而更難能可貴的是,楊震有著極高的個人道德操守。楊震的子孫吃不起肉、騎不起馬,有人勸楊震為子孫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而他卻不肯,堅持以“清白”自處。因此,楊震的家族也獲得了“清白門第,四知家風”的美譽。當然,楊震為人正直,不愿與得勢的宦官們同流合污,所以最后被他們排擠出朝堂,遣歸弘農(nóng)。楊震最終“飲鴆而卒”。楊震為官多年,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這也為“弘農(nóng)楊氏”的興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來楊家四代人有四人位至“三公”,而且都是“三公”之中最高的太尉,是名副其實的“四世四公”。但是,因為他們?yōu)楣偾辶?、忠于漢室,不可能像袁紹、袁術兄弟一樣,割據(jù)一方,稱王稱霸。所以,在漢末三國的亂世中,楊氏一族必然沒落。特別是曹操在統(tǒng)一北方以后,對世家大族有意打壓。楊彪之子楊修鋒芒畢露,參與到曹丕、曹植的王儲之爭中,被曹操所殺。司馬氏篡曹以后,楊氏子孫為了自保,也失去了祖先楊震身上那種直諫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西晉時期 , 雖然有所謂的“三楊”,其中的楊駿還曾官至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但因為朝局動蕩,加上不得人心,很快被誅三族。東晉時期,楊氏一族由于渡江太晚,沒能獲得發(fā)展的機會。雖然有個別人物另辟蹊徑、棄文從武,但多下場悲慘,終究未能成為“王謝”那種大士族。南北朝時期,楊氏一族不得已棄文從武,但這也不失為在亂世之中的生存之道。其中,在北朝的西魏內(nèi)部,“弘農(nóng)楊氏”的一支,也依靠著兵強馬壯,成為了“關隴世族”的核心成員,他們與“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京兆杜氏”,成為當時的北方大姓。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雖然稱自己是楊震的十四世孫。但是根據(jù)各種記載,楊堅的父親楊忠雖然是弘農(nóng)人,但是楊堅的家族世系漏洞重重。歷史考究他與弘農(nóng)楊氏之間有關系的可能性不大。北周隋朝時期楊素楊素的家族世系非常清晰。其祖父楊暄,官至北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親楊敷,為北周汾州刺史。楊素跟隨楊堅平亂、滅陳。楊堅拜為荊州總管,進封越國公。支持晉王楊廣成為太子。楊廣即位后,主持討平漢王楊諒叛亂,拜尚書令、太師、司徒,再封楚公。楊素死后,其長子楊玄感擔任鴻臚卿,襲爵為楚公。聲名過盛,受到隋煬帝猜忌,內(nèi)心不安,策劃謀反。大業(yè)九年春,煬帝第二次出征高句麗,命玄感在黎陽督糧。此時民變已經(jīng)陸續(xù)爆發(fā),玄感以為機不可失,遂滯留糧草,屯兵于黎陽。不久進圍洛陽。久戰(zhàn)不克,隋援軍到來,攻勢強烈,玄感軍立刻不敵,被迫西撤。一日三戰(zhàn)三敗,然后再重新對戰(zhàn)于董杜原,被宇文述諸軍攻擊,玄感大敗,自己與十余個騎兵竄逃林木間,欲奔往上洛。處境窘迫的玄感,自知逃不了,讓弟弟楊積善殺了自己。</p><p class="ql-block">“弘農(nóng)楊氏”的地位,并未因為隋朝的滅亡而就此衰落。李淵建唐后,采取與“關隴世族”合作的策略,采取聯(lián)姻等多種方式,繼續(xù)鞏固楊氏家族的地位。整個唐朝,雖然科舉制度打破了門閥大族對于仕途的壟斷,但楊氏家族還是憑借著他們的文化“軟實力”,先后有11 人拜相、近 90 人登科,因此也被稱為是“十一宰相”世家。后世楊家也是名人輩出,楊氏子孫開枝散葉。正是“天下楊氏出弘農(nóng),弘農(nóng)楊氏遍天下”。</p>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10月13日寫于北京</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本文由網(wǎng)名“鐵觀音”原創(chuàng)整理,轉載請注明,謝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