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為思念的緣故》</p><p class="ql-block">作者:顧城</p> <p class="ql-block">我會慢慢修一條小路</p><p class="ql-block">使他通向林中小屋</p><p class="ql-block">玻璃上有太陽和藍(lán)色</p><p class="ql-block">還有金銀草和小鳥飛舞</p><p class="ql-block">我讓木風(fēng)車輕輕轉(zhuǎn)動</p><p class="ql-block">播撒我們心里的幸福</p><p class="ql-block">我讓陽光沒有遮攔</p><p class="ql-block">穿過我們透明的肌膚</p> <p class="ql-block">我知道 這一天無法記住</p><p class="ql-block">因為思念的緣故</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我收集了些種子</p><p class="ql-block">想讓它們重新開花 v長成小樹</p><p class="ql-block">星星打扮好都在下山</p><p class="ql-block">月亮猶猶疑疑卻不孤獨</p><p class="ql-block">空地上有我剛翻過的綠土</p><p class="ql-block">擦擦鋤 就落進(jìn)了迷霧</p><p class="ql-block">忽然 落到夢里變成件衣服</p><p class="ql-block">在你離去時為你祝福</p> <p class="ql-block">字跡已模糊</p><p class="ql-block">因為思念的緣故</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顧城,1956年生于北京,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顧城1987年5月29日赴德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jié)”,其后半年間于歐洲講學(xué)及參加學(xué)術(shù)活動,到訪瑞典、法國、英國、奧地利、丹麥、荷蘭、芬蘭等國家。其間的發(fā)言演講總是令人耳目一新,同年12月參加香港現(xiàn)代文學(xué)研討會,接受新西蘭奧克蘭大學(xué)亞語系聘請,于1988年1月初移居新西蘭,任職奧克蘭大學(xué)亞語系研究員,以后的兩年半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xué)、當(dāng)代文學(xué),并一度兼口語課,在大學(xué)假期曾應(yīng)邀赴美講學(xué)。1992年3月應(yīng)德國DAAD學(xué)術(shù)交流基金會邀請,赴柏林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1993年3月獲伯爾基金繼續(xù)在德寫作,其間先后赴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羅那、德國法蘭克福、美國參加文藝活動,以中國哲學(xué)、藝術(shù)為主題,貫通古今,向西方世界宣傳中國文化藝術(shù)。至1993年10月辭世,在六年多的時間里,不斷地寫詩、撰文、講演、對話,與國際友人交流。</p> <p class="ql-block">附:崔衛(wèi)平(北京電影學(xué)院教授):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后面’的人。顧城貢獻(xiàn)是相當(dāng)大的,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環(huán)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dá)。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