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番號,是一支部隊的生命和象征,凝結著歷史見證和時代記憶,承載著輝煌戰(zhàn)績和無上榮光。</p><p class="ql-block">鄂豫皖發(fā)展起來的紅軍,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紅四方面軍貫穿歷史出現(xiàn)過二次第四軍。</p><p class="ql-block">第一次</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鄂東之蘄春、黃梅、廣濟地區(qū)劃歸鄂豫皖區(qū),活動于該地的紅軍第15軍(軍長蔡申熙,政治委員陳奇)與紅1軍合編為紅軍第4軍,轄紅十師,紅十一師,紅十二師。</p> <p class="ql-block">四軍軍長曠繼勛</p> <p class="ql-block">四軍政委余篤三</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p><p class="ql-block">1933年6月底,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等100余人在旺蒼木門寺召開了著名的“木門會議”。會議總結了反“三路圍攻”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決定停止軍隊內(nèi)部的“肅反”,做出了將紅軍四個師擴充為四個軍的決定,對紅軍大部隊進行擴編和整訓,紅軍由入川時的16000人發(fā)展到80000多人,建立了23個縣市蘇維埃,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qū)。木門會議是紅四方面軍入川以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堪稱川陜蘇區(qū)的"遵義會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十師為基礎,擴編為第四軍,軍長王宏坤,政治委員周純?nèi)?,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后為洪學智)。轄十師(師長汪乃貴,政治委員甘良友)、十一師(師長陳再道,政治委員葉成煥)、十二師(師長張才千,政治委員徐長勛),共八個團。</p><p class="ql-block">以十二師為基礎,擴編為第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主任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轄二十五師(師長許世友兼,政治委員陳海松)、二十七師(師長王學禮兼,政治委員梅華樊),暫缺二十六師,共六個團。</p><p class="ql-block">以十一師為基礎,擴編為第三十軍,軍長余天云,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主任文建武,政治部主任張成臺(后為李天煥)。轄八十八師(師長汪烈山,政治委員王建安)、八十九師(師長柴洪儒,政治委員杜義德)、九十師(師長鄒洪盛,政治委員程世才),共八個團。</p><p class="ql-block">以七十三師為基礎,擴編為第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兼),張廣才為政治委員。</p><p class="ql-block">至此,木門會議是紅軍入川的一次重要會議,解決了政治、軍事、組織等一系列問題,為紅軍的壯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時期,川陜時期,長征時期,延安時期在紅四軍工作,戰(zhàn)斗過的部份領導及其部屬(能找著照片的,并以搜集到照片先后排序)。</p><p class="ql-block">他們分別來自大別山區(qū)的湖北的黃(紅)安、麻城、大悟、黃陂<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羅田、英山,</span>河南的新縣、商城、光山,安徽的六安、金寨、霍山、霍邱,來自四川大巴山區(qū)的閬中、南部、江油、雅安、寧強<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通</span>江、南江、巴中、達縣、萬源、渠江、營山、蒼溪、天全、滎經(jī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span>川。</p> <p class="ql-block">軍政委張廣才</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孔慶德</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陶勇</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周志堅</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趙蘭田</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馮明英</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張文</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王新蘭</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母廣仁</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候禮堂</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董洪國</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徐立清 </p> <p class="ql-block">老紅軍方和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1日。紅四方面軍第四軍黨代會在延安合影。前排左起,甘思合(一),張吉厚(三),陳再道(五),王政柱(七),趙柄梓(八),程啟光(十),胡紹山(十一)鮑先志(十二),王宏坤(十三)。中排,李定灼(左一)。后排左起,周純?nèi)ㄒ唬?,張昌厚(二),胡奇才(三),陳生續(xù)(四),張德發(fā)(五)江波(十二)王近山(十三)陳錫聯(lián)(十四),陳美藻(十五)。</p> <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在甘肅鎮(zhèn)原屯子鎮(zhèn),援西軍的紅四軍〝五一〞開軍運動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宏坤,王維舟等人在軍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紅軍王維舟 三八五旅副旅長,旅長兼政委。</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共兩黨實現(xiàn)第二次合作。根據(jù)國共兩黨協(xié)議,陜甘寧蘇區(qū)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四軍為主改編為八路軍三八五旅,隸屬于八路軍一二九師。</p> <p class="ql-block">這群來自大別山,大巴山的窮苦農(nóng)民,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成為拿槍的有信仰的戰(zhàn)士。他們在土地革命時期加入到紅四方面軍紅四軍的行列中,沒有倒在錯誤路線下,沒有被敵人打死,沒有餓死,沒有病死,沒有累死,沒有死在惡劣自然條件下,沖破重重艱難險阻,一路走到了新中國成立。這是一幫過了命的兄弟,是我們心中的偶像,我們被他們無畏生死的英雄氣概所折服,他們永遠是我們敬仰的英雄,永遠懷念著她們。</p> <p class="ql-block">備注</p><p class="ql-block">1,美篇中部分照片來自胡巖的《父輩的旗幟一一我們的紅軍父親》文章,其他取自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2,背景音樂 激情燃燒的歲月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