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 老徐</p><p class="ql-block">2016年7一8月于非洲</p> <p class="ql-block"> 馬賽馬拉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是肯尼亞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公園</p> <p class="ql-block"> 肯尼亞共和國位于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擁有陸地上的赤道地理分界線,</span>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p><p class="ql-block"> 下圖中的大地球位置是南北半球劃分界線的赤道0度緯線,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那個游人伸開的雙臂分別指向南北,雙腳則相當于踏在兩個半球之上。</p><p class="ql-block"> 當?shù)厝擞寐┒吠胧M水,上面漂著一根火柴,在赤道線北側,火柴旋轉(zhuǎn)的方向是順時針,到了赤道線南側,火柴的旋轉(zhuǎn)方向就成逆時針了,在赤道線,火柴則保持靜止不動。</p> <p class="ql-block"> 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發(fā)生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與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之間,主要是角馬、斑馬、瞪羚,為尋找水源和好的食草而進行的有規(guī)律的遷移運動。角馬過河是世界第七大奇跡,被稱為“天國之渡”。</p> <p class="ql-block"> 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和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本是同一個草原,只是國界線將它分成兩個部分。</p> <p class="ql-block"> 從6月開始至8月,遷移的動物們開始分批聚集在馬拉河附近,從塞倫蓋地一側越過馬拉河到達馬賽馬拉草原,再于10一11月返回塞倫蓋地草原,因為12月雨水重回塞倫蓋蒂大草原,全年就這樣周而復始。</p> <p class="ql-block"> 為了食物,上百萬頭角馬和斑馬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遷徙距離竟達三千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空氣中彌漫著塵土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渡河前的準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時河中饑腸轆轆的尼羅鱷早已在太陽下充足了能量,準備美美的享用送到嘴邊的饕餮盛宴。</p> <p class="ql-block">打頭陣的公角馬在觀察河中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面對死袖的威脅,渡河時將由力量最強大的壯年公角馬做為第一梯隊。</p> <p class="ql-block">公角馬之后,母、小、弱的角馬緊隨其后,正值壯年的角馬斷后,以這樣的協(xié)作使傷亡減至最少。</p> <p class="ql-block">曙光在前</p> <p class="ql-block">躍出水面</p> <p class="ql-block">“攀登”河岸陡坡</p> <p class="ql-block"> 另一個渡河處,角馬擁擠著登上平緩的河岸。</p> <p class="ql-block"> 在過河過程中,角馬們有被水中鱷魚分食的危險,有滑倒和踩踏而被受傷的危害。</p> <p class="ql-block"> 一旦因摔傷而失去快速奔跑能力,大概率是過早的成為其它食肉動物的腹中之物。</p> <p class="ql-block"> 為了生存,它們在3000多公里的路途上要經(jīng)歷已知或未知的兇險,它們竟然選擇了合作、妥協(xié)與競爭。</p><p class="ql-block"> 雖物種與時空不同,但卻與我們?nèi)祟惡纹涞南嗨?,都是為了讓生命得以延續(xù),且能生存的更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競爭、合作、妥協(xié)與對抗</p><p class="ql-block"> 豈止僅在自然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