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北京,我比較喜歡逛胡同,因?yàn)榇砹死媳本┑暮幕?。這天我特意去了位于東城區(qū)的史家胡同,是慕名而來。</p><p class="ql-block"> 坐地鐵5號線燈市口出站往北走就是史家胡同。在京城保留的胡同中,史家胡同很有名望。該胡同始建于元代,自明代起一直叫史家胡同,胡同內(nèi)有史可法祠堂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長700米 ,從清朝到新中國成立,這里曾有80多個四合院,云集了很多高官和名流 ,號稱“一條胡同,半個中國”。延著幽靜的胡同漫步而行,每個門牌號后面都是一段精彩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走進(jìn)史家胡同,平時這里很清靜,有原汁原味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胡同南端59號院,現(xiàn)在是史家小學(xué),原是史可法祠堂舊址。該小學(xué)創(chuàng)辦于1939年,經(jīng)70的發(fā)展,現(xiàn)已是北京市乃至全國中小學(xué)名校之一。想進(jìn)這個學(xué)校是挺難的。</p><p class="ql-block"> 史家小學(xué)前身還曾是大清選錄赴美留學(xué)生的考場。竺可楨、胡適等都是從這中榜才有機(jī)會出國留學(xué)。</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的宅院建筑整齊,多為四合院,世俗又典雅。路北55、51、53號院都是北京市文物保護(hù)單位。</p> <p class="ql-block">53號院最早住過抗清名將史可法 ,后曾為大太監(jiān)李連英的外宅,民國以后住過張治中、范漢杰等高官。解放后被全國婦聯(lián)接收。鄧穎超、康克清都曾在此辦公。1974年,時任國務(wù)院副總理的華國鋒住在后院。1984年改為好園賓館。</p> <h3>這院現(xiàn)在是全國婦聯(lián)老年活動中心</h3> <p class="ql-block">51號院解放前原為香港大公報的北京辦事處,還曾是抗日名將李樹春的私邸。解放后外交部接管,曾為章士釗先生的故居。章士釗的養(yǎng)女章含之女士在其著作《跨過厚厚的大紅門》書中記錄了她在史家胡同51號院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章含之的女兒洪晃(著名文化人、出版商)在51號院度過快樂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24號院現(xiàn)在是史家胡同博物館,原主人是民國時期才女凌叔華。凌樹華和謝冰心、林徽因齊名,民國文壇“三才女”之一。1947年凌樹華到歐洲定居,后來這個院子建成史家胡同博物館。</p> <h3>史家胡同博物館不僅是凌叔華的紀(jì)念館,也記載了胡同的前世今生</h3>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2號院曾住過傅作義將軍,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第一任水利部長</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0號是北京人藝的搖籃。52年北京人藝在這里成立。人藝許多早期作品都曾在這里拍練。</p> <h3>《龍須溝》就曾在20號院拍片</h3> <h3>這是四合院內(nèi)場景,現(xiàn)在是史家胡同社區(qū)居委會。</h3>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5號院,曾是中共元老李維漢的故居;47號院是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故居;8號院是黃敬的故居,曾任天津市長。</p> <h3>史家胡同新舊門牌號對比。</h3> <h3>沿著幽靜的胡同漫步而行 ,每一個門牌號后面都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h3>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的滄桑歲月中 ,有無數(shù)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還有徐向前、李天祐、于光遠(yuǎn)、臧克家以及黃宗江、英若誠等藝術(shù)家也曾住在這里。正是這些人讓史家胡同成為北京最有名的胡同……</p> <h3>文/攝影 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