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聊起消失在城市建設中的老建筑時才感覺到隨之而消失的遠不止兩棟建筑,一同被埋在地下的還有兒時的好多記憶,因為坍塌的建筑里正是承載著那些最美好的東西,這些東西也是最容易隨著美好生活的到來而被淡忘的.....<br> 終有一天,被淡忘的記憶還會被激活,隨著記憶人們去尋找兒時的歡樂,那些物質匱乏年代的快樂生活。 五、六十年代,在成都的大小街頭巷口總會有很多小書店, 也許說書店是高估了它們,其實它就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連環(huán)畫租看店,這里的書都是只租看不買的。在那個年代,雖說一本小人書不過幾毛錢一本,但對于并不富裕的一般家庭這也是可望不可即的,所以小人書店便是一種家長和孩子都喜歡的租書店,一本小人書一兩分錢就可以任你反復看,如果你帶上一個朋友蹭書看,老板也會不在意。<div> 這種書店一般都很小,也就不過十個平方米左右吧,這和成都的小巷老房子有關,老成都街頭沒有高樓大廈,沿街都是木板房,房屋上下方有一個鑲嵌槽,一塊塊木板鑲嵌其中,到了白天一塊塊卸下來就是一間開放的房間。成都人喜歡做點市井小生意,沿街為市,打開門板自己就是老板了,有小雜貨店、裁縫店、小人書店等等。當然小人書店最為孩子們喜歡。<br> 小人書店很簡單,老板把把門板卸下來放在地上的石墩或是磚塊上,一排一排的變成了板凳。店里墻上和臨街的門頭上都掛滿了各種小人書封面做的圖書介紹,最新的書一定是掛在門口,就像勾魂的廣告一樣吸引著放學的孩子們。墻上的連環(huán)畫封面上有著編號,當你報上你選中的書號,老板會在柜臺里找出你要的連環(huán)畫書。<br></div> 當然還有一種更簡單的租書店,猶如流動攤販一樣,找一個墻角根支起圖書幡子,腳下的木箱子里裝著各種圖書,專撿著學生放學的點開市,租書的價格也會稍微便宜一點,孩子們自然是會去光顧的。<br> 到了學校放學的時候,這樣的小巷書店便熱鬧起來,學生們兩三個一組,合起來花上一、兩分錢租借一本書,坐在門板上合伙看書,當然出錢的坐在中間,兩邊是蹭書看的同學,通常這時老板也不會太介意。就這樣一本書大家總是反復看,舍不得馬上看完還掉,直到夕陽西下,小巷里傳來母親們悠長的叫聲:二娃,幺妹,回家吃飯了!不愿動窩的學生們還是意猶未盡,直到小巷里傳來父親嚴厲的吼聲,這時同學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書離去。 書店門口也還會有更誘惑孩子們的小販,大聲叫喊著:“冰糕,買冰糕,橘子冰糕、牛奶冰糕.....”,“大頭菜,麻辣大頭菜一分錢一串,快來買哦!”嘴饞的我會摸摸口袋里的零錢,如果有錢我一定會花四分錢是買下一根橘子冰糕,一點點舔舐舍不得馬上吃掉,而不怕辣的同學們就會花一分錢買上小竹簽穿著的幾根大頭菜,顧不得本來就很咸的味道,一定要在辣椒醬油碟子里狠狠地滾上一圈,在眾多孩子們羨慕的眼光中得以的吞下...... 那時的連環(huán)畫種類很多,有古典文學作品的,什么《楊門女將》、《西廂記》、《將相和》、《三打祝家莊》、《滿江紅》等等;也有現(xiàn)代作品的,比如《紅旗譜》、《山鄉(xiāng)巨變》、《李家莊的變遷》、《董存瑞》、《雞毛信》等等;當然也有蘇聯(lián)時期的文學連環(huán)畫,比如:《卓雅和舒拉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海鷗》、《勇敢》。能否借到好書就要看你是否認真看了墻上的新書介紹,當然有時候一本好看的新書要排班等候,要等到其他借閱者看完以后才能借到,對于那個年代的孩子來講,對世界的認知、知識的啟蒙就在這樣的連環(huán)畫繪本里慢慢開啟。 從小我是羨慕畫連環(huán)畫的畫家的,他們能把一本文字讀本變得立體起來,仿佛是栩栩如生地站在我們面前和我們對話,講述他們的故事,甚至不用孩子們絞盡腦汁地去想象那些陌生年代的服飾、人物的形象以及肢體語言。他們在孩子們的腦子里建立起一個兩維空間,讓孩子們在這里第一次觸摸世界。 前些年我做美術館結識了好多畫家,當給我介紹起哪位老畫家曾經(jīng)是畫連環(huán)畫的,我一定是肅然起敬,因為這個職業(yè)是值得敬仰的,他們對原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不單是讓我們沉醉,更是讓我們成長。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有了更多的繪本讀物,他們也不再需要小巷里那樣的小人書店去租書看,看著他們在家、在書店翻閱繪本讀物時,我們依然會想起我們的孩提時代,簡單并快樂著,并值得我們去記憶......</p><p class="ql-block">(照片來自網(wǎng)絡,特此鳴謝他們對那個年代的記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