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大石臘兒)西邊有幾條著名的斜街,櫻桃斜街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櫻桃斜街因其歷史上種過櫻桃樹得名,我們小時就讀的小學(xué)因其在這條街上而命名——櫻桃斜街小學(xu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圖為原櫻桃斜街小學(xué)</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人心思定,五十年代經(jīng)濟建設(shè)全面展開,同時人口也迅速增長,為滿足教育的需要,1954年7月櫻桃斜街小學(xué)應(yīng)運而生,那時都是二部制,即一個教室兩個班級使用,半日在校上課,半日在學(xué)習(xí)小組做作業(yè)。</p><p class="ql-block"> 1973年1月隨著生源變少而和東南園小學(xué)合并了,改稱東英小學(xué),東南園為本校,原櫻小為分校,二部制也壽終正寢了。</p><p class="ql-block"> 1999年東英小學(xué)又撤銷了,學(xué)生都并到炭兒胡同小學(xué),隨后這里改成消防隊了。</p><p class="ql-block"> 斜街老巷小學(xué)校,</p><p class="ql-block"> 育人教書幾十秋。</p><p class="ql-block"> 風(fēng)物流變隨潮退,</p><p class="ql-block"> 繁華落盡情依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們是1960年入學(xué),應(yīng)該是1966年畢業(yè)的六(1)班,另外還有兩個班。由于文化大革命停課直到1968年1月才升入中學(xué),所以是在小學(xué)待的時間最長的一屆學(xué)生啦。</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中學(xué)時間很短, 1969年8月就畢業(yè)了,有的去了兵團、有的下鄉(xiāng)插隊了、總之是那里需要那里去四面八方。每個人都走過了千山萬水,經(jīng)歷了風(fēng)霜雨雪的磨煉,有的同學(xué)后來還努力上了大學(xué)。但幾十年后說到老師,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小學(xué)老師,說到學(xué)校和母校情結(jié),我們的首選依然是櫻桃斜街小學(xué)。</p><p class="ql-block"> 因為這是我們此生的第一所學(xué)校,</p><p class="ql-block"> 這里給了我們最初的知識和啟迪,</p><p class="ql-block"> 這里有我們少年時最天真的歡笑!</p> <p class="ql-block"> 我們忘不了母校——櫻桃斜街小學(xué),記得那時是黑色油漆的大門,大門比街道略高,有個斜坡,顯得高大和莊重。</p><p class="ql-block"> 進入大門,門道左首是大隊輔導(dǎo)員辦公室和傳達室,右首一個乒乓球臺。校園東南有一棵大柳樹,像個大傘罩著校園的一角,柳絲低垂,臨風(fēng)起舞,給學(xué)校增添了許多綠色和生機。</p><p class="ql-block"> 學(xué)校前邊的大院,是上體育課和全校做廣播體操的地方,站到那里仿佛耳邊就響起笫四套廣播體操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這里還舉辦過跳繩比賽和許多次全校少先隊大隊日活動,紅領(lǐng)巾,大隊旗,鼓樂鏗鏘,齊刷刷的敬禮,嚴(yán)肅認(rèn)真,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教室里沒有空調(diào)電扇,感覺夏天也沒有現(xiàn)在這么熱。冬天比現(xiàn)在冷取暖靠煤火,亦或我們是初生牛犢,似乎也沒覺得多冷。</p><p class="ql-block"> 記得四年級時,為預(yù)防流行性腦膜炎,管衛(wèi)生的老師每天到教室給每個人嘴里噴一次藥,以至現(xiàn)在做核酸檢測就想起了那時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最初學(xué)校還沒有電鈴,每節(jié)課時間到了,傳達室?guī)煾蹬e著大銅鈴,鐺啷啷前后院一搖就下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系1968年將升入中學(xué)前,我們班部分男生和兩位班主任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們忘不了學(xué)校中那些傳道丶授業(yè)、解惑的老師。</p><p class="ql-block"> 諄諄教悔督促學(xué)習(xí),耐心細(xì)致關(guān)心每個人的成長,不厭其煩一遍遍叮囑,又溫文爾雅的班主任于敏莉老師。</p><p class="ql-block"> 要求嚴(yán)格,睿智達觀的班主任李庭標(biāo)老師。</p><p class="ql-block"> 對體育課李潤芳老師印像很深,他個不高總是一身運動裝,平易近人工作勤勤懇懇的,學(xué)校場地小,他因地制宜借助大柳樹豎了一根爬桿,成了我們體育課和平常玩的好頂目。體育課校園里跑不開,他帶著我們在胡同里短跑、長跑,他教大家打乒乓球還成立了校隊,進行提高性訓(xùn)練,劉嚴(yán),李瑞良,陸小珍等都被選進了校隊,那時可牛呢!</p><p class="ql-block"> 教我們音樂課的是孫老師,人很白凈高個子,講課慢條斯理的,最初的抖,來,米,發(fā),叟是他教會的。我們學(xué)會了少先隊隊歌和好多歌曲,還唱著《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的歌參加過歌詠比賽。</p><p class="ql-block"> 還有瘦高個子長長大辮子的大隊輔導(dǎo)員李秀清老師,六(2)班不茍言笑的班主任靳老師,更有和藹可親總是忙忙碌碌、謙和的劉君毅校長,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近日看到的一張六(2)班五年級春游合影。突然令我想起那年我們班也春游去了,是北京動物園,可惜沒有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有兩位老師,你還能認(rèn)出來嗎?!</p> <p class="ql-block"> 我們忘不了少年同學(xué)間的真摯友誼。</p><p class="ql-block"> 生于五十年代初,我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六零年前后正是三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雖然生活條件不那么好,但我們似乎習(xí)慣了窩頭咸菜,缺油少肉的生活,天性依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記得三年級時,我們班男生你一毛他兩毛的攢錢,買了個足球,班長張洪澤一聲招呼我們就去天安門廣場或故宮端門兩側(cè)找地方踢球去了。</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社會經(jīng)濟水平較低,課余時間我們玩的游戲都是就地取材經(jīng)濟又實用的,如跳皮筋、踢毽,還有用幾個小紙條做成鬮,分別寫上"大官說,小官打,張三跑,李四追"一抓鬮游戲就開始了,這樣游戲有好多既練反應(yīng)又練體格。</p><p class="ql-block"> 1963年以后乒乓球運動開始普及,我們都投入其中,男生女生都打球,有的買球拍,有的買個白板另外再買膠粒自己粘球拍,學(xué)校里一個乒乓球臺輪不上打,到學(xué)習(xí)小組就支上塊門板打。那時王廣福斜街有一個宣武區(qū)少年之家,里面并排五、六個球臺,我們就經(jīng)常幾個人相約一塊去那兒打乒乓球,玩克郎棋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那時比較貪玩,上課時經(jīng)常想的是課間怎么玩的事兒,學(xué)習(xí)小組寫作業(yè)也是不求最好但求最快,然后就是一塊玩玩。那時看電影大多是大柵欄門框胡同口的同樂影院和大力胡同的新中國電影院??匆淮文芘d奮好多天,湊到一起時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語的神聊電影中的情節(jié),而繪聲繪色的摹仿電影人物最絕的是程樹合,常常逗的大家捧腹大笑?。?lt;/p><p class="ql-block"> 我們班48個同學(xué)有二十多位住在櫻桃斜街,還有八、九位在楊梅竹斜街。所以這兩條街上好幾個同學(xué)的家,就成了我們(男生)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只是六年級以后要升中學(xué),加勁兒的復(fù)習(xí)功課玩的少了點。</p><p class="ql-block"> 這發(fā)小的情誼,同窗的樂趣,就是這么</p><p class="ql-block">同學(xué)、同玩、同樂,沒有世事的得失幻滅,簡單又純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是郭慧民,李春玲,經(jīng)俊華,李義臣,二年級加入少先隊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豆蒄年華好學(xué)生!</p> <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的社會氛圍是平和樂觀,團結(jié)向上的,是一個崇尚英雄,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們的課文學(xué)習(xí)的是劉文學(xué)、向秀麗,受到的是愛國家、愛集體、勤勞勇敢、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教育。學(xué)雷鋒做好事,大街上看見三輪車費力肯定上去幫忙,學(xué)校什么活動都積極參加,五年級時于老師帶全班去天壇公園義務(wù)勞動打掃樹葉,秋干物燥暴土飛揚的我們都特別賣力。</p><p class="ql-block"> 1967年學(xué)校停課沒事干了,我們跟幾位老師一起拉沙子,篩土用石滾子把學(xué)校重新墊了一遍,干了好多天昵!</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天傍晚我們還到大柵欄西口去發(fā)號外了呢,其實那時對原子彈一無所知,只是跟著大人們高興而高興!</p> <p class="ql-block">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中學(xué)畢業(yè)后,我們隨后的歲月真似流水一樣,一去不返!上山下鄉(xiāng)、返城就業(yè)、成家立業(yè)、改革改制,不止十年,二十年,為了前程,為了生活,我們在社會大潮的裹挾中奔波著奮斗著。</p><p class="ql-block"> 1997年10月在董立芬同學(xué)提議組織下,我們才定下神兒,在中山公園第一次聚會了!并且請來了敬爰的于敏莉老師。</p> <p class="ql-block"> 帶著兒時的笑容和飽經(jīng)勵練后的成熟與自信,部分男生和老師在中山公園南門外與老師合影。</p><p class="ql-block"> 那時盡管做了許多努力,好多同學(xué)還是沒聯(lián)系上或參加不了,有的來了見了面未及拍照就又忙生活去了,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p> <p class="ql-block"> 女生本來就少,但能到的都到了,立芬、國英、欣榮、李義臣、遲秀棠,個個靚麗,風(fēng)采依然。</p> <p class="ql-block">舉杯三十年,把酒慰風(fēng)塵</p> <p class="ql-block">小學(xué)初中同兵團,一路相伴共風(fēng)雨</p> <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集結(jié)號再次吹響,大家紛紛從通州、順義、從石景山、南苑,向老街古巷而來。</p><p class="ql-block"> 此時都己退休,這次聚會我們身著印有櫻挑標(biāo)識,寫有″永遠(yuǎn)的記憶"的文化衫,首先到小學(xué)舊址參觀拍照,然后再聚餐暢談。</p><p class="ql-block"> 校園格局依舊,教室還似當(dāng)年,</p><p class="ql-block"> 拉上橫幅站好,五十年后團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衫是劉嚴(yán)提出設(shè)計思路,李春玲讓女兒幫助成稿定制的。</p> <p class="ql-block">櫻小,你好!我們班回來看你來啦!!</p><p class="ql-block">下圖</p><p class="ql-block">武 建、陳建新、張井泉、崔萬平、林 新、劉大文、師三平、劉 嚴(yán)、張慶海、徐學(xué)方</p><p class="ql-block">徐瑞剛、謝忠民、聶建民、張洪澤、程樹合</p> <p class="ql-block">李春玲、李新國、李欣榮、馬建偉、董立芬</p><p class="ql-block">李義臣、</p> <p class="ql-block">倏忽一別數(shù)十載,輾轉(zhuǎn)相逢又幾回</p><p class="ql-block">發(fā)小同學(xué)終再聚,至真情誼總相隨。</p> <p class="ql-block"> 斜街老炮,情似當(dāng)年</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們傻玩之時,慶海(下圖中間)四年級利用課余時間去先農(nóng)壇體校學(xué)象棋去了,并堅持到了六年級。幾十年后他當(dāng)年的象棋教練都是國家隊師爺輩的人物了,而慶海在八十年代北京市職工業(yè)余比賽中也成了一等一的高手!</p> <p class="ql-block">董立芬和林新,兒時同院同學(xué),</p> <p class="ql-block"> 董立芬聰慧又為人隨和。兒時同學(xué)都有學(xué)號,幾十年過去至今她還能準(zhǔn)確說出全班同學(xué)的學(xué)號!</p><p class="ql-block"> 她后來去了內(nèi)蒙古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二師十六團,最初是話務(wù)員,由于她聰明又十分肯干,很快成為業(yè)務(wù)精通的尖子,其事跡當(dāng)年被登上了兵團報宣傳。</p> <p class="ql-block">林新去了黑龍江兵團,先在一師獨立二營,后調(diào)到六師68團,經(jīng)歷了開發(fā)撫遠(yuǎn)的艱苦磨煉。</p> <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虎坊橋,湖廣會館。</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班里的學(xué)習(xí)尖子,陸小珍,郭慧民都來了!陣容空前。</p> <p class="ql-block">下圖:</p><p class="ql-block">前排,何國英,董立芬,李義臣。</p><p class="ql-block">后排,陸小珍,郭慧民,李新國,李春玲。</p> <p class="ql-block">劉嚴(yán),當(dāng)年少先隊中隊委之一,即興發(fā)言</p> <p class="ql-block">說不完,道不盡,拍照久久!</p> <p class="ql-block">興高采烈,都好!全棒??!</p> <p class="ql-block">老班長張洪澤有感而發(fā)!</p> <p class="ql-block">歡笑情如舊,把酒道安康</p> <p class="ql-block">七八年同窗歲月,無數(shù)少年趣事,</p><p class="ql-block">幾十載如旅春秋,多少苦辣酸甜。</p> <p class="ql-block">在六(1)班,我們石頭胡同是少數(shù)派!</p> <p class="ql-block"> 蕓蕓眾生,相逢是緣。幾年同窗,一生難忘。少年時想不到幾十年后會為此而找尋相聚!</p> <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斜陽近,人無兩度再少年。</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們都己年屆七旬了。少年時我們學(xué)習(xí)知識懷揣理想,但文化大革命終止了這代人的求學(xué)之路,后來的上山下鄉(xiāng),回城待業(yè),計劃生育,轉(zhuǎn)制下崗,我們都趕上了,幾十年間每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跌宕起伏非常不易,好在這一切都過去了!所有的盛衰榮辱,功名利祿都己成為過眼煙云,一切又重新歸于平靜,人生似乎走過了一個輪回,又回到了原點,這時我們更深切地認(rèn)識到,這一生最美好,純潔、寧靜、有序的年代是少年時代!最難忘的是小學(xué)時光??!</p><p class="ql-block"> 青山常在,友誼長存,愿各位同學(xué)、校友珍惜這晚來們安寧,珍愛生命,善待自己,過好當(dāng)下的每一天,健康!快樂!幸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感謝郭慧民,李春玲,何國英,楊步蘋,林新等同學(xué)資料上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