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1年2月12日,當了一年知青,我被冶金工業(yè)部長城鋼廠(簡稱長鋼)招工進廠。</p><p class="ql-block">長城鋼廠亦稱302廠,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國家在四川內地三線建設的重點大型特殊鋼鐵企業(yè)。</p><p class="ql-block">下鄉(xiāng)在四川江油縣新安公社的我們這批知青,早在1970年11月份就完成了招工政審體檢,說年底進廠。</p><p class="ql-block">后來不知道啥原因,拖到1971年2月12日才進廠,當然這也是我人生值得銘記的一天。</p><p class="ql-block">還記得1971年2月12日那天,被招工進廠的新安公社知青,一大早就上街集合在公社街口上。上午十點鐘左右,招工單位開上來幾輛解放牌大卡車接新工人。</p><p class="ql-block">上車點名時,我和另一知青被通知在中壩下車,到長鋼總廠運輸部報到,其他人全部到武都長鋼四分廠報到。</p><p class="ql-block">一聽到總廠運輸部報到,車上人滿眼羨慕。要知道七十年代時,社會上最吃香的行業(yè)就是開汽車和賣豬肉的崗位,崗位上的人就像今天公務員一樣令人羨慕敬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長城鋼廠總廠辦公大樓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這次來長鋼運輸部報到的知青新工,還有成都十二中下鄉(xiāng)在江油重華地區(qū)的知青,和江油厚壩654廠幾個干部子弟。</p><p class="ql-block">成都十二中是高中校,其中有幾位是高六六屆的。當年,如果沒有下鄉(xiāng)運動,他們可能是川大重大甚至清華北大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毌庸置疑,多讀幾年書的人,和少讀書的人就是不一樣。前者在工作中顯出的能力的確有水平(當然年齡長兩歲懂事也早兩年),后來這些人都成了運輸部生產崗位上的骨干,許多人還擔任了車間科室科級和廠部處級領導干部。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長鋼運輸部中壩編組站</span></p> <p class="ql-block">長鋼運輸部將這次招收的知青新工,全部安置在總廠生活區(qū)運輸部單身宿舍樓里,簡稱老四棟。</p><p class="ql-block">我們算幸運的了,其它長鋼分廠招的新工,當時有的住在沒投產的車間廠房里,有的住在山坡上搭的簡陋蓆棚里。</p><p class="ql-block">老四棟是一九五八年老江鋼時修建的青磚紅瓦木地板的三層樓房,在長鋼總廠生活區(qū)燈光球場旁。</p><p class="ql-block">說老四棟是運輸部單身樓,其實也不全然。一樓就住了幾家分廠家屬;二樓西端幾間是總廠保衛(wèi)組(處)辦公室;三樓東端盡頭住的是行政十三級長鋼老干部周世傳一家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長鋼總廠生活區(qū)老四棟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來長鋼運輸部報到的知青新工,當天每人就領到28元工資(當時一個普工月工資28元,學徒工18元)。說是借支,但感覺到退休時也沒見扣這筆借支。</p><p class="ql-block">每天上班,運輸部就組織我們這批知青新工在一起政治學習(讀報),其間還上了一堂憶苦思甜課(聽得大家眼晴都濕潤了,想當年人還是年輕幼稚呀)。周六參加勞動,每人發(fā)雙帆布手套,到運輸部公務段火車皮上裝卸石頭,鋪鐵道路基。</p><p class="ql-block">學習勞動一個月培訓結束后,運輸部將這批知青新工全部下放分配到下面連隊(車間)當工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長鋼煉鋼總廠(原一分廠101車間)</span></p> <p class="ql-block">1971年,當時的長鋼運輸部稱為運輸組,組長王廷軒,是西藏軍區(qū)部隊轉業(yè)干部;副組長方長榮,上海支內干部。</p><p class="ql-block">當時長鋼還在實行軍管,總廠軍管會孫代表和黃代表空軍少將軍銜。還記得運輸部車務軍代表姓何,是個三十多歲空軍年輕軍官,人挺和藹,喜歡和我們這群知青新工人交談。</p><p class="ql-block">那時車間以部隊連為單位,連長為車間主任,指導員為車間書記。</p><p class="ql-block">當時長鋼運輸部下設四個連一個直屬排。一連為車務;二連為機務;三連為公務;四連為大修;直屬排為裝卸排。</p><p class="ql-block">此時,我們這批待分配的知青新工都希望自已能分到二連,分個好工作。因為二連是機務段開火車的,都不想分到三連,三連是公務段修鐵路的,人稱"軋道工"。</p><p class="ql-block">這時,運輸部領導好像猜到我們這批青工的心思,就來個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這次二連三連都不進新人。除幾位女知青新工,其他人員全部分到火車工段一連。</p><p class="ql-block">一連是車務段,只有連結員亦稱信號員(火車掛鉤),和搬道員(搬道岔),兩個工作崗位。</p><p class="ql-block">原一連車務段人員,除了老江鋼時期留下來的幾個老工人,剩下的全是1965年從四川遂寧射洪農村招來的一批"輪換工"(農民工)。而且當時五年輪換期限時間已到,是走是留還是未知數(后來這批輪換工全部被長鋼留下轉為正式職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運輸部一連車務段辦公室舊址(4號搬道房旁)?</span></p> <p class="ql-block">"什么電碼電驢的,我就會搬道岔"!這是當年革命樣板戲《紅燈記》里李玉和一句耳熟能詳的臺詞。</p><p class="ql-block">未曾想,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接了李玉和"革命"的班。此時自己有種危急感:搬道工,將來連對象都不好找!</p><p class="ql-block">那時進廠新工人都渴望學門技術工種,車鉗鉚電焊是首選,退休能拿到八級工是進廠工人奮斗的目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工手動道岔</span></p> <p class="ql-block">"長鋼干部子弟進廠不能在父母所在單位工作",這條政策是當年長鋼軍代表為防社會裙帶關系制定的,誰都不能違反。</p><p class="ql-block">除了長鋼在職干部子弟,長鋼的老紅軍、老八路、老革命的子弟也一視同仁。</p><p class="ql-block">總廠的干部子弟分到下面分廠,分廠的干部子弟調配到總廠或其它分廠。</p><p class="ql-block">據說,當時長鋼總廠老廠長楊子忠的兒子也被分到武都四分廠,還有許多長鋼干部子弟被分配到通口三分廠。</p><p class="ql-block">三分廠靠北川,大山溝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很多青工被分到三分廠轉運站,干的是裝卸工。因為三分廠不通鐵路,進出廠區(qū)的物質全靠人工裝卸,汽車運轉。</p><p class="ql-block">這時候我才明白,當時招工進廠時沒和下鄉(xiāng)的同學一起進武都四分廠,而被另單分到中壩運輸部的原因,原來是沾了長鋼干部子弟的"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長鋼2號門</span></p> <p class="ql-block">一號搬道房在長鋼運輸部編組站前方,是長鋼中武鐵路線上第一搬道房。這里是付雙開道岔,據說是當時西南地區(qū)第一付雙開道岔。</p><p class="ql-block">長鋼中武鐵路在這里與寶成線中壩車站接軌。省外鐵路貨物進長鋼,都要經過這里,然后??吭诰幗M站,再編組進一分廠(三合鎮(zhèn)),四分廠(武都鎮(zhèn)),江油電廠(中壩),305廠(松花嶺)。</p><p class="ql-block">這里還有成都路局中壩車站的蒸汽機火車,每天來長鋼運輸部編組站里加水上煤......</p><p class="ql-block">所以,這里每天生產都很繁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長鋼運輸部1號搬道房門前雙開道岔</span></p> <p class="ql-block">記得1971年,長鋼運輸部里出了兩件令人感嘆難忘的事件。</p><p class="ql-block">第一件是:進廠不到半年青工張福祥同志不幸因公遇難。</p><p class="ql-block">張福祥是和我們一起進廠的知青新工,其父親當過江油小西壩火車站站長,大家就隨口稱呼他"小西壩"。</p><p class="ql-block">"小西壩“干的是火車連結員工作。出事那天上夜班,天空又下著小雨,加上作業(yè)現(xiàn)場照明昏暗,在調車作業(yè)時不慎被火車輾壓在鐵軌上。</p><p class="ql-block">一個20歲的年輕生命就這樣永遠定格在1971年那個夏天。</p><p class="ql-block">記得那天,長鋼運輸部在總廠大禮堂為"小西壩"舉辦了隆重的追悼會。</p><p class="ql-block">會上,長鋼軍代表鄭重宣布:戰(zhàn)爭年代,哥哥犧牲,弟弟接哥哥的槍,今天我們仍要繼承革命傳統(tǒng)!</p><p class="ql-block">后來是"小西壩"的妹妹到長鋼接了哥哥的班,再后來長鋼又推薦他妹妹上了工農兵大學。</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是:長鋼運輸部上游20機車搶險記。</p><p class="ql-block">那天,??吭?05廠(64所)庫房前,負責建設長城鋼廠的工程兵01部隊一臺45噸蒸汽吊車(當時長鋼才一臺15噸蒸汽吊),不知何原因,突然滑軌下來(俗稱放羊)。</p><p class="ql-block">吊車慣性地溜出平交道口后,順著武都水口廟鐵軌開始像脫繩的野馬似的,朝著崖嘴頭中壩方向奔去。水口廟鐵路下面是個大彎道,如果這時控制不住吊車,吊車就會脫軌翻車有墜入涪江里的危險。</p><p class="ql-block">在這緊急關頭,剛在武都作業(yè)完返回中壩的上游20機車,發(fā)現(xiàn)前面情況。因情況緊急,機組人員當時未多考慮就毫不猶豫地沖上搶險。最終隊部的45噸的蒸汽吊車得救了,但20機車組人員卻受到了批評。原因是彎路超速,違章操作。</p><p class="ql-block">這天,長鋼這邊正在討論研究如何處理上游20機組這次違章操作事故,那邊01部隊解放軍敲鑼打鼓上門給長鋼送感謝信來了。</p><p class="ql-block">幾天后,《長鋼上游20機車搶險記》英雄事跡登報了。這篇長篇通訊報道是長鋼運輸部人稱孟大學孟金城寫的(當時對分配到工廠的大學生,工人們習慣稱"某大學"或"某老九")。這下子都出名了!</p><p class="ql-block">后來孟大學調到長鋼總廠宣傳處,任處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長鋼運輸部15噸吊車</span></p> <p class="ql-block">那幾年,在長鋼運輸部上班時,由于工作上的來往,結識了許多中壩火車站里的朋友。</p><p class="ql-block">當時火車臥鋪票緊俏,廠里探親出差的朋友沒少找我?guī)兔Α?lt;/p><p class="ql-block">那時興"路徽"熱,好像戴個鐵路路徽自已就是鐵路工人了。</p><p class="ql-block">當時鐵路工人都發(fā)有免費乘車證,休班時,借個乘車證就能上廣元下成都窮游一番。</p><p class="ql-block">如果在車上真碰到查票的,也不用慌張,大方地掏出證件亮給她就是了。因為當時乘車證上貼的是黑白寸照,而且我們又是同齡人,長相也差不多。那時沒有網絡信息,更沒有人臉識別技術。</p><p class="ql-block">再套近乎問下:洞拐腰腰不晚點吧?這是鐵路專用語。鐵路把"O"讀"洞"、"7"讀作"拐"、"1"讀作"腰"。一聽就知道同行。</p><p class="ql-block">有時在外錯過客運車,還搭乘過鐵路貨車尾部守車回單位……</p><p class="ql-block">時間過得真快,一晃五十年了。時值今日,我仍然懷念進廠時,那無憂無慮快樂的單身漢生活,感覺年輕真好!</p> <p class="ql-block">1973年4月3日,國務院批轉國務院科教組《關于高等學校1973年招生工作意見》,提出重視文化考查,實行: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查,招收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有2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不超25歲),未婚青年上大學。這是文革后全國第一次高等學校招生。</p><p class="ql-block">對照文件,我覺得自己目前的條件都符合上述文件要求,于是寫了份申請書遞給單位領導。</p><p class="ql-block">運輸部火車工段(車間)指導員陳有,河南人,瘦瘦的,張藝謀臉型。文革中在江油縣百貨公司當過工宣隊隊長,很會做人的思想工作。聽說他給人做思想工作時,不是和你坐著談,而是蹲著說,他標準的河南蹲,一蹲一兩小時,這河南蹲工功夫十分了得。</p><p class="ql-block">指導員手里拿著我的申請書,沉思片刻,接著輕聲輕語又像自言自語說:還是給你換個崗位吧,明天你跟戚師傅學學電工看怎么樣?</p><p class="ql-block">戚師傅是從東北北滿鋼廠調來的老師傅,是火車工段唯一一個修理信號燈的電工……</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字:初德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攝影:初德超</span></p> <p class="ql-block">《往事回憶》</p><p class="ql-block">作者:初德超</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于四川江油武都</p>